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学案 (浙江版)
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文言虚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还可做实词用,如:“之”、“其”都可做代词用,“之”、“为”还可做动词用。因此,应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也、夫”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考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形式出题,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部分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2.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3. 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4. 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1.(2021台州)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万屋比栉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2)因就地作数灶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4)悉为邻佑所禽 语境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答案】(1)挨着、靠近 (2)①
(3)于此,在其中 (4)为---所表被动
2.(2019衢州)古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
【答案】D
【解析】A “卒” 前词表“去世”,后表“最后”;B前词表“赶上,遇到”,后词表“聚会”;C前词意为“认为”,后词“把---当着”;D都表示“曾经”。
3.(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B.前一个“以”表“凭借”,后一个表“用”;C.前一个“之”表代词“它”,后一个是助词“的”;D两个都表示“那么”意。
考点一:虚词“之”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A、代人、代事、待物。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类型2]:用作助词
对策:A、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译,可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音节主次,用于凑足音节,无实译,可不译。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去、往、到。
示例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示例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
示例3:时人莫之许也。(代词,这件事)
示例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示例5:宋何罪之有?(无实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二:虚词“以”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用来、来、以致。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认为。
[类型4]:用作副词
对策:表示时间,可译为:已、已经。
示例1: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示例2: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示例3: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示例4: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
示例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凭借)
示例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动词, 认为)
考点三:虚词“于”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表示处所,可译为:从、在;
B、表示时间,可译为:到;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D、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
E、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示例1: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示例2: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示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在)
示例4: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示例5:受制于人 (介词,被)
考点四:虚词“为”
[类型1]:用作介词 ,读作“wèi”
对策: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
B、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类型2]:用作动词,读作“wéi”
对策:A、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B、一般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
[类型3]:用作名词
对策:根据上下文翻译。
示例1:为坛而盟。(动词,建筑)
示例2:以丛草为林。(动词,当作)
示例3:号为张楚。(判断动词,是)
示例4:为伤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
考点五:虚词“其”
[类型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对策:A、代人,作宾语。译为:他,他们;
B、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C、代物,作宾语。译为:它,它们;
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类型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对策:A、可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自己的。
[类型3]:作指示代词。
对策:A、近指。译为:其中;
B、远指。译为:那。
[类型4]:作副词。
对策: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类型5]:作连词。
对策: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示例1:太守即谴人随其往。(人称代词,他)
示例2:择其善而从之。(人称代词,他们的)
示例3: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
示例4:其伤真无马邪?(副词,难道)
示例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连词,如果)
考点六:虚词“而”
[类型1]:作连词
对策:A、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B、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C、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D、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E、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F、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着”
[类型2]:作副词
对策: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示例1:学而时习之。(表递进,并且,而且)
示例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却)
示例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修饰,连接状语)
示例4:既而儿醒,大啼。(副词,无实译)
示例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并列,又)
考点七:虚词“乃”
[类型1]:用作副词
对策:A、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于是;
B、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像背的。译为:却,竟然,反而;
C、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才,仅。
[类型2]: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你,你的。
[类型3]:用作判断动词。
对策:相当于:是,就是;
示例1: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示例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示例3:见渔人,乃大惊。(副词,竟然)
示例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示例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就是)
考点八:虚词“然”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这样,如此。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
[类型3]:用作语气助词
对策: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B、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C、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示例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示例2:然志犹未已。 (连词,然而)
示例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助词,……的样子)
示例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助词,好像……似的)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
之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可译为“往”“到” 辍耕之垄上
代词 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 学而时习之
指示代词 “这” 为楚造云梯之械
结构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音节助 凑足音节,无实义 公将鼓之
2、其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代词 人称或物主代词 译为“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惧其不已也
指示代词 译为“这(些)”“那(些)”“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反问语气 “难道” 其真无马邪
表期望或命令语气 “可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而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连词 顺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关系 但是,却 出淤泥而不染
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 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朝而往,暮而归
4、则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表示肯定的判断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示承接 “就”“便”“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表示假设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表示转折 “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以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件、时间等 “拿”、“把”、“用”、“由”、“从” 1.屠惧,投以骨——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 ——用;3. 以弱为强——从、由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凭借”、“根据”、“按照” 4.何以战?——凭借//5.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按照
连词 表目的、表顺接、表结果 可译作“(用)来”、“而”、可译作“以致” 6.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7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8以伤先帝之明——以致;9以塞忠谏之路——以致
表原因 可译“由于”、“因为”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动词 可译作“认为” 1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
通假 通“已”,已经 12固以怪之矣
6、于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从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向、对 告之于帝
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比 皆以美于徐公
7、乃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于是”“就”“才” 乃入见
情理上是逆转相背 “却”“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判断词 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考情分析
2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达标检测(教师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文言虚词训练
1.(2021台州)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万屋比栉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2)因就地作数灶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4)悉为邻佑所禽 语境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答案】(1)挨着、靠近 (2)①
(3)于此,在其中 (4)为---所表被动 。
2.(2020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足垂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答案】(1)眼泪 (2)怎么 (3)虽然
3.(2020金华)阅读《穿井得一人》,赏析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答案】“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2019杭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答案】本题中“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5.(2020台州)古文阅读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①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① 或以宾王对______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② 再三吟讽,因曰______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答案】 ①有人 ②于是,就
6.(2019衢州)古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
【答案】D
【解析】A “卒” 前词表“去世”,后表“最后”;B前词表“赶上,遇到”,后词表“聚会”;C前词意为“认为”,后词“把---当着”;D都表示“曾经”。
7.(2019绍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因取《中鉴录》_______ (2)三月卒官_______
(3)安人怜之_______ (4)病以属公_______
【答案】(1)于是,就(因此);(2)死,去世;
(3)怜惜,怜爱;(4)同“嘱”,嘱咐,嘱托;
8.(2021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伴以醋及他物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 但恨其食后打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 知人之厌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 然见此物大异葱蒜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D
【解析】 A句“以”是“用”的意思;B只是,但是;C 主谓之间,无意 ;D句前表示转折,后表“这样”。
9.(2021四川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答案】A “焉”句末语气助词,无意。
10.(2021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74546b0b8005.aspx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答案】A。
【解析】A项“以”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译为“因为”。
B项“而”是连词,都表示方式或状态。C项“者”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之”是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11.(2021年四川省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属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命,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楚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密精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接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此出,色念恭,礼意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悉,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篮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覆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偿动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案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螺宝体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阔,恩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廉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迷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策之不以其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全石以为底
C.学而不思则罔 濯清涟而不妖
D.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 C
12.(2021山东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答案】D
13.(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B.前一个“以”表“凭借”,后一个表“用”;C.前一个“之”表代词“它”,后一个是助词“的”;D两个都表示“那么”意。
14.(2021江苏无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 ,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节选自《宋史·李纲传》)
[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与C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项是连词,相当于“而”;B、D项是介词,用。
15、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答案:B
解析:A中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中两个“其”:人称代词,他(他们)(的)。C中第一个“乃”:表判断,是;第二个“乃”:才。D中第一个“然”:对,正确;第二个“然”:……的样子。
16、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 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 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如土石何
答案:C
解析:A中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顺承,然后、接着。B中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动词,到。C中两个“以”:把,用。D中第一个“其”:人称代词,他们,是;第二个“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1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答案:D
解析:D中的“或”应译为:有的人。
18、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D
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20、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乃”应译为:于是。
21、下列句中 “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 B .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
C.①⑥ /②④ / ③⑦ /⑤⑧ 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
答案:C
解析: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22、下列句中 “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答案:D
解析:A中“何”:怎么;B中“何”:什么,宾语;C中“何”:什么,定语;D中“何”:为什么。
23、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答案:B
解析:A中“者”:判断语气;B中“者”:……的人;C中“者”: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中“者”:判断语气
24、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 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 乃下令(乃:于是,就)
答案:A
解析:A中“虽”:即使,表让步。其余几项都是正确的。
25、写出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__________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__________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__________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__________
E.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天在也 __________
答案:A中:目的连词;B中:把;C中:并列连词;D中:顺承连词;E中:因为。
解析:见答案。
26、写出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__________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
答案:A中:这;B中:助词,提前宾语;C中:往,到……去;D中:得;E中:取独。
27、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加点的词(每题3分,共12分)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2)翻译(每题6分,共18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共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2)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3)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0
11
12
11
12
10
A.
B.
C.
D.
6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达标检测(学生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文言虚词训练
1.(2021台州)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万屋比栉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2)因就地作数灶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4)悉为邻佑所禽 语境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2.(2020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足垂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3.(2020金华)阅读《穿井得一人》,赏析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2019杭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5.(2020台州)古文阅读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①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① 或以宾王对______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② 再三吟讽,因曰______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6.(2019衢州)古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
7.(2019绍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因取《中鉴录》_______ (2)三月卒官_______
(3)安人怜之_______ (4)病以属公_______
8.(2021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伴以醋及他物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 但恨其食后打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 知人之厌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 然见此物大异葱蒜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2021四川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10.(2021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74546b0b8005.aspx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11.(2021年四川省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属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命,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楚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密精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接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此出,色念恭,礼意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悉,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篮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覆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偿动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案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螺宝体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阔,恩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廉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迷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策之不以其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全石以为底
C.学而不思则罔 濯清涟而不妖
D.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12.(2021山东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13.(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14.(2021江苏无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 ,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节选自《宋史·李纲传》)
[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
15、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6、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 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 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如土石何
1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18、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20、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21、下列句中 “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 B .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
C.①⑥ /②④ / ③⑦ /⑤⑧ 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
22、下列句中 “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3、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4、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 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 乃下令(乃:于是,就)
25、写出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__________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__________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__________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__________
E.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天在也 __________
26、写出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__________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
27、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加点的词(每题3分,共12分)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2)翻译(每题6分,共18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共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1
12
11
12
10
A.
B.
C.
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