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2022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 学案+试卷(吉林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2022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 学案+试卷(吉林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21:29:45

文档简介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学案 (吉林版)
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文言虚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还可做实词用,如:“之”、“其”都可做代词用,“之”、“为”还可做动词用。因此,应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也、夫”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考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形式出题,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部分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2.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3. 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4. 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1.(2021松原模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其境过清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答案】A
【解析】A.介词,在。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就。D.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2.(2021松原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3)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
【答案】(1)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的意思 (2)同“披”,披散
(3)比 (4)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释义能力。要注意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古今意义的变化。第(1)题“苟得”可以用扩词法,如“苟”可以扩成“苟且”;“得”可以组成“得到”,结合语境进而理解成“苟且偷生”。第(2)题“被”是通假字,首先指出同“披”,然后说出意思,即“披散”。第(3)题“于”表示比较,相当于“比”。第(4)题“遂”在一般情况下译为“于是,就”,通过对句意的理解翻译即可。
3.(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B.前一个“以”表“凭借”,后一个表“用”;C.前一个“之”表代词“它”,后一个是助词“的”;D两个都表示“那么”意。
考点一:虚词“之”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A、代人、代事、待物。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类型2]:用作助词
对策:A、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译,可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音节主次,用于凑足音节,无实译,可不译。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去、往、到。
示例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示例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
示例3:时人莫之许也。(代词,这件事)
示例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示例5:宋何罪之有?(无实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二:虚词“以”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用来、来、以致。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认为。
[类型4]:用作副词
对策:表示时间,可译为:已、已经。
示例1: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示例2: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示例3: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示例4: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
示例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凭借)
示例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动词, 认为)
考点三:虚词“于”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表示处所,可译为:从、在;
B、表示时间,可译为:到;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D、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
E、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示例1: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示例2: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示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在)
示例4: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示例5:受制于人 (介词,被)
考点四:虚词“为”
[类型1]:用作介词 ,读作“wèi”
对策: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
B、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类型2]:用作动词,读作“wéi”
对策:A、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B、一般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
[类型3]:用作名词
对策:根据上下文翻译。
示例1:为坛而盟。(动词,建筑)
示例2:以丛草为林。(动词,当作)
示例3:号为张楚。(判断动词,是)
示例4:为伤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
考点五:虚词“其”
[类型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对策:A、代人,作宾语。译为:他,他们;
B、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C、代物,作宾语。译为:它,它们;
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类型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对策:A、可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自己的。
[类型3]:作指示代词。
对策:A、近指。译为:其中;
B、远指。译为:那。
[类型4]:作副词。
对策: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类型5]:作连词。
对策: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示例1:太守即谴人随其往。(人称代词,他)
示例2:择其善而从之。(人称代词,他们的)
示例3: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
示例4:其伤真无马邪?(副词,难道)
示例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连词,如果)
考点六:虚词“而”
[类型1]:作连词
对策:A、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B、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C、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D、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E、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F、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着”
[类型2]:作副词
对策: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示例1:学而时习之。(表递进,并且,而且)
示例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却)
示例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修饰,连接状语)
示例4:既而儿醒,大啼。(副词,无实译)
示例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并列,又)
考点七:虚词“乃”
[类型1]:用作副词
对策:A、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于是;
B、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像背的。译为:却,竟然,反而;
C、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才,仅。
[类型2]: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你,你的。
[类型3]:用作判断动词。
对策:相当于:是,就是;
示例1: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示例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示例3:见渔人,乃大惊。(副词,竟然)
示例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示例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就是)
考点八:虚词“然”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这样,如此。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
[类型3]:用作语气助词
对策: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B、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C、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示例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示例2:然志犹未已。 (连词,然而)
示例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助词,……的样子)
示例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助词,好像……似的)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可译为“往”“到” 辍耕之垄上
代词 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 学而时习之
指示代词 “这” 为楚造云梯之械
结构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音节助 凑足音节,无实义 公将鼓之
  2、其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代词 人称或物主代词 译为“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惧其不已也
指示代词 译为“这(些)”“那(些)”“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反问语气 “难道” 其真无马邪
表期望或命令语气 “可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而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连词 顺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关系 但是,却 出淤泥而不染
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 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朝而往,暮而归
  4、则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表示肯定的判断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示承接 “就”“便”“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表示假设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表示转折 “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以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件、时间等 “拿”、“把”、“用”、“由”、“从” 1.屠惧,投以骨——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 ——用;3. 以弱为强——从、由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凭借”、“根据”、“按照” 4.何以战?——凭借//5.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按照
连词 表目的、表顺接、表结果 可译作“(用)来”、“而”、可译作“以致” 6.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7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8以伤先帝之明——以致;9以塞忠谏之路——以致
表原因 可译“由于”、“因为”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动词 可译作“认为” 1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
通假 通“已”,已经 12固以怪之矣
  6、于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从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向、对 告之于帝
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比 皆以美于徐公
  7、乃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于是”“就”“才” 乃入见
情理上是逆转相背 “却”“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判断词 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考情分析
2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达标检测(教师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文言虚词训练
1.(2021松原模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其境过清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答案】A
【解析】A.介词,在。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就。D.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2.(2021松原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3)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
【答案】(1)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的意思 (2)同“披”,披散
(3)比 (4)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释义能力。要注意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古今意义的变化。第(1)题“苟得”可以用扩词法,如“苟”可以扩成“苟且”;“得”可以组成“得到”,结合语境进而理解成“苟且偷生”。第(2)题“被”是通假字,首先指出同“披”,然后说出意思,即“披散”。第(3)题“于”表示比较,相当于“比”。第(4)题“遂”在一般情况下译为“于是,就”,通过对句意的理解翻译即可。
3.(2021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伴以醋及他物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 但恨其食后打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 知人之厌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 然见此物大异葱蒜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D
【解析】 A句“以”是“用”的意思;B只是,但是;C 主谓之间,无意 ;D句前表示转折,后表“这样”。
4.(2021四川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答案】A “焉”句末语气助词,无意。
5.(2021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74546b0b8005.aspx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答案】A。
【解析】A项“以”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译为“因为”。
B项“而”是连词,都表示方式或状态。C项“者”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之”是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6.(2021年四川省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属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命,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楚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密精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接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此出,色念恭,礼意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悉,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篮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覆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偿动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案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螺宝体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子曰:“学而不思则阔,恩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廉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迷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策之不以其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全石以为底
C.学而不思则罔 濯清涟而不妖
D.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 C
7.(2021山东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答案】D
8.(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B.前一个“以”表“凭借”,后一个表“用”;C.前一个“之”表代词“它”,后一个是助词“的”;D两个都表示“那么”意。
9.(2021江苏无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 ,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节选自《宋史·李纲传》)
[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与C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项是连词,相当于“而”;B、D项是介词,用。
10、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答案:B
解析:A中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中两个“其”:人称代词,他(他们)(的)。C中第一个“乃”:表判断,是;第二个“乃”:才。D中第一个“然”:对,正确;第二个“然”:……的样子。
11、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 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 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如土石何
答案:C
解析:A中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顺承,然后、接着。B中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动词,到。C中两个“以”:把,用。D中第一个“其”:人称代词,他们,是;第二个“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12、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答案:D
解析:D中的“或”应译为:有的人。
13、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D
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1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乃”应译为:于是。
16、下列句中 “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 B .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
C.①⑥ /②④ / ③⑦ /⑤⑧ 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
答案:C
解析: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17、下列句中 “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答案:D
解析:A中“何”:怎么;B中“何”:什么,宾语;C中“何”:什么,定语;D中“何”:为什么。
18、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答案:B
解析:A中“者”:判断语气;B中“者”:……的人;C中“者”: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中“者”:判断语气
1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 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 乃下令(乃:于是,就)
答案:A
解析:A中“虽”:即使,表让步。其余几项都是正确的。
20、写出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__________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__________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__________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__________
E.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天在也 __________
答案:A中:目的连词;B中:把;C中:并列连词;D中:顺承连词;E中:因为。
解析:见答案。
21、写出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__________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
答案:A中:这;B中:助词,提前宾语;C中:往,到……去;D中:得;E中:取独。
22、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加点的词(每题3分,共12分)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2)翻译(每题6分,共18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共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2)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3)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0
11
12
11
12
10
A.
B.
C.
D.
6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达标检测(学生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文言虚词训练
1.(2021松原模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其境过清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2.(2021松原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3)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
3.(2021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伴以醋及他物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 但恨其食后打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 知人之厌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 然见此物大异葱蒜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2021四川宜宾)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以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5.(2021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74546b0b8005.aspx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6.(2021年四川省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属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命,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楚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密精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接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此出,色念恭,礼意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悉,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篮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覆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偿动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案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螺宝体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子曰:“学而不思则阔,恩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廉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迷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策之不以其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全石以为底
C.学而不思则罔 濯清涟而不妖
D.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7.(2021山东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8.(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9.(2021江苏无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 ,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节选自《宋史·李纲传》)
[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待勤王之师 B.愿以死报 C.以中有足乐者 D.策之不以其道
10、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1、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 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 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如土石何
12、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13、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1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16、下列句中 “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 B .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
C.①⑥ /②④ / ③⑦ /⑤⑧ 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
17、下列句中 “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8、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 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 乃下令(乃:于是,就)
20、写出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__________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__________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__________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__________
E.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天在也 __________
21、写出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__________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
22、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加点的词(每题3分,共12分)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2)翻译(每题6分,共18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共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1
12
11
12
10
A.
B.
C.
D.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