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21: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融合”的角度构建指标,侧重于不同种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着文化间的“双向”渗透;国内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则是从社会“融入”的角度展开讨论,偏重于农民工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由“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蜕变过程,暗含着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主从关系。国外研究对社会融合测量所包含的维度比较全面,但是在各个维度的操作解构上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国内对城市融入测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还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
在此,我们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分析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
经济融入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并立足的基础。从调查来看,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2631元,
而市民的月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农民工。从教育水平来看,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农民工,超过八成月工资都低于4000元,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明显增加。多数农民工对由户籍差异所导致的“同工不同酬”感受明显。
从就业状况来看,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只从事单一的非农工作,只有部分处于兼业状态。老一代农民工的兼业比例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较大,但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农民工就业明显比其他教育水平群体稳定。
农民工享有的社会保险与住房保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们能否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
争,融入城市生活。当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农民工比例较低,失业保险参保率最低。住房保障方面,虽然有些农民工享有工作单位提供的宿舍或住房补贴,但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居住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享受住房保障的比例都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具有更高的诉求。
与经济融入强调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不同,社会融入更强调农民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方面的融入。调查发现,68.93%的农民工进城以后没有回农村老家参加过村委会选举,58.16%的人认为应参加城镇所居住社区的选举活动,81.09%的农民工较少参加社区、慈善公益等社会活动,85.43%的人没有加入工会。调查还显示,54.89%的农民工希望加入属于农民工自己的合法组织。
文化融入是其城市融入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点,体现着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的转变。文化融入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人在不断地接触以后,其中一个群体或者所有群体的原有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进城农民工的文化娱乐时间较少,业余生活也显得单调贫乏,以看电视和上网为主,其次是在家休息或者找人聊天,业余文化开支年均低于300元,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均娱乐服务开支比老一代农民工商出247.78元,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业余文化活动的需求更高。
(摘编自卢海阳等《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
材料二:
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倡导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等建议,深圳市人社局9月17日答复称:“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
“农民工”泛指户籍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发展过程中,这一称谓逐渐演变成一个棚称从事重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下务工人员的代名词。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农民工”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当地有关部门引导新闻谍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体现的是文明对待基层劳动者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觉。称呼不仅仅是某一对象的指称,而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指称的对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状况及其变迁,实际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映射。不叫“农民工”,改称他们为“来深建设者”,或者按照一些专家的建议政称“新产业工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对2亿多进城劳动者的尊重。
当然,称呼之变只是第一步,念之变、评价之变、机制之变、待遇之变遥步跟上才有实
质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出力出汗、干着最辛
苦、最繁重的活,有的却因为拿不到血汗钱而无法回家过年,不得不苦苦讨薪,也常常在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保障问题上面对窘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多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决问题的诚意。深圳引导称呼转变,让公众看到的就是这种诚意。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农民
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都在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
并努力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下一步,如何从制度上“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正是
各地需要下大力气探索解决的问题。以“建设者”“新产业工人”等称谓取代“农民工”的表述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对劳动光荣的倡导!
(摘编自《称“农民工”为“建设者”是好开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了国外对城市融入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为了说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B.从经济融入的维度看,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就业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很大。
C.深圳市要求媒体改变对农民工的称谓,是一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表现,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
D.对如何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我们已经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今后还需要下大力气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业余文化生活方面与老一代相比要求更高,可见前者更易融入城市生活。
B.住房保障状况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有助于他们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争。
C.文化融入过程是不同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城市融入,只需改变原有文化的特征。
D.如果观念、评价、机制、待遇等未发生相应改变,那么,深圳对农民工称谓的改变将毫无实质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融入现象的一项是(3分)
A.进城务工三年之后,小王在说话时明显带有做工城市的方言色彩。
B.老王在城市里生活很多年了,但依然抵触城市里的休闲娱乐场所。
C.小张进城务工满十年,不像以前靠攒钱买东西,而是贷款买了车。
D.某城一区,来自不同民族的进城务工者,也跟汉族人一样过春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国庆节期间,某校组织了高一年级学生对家乡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的社会调查,请你根据材料,针对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会治病的疯嫂
陈力娇
女儿得了一种怪病,任谁都治不好,永井武清两口子急得直突。他们来满洲已经五年了,
大女儿死于天花,现在就这一个宝贝了,又得了开拓团“医生吉田都治不好的病,他们死的心都有了。
长工李五山来给他们家送柴草。见他们的女儿病成这样,随时都有死的危险,而吉田还在不明就里地给用凉药,就趁吉田去给别人看病,对孩子的妈妈说,你的孩子是起啥了,越用凉药越严重,前屯的刘嫂会挑,手到病除,你快把孩子送地那里吧,晚了会出人命的。
永井天丽和永井武清商量过后,由李五山陪着,抱着孩子去了小南屯。小南屯二十几户人家,他们顺利地钱到了刘嫂。刘嫂三十多岁,瘦脸亮眼,头发早早就白了,一看孩子的脸烧得像小火炉,不住抽搐,手脚冰凉,就忙着找针找火罐,并焦急地对永井天丽说,孩子快完了,你们要是同意,我就死马当活马医了,治好了我不邀功,治死了你们别怪我,但是你们要是这样挺着,这孩子超不过今晚肯定断气。
李五山怕永井天丽不同意,就对永井武清说,女人心软,这事得男人拿主意,孩子再不能耽误了。或清点点头,刘嫂就让李五山把永井天丽领到屋外,等候消息。
两个人来到院子里,天丽担心地问五山,她一个农村妇女,没有任何医疗许可,会不会把孩子治死呀?天丽已经急糊涂了,说话一点不见先前的儒雅。李五山理解天丽的心境,不去在意,给她讲解要领:这病是地方病,叫“攻心蕃”,不能用洋办法治,会把人治死的,附近只有刘嫂会治,也只有像她这么治才能活命,你就放心吧。
事已至此,永井天丽也没别的办法,不得已寄希望于刘嫂了,她低声叨咕,若能把孩子治好,要多大报酬我都给,哪怕是房子,哪怕是地。
李五山不语,天丽反问他,你不信?
李五山沉吟半天,最后说,刘嫂家也有孩子,只是,没救过来。
天丽问,怎么会没救过来,你不是说她会治病吗?你不是说别人治不好的病她都能治好吗?
李五山这才说,刘嫂的孩子不是“攻心蕃”,是你们开拓团占她家的房子,撵她搬家,刘
嫂那会儿正坐月子,数九寒天没地方住,孩子冻死了,从此刘嫂就疯了。
啊?永井天丽叫了起来,你让一个疯子给我孩子治病?
李五山忙说,她给孩子治病时从来不疯。
那就是说,她有时候还疯?永井天丽见缝插针。
李五山说,不管疯不疯,她一定能把你的孩子治好,这一点我用生命保证。
永井天丽抹起了眼泪,她想返回屋里,抱回孩子,不用刘嫂治病了,但举棋不定。正犹豫间,屋里传出女儿的哭声,响亮牧笛,永井天丽欢喜得含泪而笑,她激动地对李五山说,三天啊,三天没听到女儿的哭声了,这说明,女儿活过来了,命的有了,病的没了,不用犯愁了。
武清和天丽抱着孩子回自己的家了,留下李五山陪着刘嫂。刘嫂每一次为别的孩子治好病,自己都大病一场,孩子的爸妈把孩子抱走时,她以为是自己的孩子被人抱走了,精神就错乱一次。
永井武清两口子抱着孩子走在土路上,天丽一时内心很愧疚。武清揭开被子看了看女儿,
见她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望自己,现在她已经不烧了,武清能感觉出来。
天丽也趴过来看女儿,女儿张嘴叫了声妈,天丽的眼泪就下来了。为女儿苫好被角后天丽叹口气对武清说,要是刘嫂的孩子能活到现在该有多好,她也不至于疯掉啊,我说第一眼看到她时,觉得和常人有些不太一样呢,可是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
武清说,你没看她为女儿治病时的样子,我从吉田那里从没看过同样的表情,吉田永远是为患者治病,而她永远是为亲人治病。
天丽说,我们日本政府是怎么想的呢,讲好了自己开荒,怎么不开了?讲好了自己盖房,
怎么不盖了?都变成武力掠夺了?
武清说,我回去就写申请,回日本去,我想及早地结束这一切。
天丽问,那理由呢?总得有个理由啊。武清说,理由就是我不想当刽子手。
(有删改)
(注:开拓团,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实施侵略活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孩子治病时刘嫂让永井天丽到屋外等候消息,是怕天丽心疼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会妨碍她后续的救治。
B.对永井天丽要给刘嫂报酬的承诺,李五山没有回应,说明侵略者的掠夺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C.回家路上永井天丽觉得愧疚的原因,一是之前对刘嫂不够信任,二是自己所属的开拓团造成了她的悲剧。
D.永井武清评价吉田“永远是为患者治病”,而刘嫂“永远是为亲人治病”,表达了对吉田医术不精的不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五山趁吉田去给别人看病时劝天丽把孩子送到刘嫂那里,小说利用这一细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又谨慎的中国百姓形象。
B.小说中间部分插入了刘嫂疯掉的情节,与上文她出场时“三十多岁,瘦脸亮眼,头发早早就白了”的描写形成照应。
C.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刘嫂给日本人的孩子看病的故事,时空视野开阔,便于凸显中日亲善的主题。
D.小说的人物语言颇具表现力,比如在院子里等待时,永井天丽对李五山的连续追问体现了作为一个母亲的焦灼心理。
8.小说中李五山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价陈力娇在创作“开拓团”系列小小说时,“坚守人性准则,以期展现人性善恶”。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
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记》,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超 然 客公号谓侍臣曰:“崇饰宫字,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魏徵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就。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俭约第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B.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C.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D.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
B.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敬称。
C.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合称四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儒学六部经典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以史为鉴,重视民心。他想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最终不再兴建。他知道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重视顺应民心。
B.太宗爱惜民力,崇尚节俭。暑气没有退,秋雨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公卿请求为太宗修建暖阁,唐太宗认为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答应。
C.太宗善于纳谏,能听忠言。魏徵向太宗进言,国君的欲望应顺应民情,否则,就会灭亡;同时指出隋炀帝贪得无厌,不讲道理,所以亡国,太宗非常赞同。
D.太宗心存仁爱,体恤臣下。太宗看到魏徵的家中没有正房,就用自己营造宫殿的材料迅速帮他营造完工;得知温彦博去世后只能在旁屋祭奠,也为他建造了祭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2)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4分)
14.唐太宗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温庭筠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①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②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③.
【注】①寂历:寂静②谩:通“漫”,胡乱,不切实际。③许烟霞:指归隐山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取“稻田”“凫雁”“斜径”等意象,点明环境,照应题目中的“郊居”二字。
B.颔联写作者垂钓归来,看到那花果树林和蔬菜园圃等田园风景,恬淡和美,不禁神往。
C.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D.全诗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清新明快,情感真挚,意蕴悠长。
16.试比较本诗颈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有
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高》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着笔,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但写出了周瑜辉煌的战功,也体现了他潇洒的风度和沉着的性格。
(3)《晋书·陶潜传》中记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由此“折腰”一词
便有了屈身事人之意,如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又是一年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_____________,神州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北国苍茫,柿黄梨大冬枣甜;南疆秀美,橘红蕉长稻米香。在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的田野上,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示范田。每年九月伊始,一片片金黄色在这片黑土地上_____________,那是稻子熟了。
丰硕的稻穗,在秋天如诗的风景里满怀着对黑土地的无限敬意,低下头来感恩农民们150天的辛勤付出,满怀深情地向脚下的黑土地致敬。晶莹的超然客公众号稻穗上,每一粒的稻米都经历120多天阳光雨露的_____________,展示着大自然的精华之类,如同镶嵌在这片寒地黑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折射出塞北江南的丰饶与美丽。饱满的稻穗,乘着凉爽的秋风为_____________的黑土地披上厚重的“金装”。人们在禾下乘凉,在“金甲重装”的温暖保护下,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约而来 漫延 滋润 广袤无垠
B.如约而来 蔓延 滋养 广袤无垠
C.如期而至 漫延 滋养 一望无际
D.如期而至 蔓延 滋润 一望无际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禾下乘凉,在“金甲重装”的温暖呵护下,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
B.人们在禾下乘凉,在“金甲重装”的温暖保护下,做着一个美滋滋的盛世家国的梦。
C.在“金甲重装”的温暖呵护下,人们在禾下乘凉,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
D、在“金甲重装”的温暖呵护下,人们美滋滋地做着一个盛世家国的梦,在禾下乘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海陆风在近地面由海风和陆风两部分组成。白天,陆地受太阳辐射增强, ① ,海面上由于海水巨大的热容量受热慢,空气相对较冷,冷空气下沉并在近地面流向附近较热的陆面,补充因热空气上升而造成的空缺,从而形成海风; ② ,陆地上的空气冷却快,海面上的空气较为温暖,近地面气流转为从陆地吹向海面 ③ 。通常,夏季的海陆风强于冬季,能够缓解夏季白天的高温,( ),甚至形成低云和降水。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向大陆输送水汽,使陆地上湿度增大,温度明显降低
B.使陆地上湿度增大,温度明显降低,并向大陆输送水汽
C.并向大陆输送水汽,使陆地上温度明显降低,湿度增大
D.使陆地上温度明显降低,湿度增大,并向大陆输送水汽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合村并居”的情况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原生态村落的消失。在这一过程中,家乡那些承载着你无限童年乐趣的物件没有了,那些看着你成长的人搬走了······太多的失去,让人难以忘怀。
请以“家乡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发那难以忘怀的情感。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要写的物或人,使标题完整;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A项“说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错,是为了“说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的特点”;C项“要求媒体”错,应是“引导媒体”;D项“已经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必要的探索”无中生有)
2.(3分)C(“只需改变原有文化的特征”错,原文说“文化融入是其城市融入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点”,但真正实现城市融入还得有经济、社会等维度的融入)
3.(3分)B(参照材料一最后一段关于“文化融入”的描述)
4.①举例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很多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②对比论证。将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比对,突显国内外各自的研究特点;在行文中将“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对比,突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4分。每点2分)
5.①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经济权益,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劳动收益、社会保障等。②建立和完善相关组织,保障农民工社会权益。③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融入。④政府加强引导,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弘扬尊重劳动理念。⑤保障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平等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表达了对吉田医术不精的不满”错)
7.(3分)C(“便于凸显中日亲善的主题”错)
8.①通过李五山解释刘嫂疯掉的原因,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②李五山建议永井夫妇找刘嫂给孩子治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通过李五山的介绍,丰富了“疯嫂”这一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一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超然客公众号
9.①日本侵略者借“开拓”实施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人性之恶。如因为开拓团强占刘嫂的房子导致她不满月的孩子冻死,她也因此精神错乱。②善良的中国人民心存宽容与理解,体现了人性之善。如刘嫂仍然能对永井夫妇的女儿生病感同身受,治好了他们女儿的病。③在部分日本人身上,还残存着人性中的善良。刘嫂治好永井夫妇女儿的病后,他们也反思了日本武力掠夺中国百姓的行为并决定结束刽子手的生活。(一点 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11.(3分)B(“朕”为自称,而非敬称)
12.(3分)C(“不讲道理”错,应为不实行仁道、暴虐)
13.(1)我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所花费的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4分。“逮”“过”“”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4分。“怜”“每”“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①唐太宗通过自古帝王的言行悟出了国家危亡始于骄奢、兴盛源于顺应民心和节俭的道理。
②唐太宗接纳魏徵讲述的治国之道以及对自己的提醒,明白了治国应爱护百姓,约束自己。(3分。一条1分,两条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错)
16.①都选取了带有田园色彩的景物进行描写。本诗颈联选取了“皋原”“禾穗”“桑竹”“豆花”等田园景物;陶诗选取“榆柳”“屋檐”“桃李”等田园景物。②所营造的氛围基本相同。所写景物和环境都是优美宁静的,营造了和谐静谧的氛围。③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都在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自己对田园的热爱与喜悦之情。(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分。每句1分,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B(如约而来,按照约定的时间赴约;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滋养,供给养分。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19.(3分)C(原句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的语法错误)
20.①意义紧密相连。“北国”和“南疆”都是地域名称;“柿黄”和“橘红”、“梨大”和“蕉长”、“冬枣甜”和“稻米香”也都是两两相对,物产特色概括恰当。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展现丰收景象。(5分。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A(“输送水汽”使“湿度增大”,进而“温度降低”,逻辑上与前后文更衔接)
22.①陆面上空气增温并上升 ②夜晚则正好相反③从而形成陆风(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建议以44分为基准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自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视顺应民心。先前,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非常多,但是百姓没有怨言,这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并且大家共同享有成果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跟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最终不再兴建。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了。”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暑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唐太宗超 然 客公号说:“我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么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以前汉文帝想修建露台,因为怜惜十户百姓家产(而放弃这个想法),我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所花费的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公卿大臣们再三恳请,太宗最终也没答应。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这样,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应该)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我听说:“国君让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国家就会昌盛;国君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之上的,国家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建工程,稍不如意,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级有所喜好,下级就必然做得厉害,大家竞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因为他(炀帝)暴虐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太宗说:“你所说的很好!不是你,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魏徵的住宅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徵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认为他的居所很破败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温彦博官居尚书右仆射,但是家中贫困没有正室,等他去世后,只有在旁屋祭奠。唐太宗知道后叹息不已,立即下令有关部门为他营造祭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