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万福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万福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4 09: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o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战国时期,商鞅强调战争为国富兵强服务,要调动全国的力量投入到战争屮来。孟子则 认为发动战争应该是为了正义,诛杀暴君拯救百姓。这反映出两者
学术主张的对立 B.政治立场的差异
C.军事观点的不同 D.阶级属性的差别
唐玄宗针对科举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针对进士试中诗赋 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下诏要求更加重视文词。这些举措
彻底扭转了华丽空洞的文风
改变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更加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
剥夺了宰相选官时的主导权
3 .《元史》记载,元代“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 夕至,声闻毕达”。这说明元代驿站制度
仅设置于所辖属国 B.加强了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C.沿袭前代民族政策 D.激化了与其他民族的矛盾
康熙帝曾说:“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关系。此即明目达聪之意也。其所奏之事,或公 或私,朕无不洞悉。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A.书写款式的便捷性 B.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C.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D.信息收集广泛且高度机密
图1为1913年一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 业的发展得益于
图1
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1937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
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1年,在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冲又确定了“三三制”原则。这些措施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7.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图2《拖拉机》在1950
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
图2
A.创造了民间绘画的新形式 B.表现出工业化实现的新气象
C.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D.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
8.1982年,中国将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 理委员会合并成为对外经济贸易部,统筹管理对外援助工作,对外援助的主要职能改变 为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一调整
A.注重追求政治效应 B.契合了国家战略的大调整
C.强调加强南南合作 D.深化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 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 其他贵族抢劫和袭击。这反映出当时
A.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B.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天主教会控制世俗世界 D.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面对死亡,人 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甚至主教、传教士和僧侣也都卷入这股潮 流。这反映出
A.瘟疫横行道德败坏 B.教会权威荡然无存
C.人文主义潜滋暗长 D.启蒙思想倡导理性
11. 17世纪英国革命的参与者并没有把该事件当成“革命”,通常是称作“清教运动”或“内 战”,革命在当时有“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之意。18世纪法国革命的参与者把自己所
从事的斗争称作“革命”,革命成了天下最正当、最神圣的事物。这主要是因为
A.革命造成社会动荡减小 B.工业革命发展水平不同
C.人民主权观念广泛传播 D.宗教改革冲击天主教会
12.图3为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29日发布政令(节选)。
第一条 一切公务部门的职工今后必须确认凡尔赛政府或其拥护者所发布的命 令或通知为无效,无法律效力。
第二条 凡不服从本法令的任何官吏或职工,将被立即开除。
该政令反映出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衰落
C.巴黎公社政权危在旦夕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指导
D.对资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否定
13.图4为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这反映出当时
A.英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B.德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新兴产业竞争比较激烈
D.传统工业已被完全替代
14.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
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
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被计划经济体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C.经济改革措施与政治目的相矛盾
B.不符合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
D.背离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衷
15. 20世纪,非洲本土史学家撰写了一系列的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他们从非洲的角度来看
待非洲历史,大书殖民入侵前的非洲历史,大量使用口述史料、考古材料等。这些做法
A.恢复了非洲的古老历史传统
B.否定了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
C.消除了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影响
D.增强了非洲人的自信和自豪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 分。共55分。
(16分)唐朝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阶段。为了探讨这一主题,某学习小组搜集到 以下材料。
材料一 表1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元年(742年)江南各州户口数量
639年 742年
户数 口数 户数 口数
婺州 37819 228990 144086 707152
杭州 30571 153720 86258 585963
润州 25361 127104 102033 662706
越州 25890 124010 90279 529589
常州 21182 111606 102631 690673
括州 12899 101606 42936 258248
湖州 14135 76430 73306 477698
睦州 12064 59068 54961 382513
苏州 11859 54471 76421 632655
台州 6583 35383 83868 489015
——据张剑光《开天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 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6年,出使英俄的公使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 论》。该文针对“欧洲人遽谓中国即一陵夷衰微终至败亡之国'',指出“愚以为中国不过 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曾纪泽谈到“中国先睡后醒",但并未提到“睡狮"。
1899年,梁启超发表《自由书 动物谈》,提到:“吾昔 游伦敦博物院,有人制之怪物焉,状若狮子,然偃卧无生动 气。或语余曰: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振之,则 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余询其名,其 人曰:英语谓之佛兰金仙,昔支那公使曾侯纪泽,译其名之 睡狮,又谓之先睡后醒之巨物。……梁启超历历备闻其 言,默然以思,愀然以悲,瞿然以兴,曰:呜呼!是可以为我 四万万人告矣。'‘
到2 0世纪初,“睡狮"、"醒狮"之说开始广为流行。 1902年,蔡元培等组织明强学社,发表广告称:“今者欧美
各国已由民族主义之熟达,而进于民族帝国主义。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 时代"。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说:“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 是在革命,是在独立。'‘1904年,《东方杂志》第一期封面图案,把雄狮的形象特征结合在 了龙的形象上。
——据单正平《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等整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睡狮猛醒”现象的理解。(14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业革命"开始于15世纪最后30年,结束于19世纪中叶。在此期 间,英国通过圈地运动,逐步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关系和原始的土地占有制度,大土地所 有制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相对应,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农业“集约化"经营 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 地区采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设备、蒸汽脱粒机等。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化肥,其中 有过磷酸钙、硫酸氨等。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迅速增长,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加, 圈占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变得有利可图,议会以立法的形式支持圈地,带动了农村人 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和工矿区。同时,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从1700年到1845年,粮食 总产量大约增长6倍。还引种了纺织业所需要的茜草、靛兰等染料作物及大麻和亚麻 等纤维作物。
18世纪开始,每年在农产品收获后,乡村银行都要在农村地区收进大批存款,然后 将其提交伦敦的交换银行,借贷给生产商。伯尔纳德在伯德福德的银行,就是通过这个 渠道向兰开夏的棉纺织业和伯明翰的冶炼工业提供资金的。
—以上根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等资料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2分)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 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 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 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 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 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 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种宏观论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 阐述。(13分)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B 2. C 3. B 4. D 5. C 6. C 7. D 8. B 9. D 10. C 11. C 12. D 13. C 14.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 分。共55分。
(16 分)
Q)材料一反映了唐代江南人口增长的状况,而人口数量是古代经济发展重要参考 指标,对于研究唐代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具有重要价值。(4分)
(2) 材料二是官方文献史料,反映了江南财赋对全国的重要性,可以用来印证唐朝 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有较高史料价值。材料三是文学作品(或诗歌),反映了江南手工 业发展的状况,对于印证唐朝经济重心南移也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 成分,需结合其他史料相互佐证。(8分)
(3) 唐朝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其他历史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状况。(4分)
(14 分)
示例
近代中国“睡狮猛醒”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国家沉沦中追求奋进崛起的愿望。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任人宰割,积贫积弱,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随着近代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也不断探索国家出 路,挽救民族危亡。“睡狮猛醒”从出现到流行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清政府官员曾纪 泽认为中国“先睡后醒”,表现出对国家的期望。梁启超、蔡元培、邹容等进步人士,均把 中国比作“睡狮",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一方面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认为中 国蕴藏着无限的力量;另一方面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认为中国一定会觉醒,会 崛起。他们宣传“睡狮猛醒",目的是鼓舞激励国民,促进民众的觉醒,振奋国人的精神。
“睡狮猛醒”的流行,说明了大众接受了这一说法。“睡狮猛醒”成为近代中国的一 个文化符号,起到了凝聚民族力量,反对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
(12 分)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互推动,互相促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革命的持续深入发展。(4分)
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同时,非农业 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扩大,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 场;农业革命中农作物产量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 润,为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提供了条件。
工业革命带动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英国人口大量增加,对农产品需求量进一步扩 大,推动圈地运动深入开展,刺激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期 间蒸汽动力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化肥 等先进农业生产资料,促进农业产量的提升。(8分)
(13 分)
示例
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一战”。“一战”削弱了帝 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摧毁,取而 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 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综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 化。
(学生若能从:“国家利益冲突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国际格局的演变 是动态的、渐进的过程"等角度提取观点进行阐述,亦可得分。)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第1页(共2页)
高三历史试题
2021. 11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开元)二十一年……拜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 ……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食货三》 材料三 开元进士丁仙芝曾有诗云:“(明州)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缗日已贵" “(江宁县)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1) 说明选择材料一探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理由。(4分)
(2) 材料二、三对探讨主题分别有何史料价值?请对此作出说明。(8分)
(3) 如果对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程度作出评估,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4分)
高三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
高三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