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热点作家曹文轩“名家美文”阅读悦练(4)
秃 鹤
曹文轩
【导读】《秃鹤》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一章,小说通过对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主人公之一的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成了大家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作出了反常之举,选文讲述的正是这一段故事情节。秃鹤虽顽皮且顽劣,但是我们却能从选文中感受到一种纯真的东西,他的“眼馋”、“高兴”、“咬牙切齿”等并不含真正的“恶意”,而是心灵的自然流露。
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种笑了。但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儿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两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来。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选自《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且读且思】
1.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简要概括。
2.你喜欢秃鹤吗 说说你的理由。
3.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1)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
(2)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
4.为什么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并不在意他的秃头,可是后来却在意自己的秃头了
5.下面的一段文字是对《草房子》第二章里的主人公纸月的一段评论,读了选文,请你也给秃鹤写一则评论,80字左右。
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家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我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选自《纯真的爱——读曹文轩〈草房子〉有感》)
参考答案《秃鹤》:1.讲述了秃鹤和他的秃头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2.参考:喜欢,虽然秃鹤顽皮且顽劣,但是却真实且真挚。3.(1)这是外貌描写,能够抓住秃头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鲜明生动。(2)这是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往往简洁明了,就如秃鹤和丁四的对话,将秃鹤的倔强与顽劣描写得入木三分。4.因为秃鹤长大了,有了强烈的自尊心。5.围绕着故事情节、主题、人物特征来谈即可。
牡蛎[俄国]
契诃夫
【导读】《牡蛎》:父亲来莫斯科找工作未果,五个月后,“我”跟父亲在街上乞求施舍,进入一家饭馆,虽然从未见过牡蛎,并且感觉它很恶心,但饥饿驱使下,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我”依然吃了很多牡蛎。文章写出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悲惨和可怜,也揭露和批判了社会这个“病者”的冷漠无情;引发读者对疗治这个社会的关注。
《读契诃夫》中作者对契诃夫的评价,把契诃夫看成是一个医生,因为“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文学中的那些好看的字面,就在由这份耐心和获得的细微描写上”“契诃夫‘冷峻’的叙事态度”。
①我跟父亲站在一条人烟稠密的街上,感到一种怪病逐步抓住了我。看来我马上就要倒下,人事不知了。
②我知道,这是因为饥饿。
③父亲挨着我站住。他在五个月前来莫斯科谋求文书的职位,一直在奔走,托人找工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④前面是一所楼房,招牌上写着“饭馆”两个字。我的头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不由自主地看着楼上,看着饭馆灯光明亮的窗子。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我竭力要认出上面那些字来。
⑤“牡蛎……”我终于认出了。
⑥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一次也没听过。
⑦“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向父亲,用沙哑的嗓音问。
⑧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一个行人……我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然而那句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颤抖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了一步,(A碰碰 B拉拉)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慌乱地倒退回来了。
⑨“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
⑩“这是一种动物……生在海里……这种东西是要活着吃下肚……”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真恶心,”我小声说,“真恶心!”
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看,不住的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鄂,伸出几只螯,皮肤粘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它的螯,放在碟子上,送到餐厅去。 那些成年人,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的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那张招贴……凡是我见到的东西,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帮帮忙吧,诸位先生!”这时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真羞于求人啊,可是上帝呀,我熬不下去了!”
“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后襟。
“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带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
“这倒有趣,你怎么个吃法呢?”
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一群人迅速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粘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眼,就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我忽然嚼到一种硬东西,听到碎裂的响声。
“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这难道也能吃吗?”
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的说,“也许是因为今天我没……那个……没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向他们要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有删改》)
读契诃夫
曹文轩
①我们必须记住契诃夫是个医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契诃夫的医生,才会有这样一个叫契诃夫的作家。
②医生职业的眼光,极容易使契诃夫笔下的社会成为一个“病者”。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医学的职能是一样的:疗治。
③我们在阅读契诃夫的作品时,总要不时地想到一个词:耐心。
④像契诃夫这样有耐心的作家,我以为是不多的,他在面对世界时,总要比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总是有点不耐烦,总满足于一个大概的印象,世界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滑而过,我们总是说不出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细节。
⑤作为医生,耐心是他的职业习惯。这一习惯,很自然地流注到了文学对存在的观察与描写上。他的马车行走在草原上,远远的见到一架风车。风车越来越大,他看到了两个翼片。他居然注意到一个翼片旧了,打了补丁,另一个是前不久用新木料做成的,在阳光底下亮闪闪的。文学中的那些好看的字面,就在由这份耐心和获得的细微描写上。
⑥医生的职业造就了她一种不动声色、不感情用事的“冷漠”态度。后来的人谈到契诃夫的叙事态度,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冷峻”。殊不知,这份冷峻的叙述态度,与从医养就的心性有关。他曾对一位作家说:“当你描写不幸的、倒霉的人,并打动读者时,你应当表现得冷静一些。这样才能勾画出不幸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突出这种不幸。”
⑦冷静,让契诃夫常常站在人物的背后,听他们低语,并把它记录成小说。虽然他在叙述故事和表达情感时处处克制,但字里行间已分明沾满血与泪痕,这就让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对于人物的悲悯情怀。
(选自新浪博客,原题为《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有删改)
【初读感知】
(1)下列表述与《牡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跟父亲站在街上时,“我”正挨着饿。
B.“我”认出招贴上“牡蛎”这个词,但不知道什么叫牡蛎。
C.在“我”的强烈要求“给我牡蛎”时,父亲终于开口向行人求助。
D.“我”在饭馆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牡蛎。
(2)阅读《读契诃夫》,简要概括医生这一职业对契诃夫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
【细读品析】
(3)阅读《牡蛎》第⑧段,根据语境为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4)《牡蛎》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我”的想象写得如此丰富细腻?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联读发现】
(5)结合《读契诃夫》第②段,探究《牡蛎》第 段中,“一群人迅速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这一场面描写的用意。
(6)结合《牡蛎》一文,谈谈你对《读契诃夫》最后一段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
(1)D解析:从“吃一种黏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着霉气”的形容可以看出,“我”对牡蛎的感觉并不是美味可口的。
(2)医生这一职业使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契诃夫将医生耐心的职业习惯流注到了文学对存在的观察与描写上。医生职业造就了他冷峻的叙事态度。
(3)A 理由示例:“父亲”一直找不到工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来街上乞求施舍,可见他心理上是羞于求人的,所以他的动作是迟疑、轻微的。因此我选A项。
(4)作者把“我”的想象写得如此丰富细腻,突出了想象中的牡蛎十分恶心,但“我”还是要把它吃下去,从而表现出“我”极度饥饿;也说明“我”对牡蛎一无所知,为下文吃牡蛎的情节作铺垫。
(5)这一场面写出了人们毫无同情心;揭露和批判了社会这个“病者”的冷漠无情;引发读者对这个社会的关注。
(6)示例:《牡蛎》中写到“父亲”在孩子睡觉之前和醒来之后一直走来走去,打手势,让我觉得生活的艰辛使他焦虑迷茫甚至即将崩溃。但是作者没有把“父亲”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直接写出来,给我们留下想象和体验的空间。这样让我更能体会到苦难对于“父亲”身心的摧残,从中更加感受到作者的悲悯情怀,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孤独的小女孩
曹文轩
【导读】选文写了小女孩葵花随着爸爸去芦苇荡生活,广阔的芦苇荡让她感到害怕,一刻也不离开爸爸。然而爸爸却必须每天早出晚归进行劳动,葵花只能孤独地在院子里逛着,与小花小鸟小虫对话,直到夜晚才能和爸爸在一起享受温馨的父女时光。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反映出孩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父亲陪伴的渴望,带给人淡淡地忧伤与美好地感受。
①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爸爸曾经带她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清香带着水的湿气,包裹着她,她用鼻子用力嗅着。
②“有边吗?”
③她摇摇头。
④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咝拉咝拉的声音。
⑤一群水鸟惊恐地飞上了天空。
⑥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
⑦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
⑧然而,爸爸不能总陪着她。爸爸到这里,是劳动的,并且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爸爸要割芦苇,要与很多人一起,将苇地变成良田,变成一方方鱼塘。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那时,葵花还在梦中。爸爸知道,当她醒来看不到他时,她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哭泣。但,爸爸又舍不得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爸爸会用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细嫩而温暖的面颊,然后叹息一声,拿着工具,轻轻将门关上,在朦胧的曙色中,一边在心里惦着女儿,一边与很多人一起,走向工地。晚上收工,常常已是月光洒满芦荡时。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葵花只能独自走动。她去鱼塘边看鱼,去食堂看炊事员烧饭,从这一排房子走到另一排房子。大部分的门都锁着,偶尔有几扇门开着﹣或许是有人生病了,或许是有人干活的地点就在干校的院子里。那时,她就会走到门口,朝里张望着。也许,屋里会有一个无力却又亲切的声音招呼她:“葵花,进来吧。”葵花站在门口,摇摇头。站了一阵,她又走向另外的地方。
⑨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
⑩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时,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一起吃完晚饭后,爸爸又常常不得不将她一人撇在屋子里﹣他要去开会,总是开会。葵花搞不明白,这些大人白天都累了一天了,晚上为什么还要开会。如果不去开会,爸爸就会与她睡在一起,让她枕在他的胳膊上,给她讲故事。那时,屋子外面,要么寂静无声,要么就是芦苇被风所吹,沙沙作响。离开爸爸,已经一天了,她情不自禁地往爸爸身上贴去。爸爸就会不时地用力搂抱一下她,这使她感到十分惬意。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
然而,过不一会儿,疲倦就会沉重地袭来,爸爸含糊了几句,终于不敌疲倦,打着呼噜睡着了,而那时的葵花,还在等着爸爸将故事讲下去。她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她不生爸爸的气,就那样骨碌着眼睛,安静地枕在爸爸的胳膊上,闻着他身上的汗味,等着瞌睡虫向她飞来。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她会伸出小手,在爸爸胡子拉碴的脸上轻轻抚摸着。
远处,隐隐约约地有狗叫,似乎是从大河对岸的大麦地传来的,又像是从远处的油麻地或是更远处的稻香渡传来的。
日子这样一天天地流淌着。
(摘自《青铜葵花》)
(1)文章以爸爸和葵花一天的活动轨迹为记叙顺序,请根据爸爸一天的活动轨迹把葵花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爸爸的活动 葵花的主要活动
爸爸起床 睡觉
爸爸去劳动 ①
爸爸去开会 在家等爸爸回来
爸爸睡觉前 ②
爸爸睡着后 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咝拉咝拉的声音。
(3)选文第⑨段对刻画葵花这个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⑩段中晚上爸爸终于和葵花会合了,可为什么“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
(5)读完选文,请撷取童年时你感触最深的一段经历与大家分享。(150字左右)
答案:
(1)①在大院到处走,到处看,与小花小草小鸟说话。②和爸爸说话,听爸爸讲故事。③睁着眼安静地等瞌睡虫到来,抚摸爸爸的胡子。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风吹芦苇荡所造成的磅礴而骇人的气势,为下文写小女孩葵花的恐惧、孤独和寂寞之情做铺垫。
(3)通过写小女孩葵花与野菊花、乌鸦、瓢虫说话的有趣情景,既展现了小女孩的童真童趣,也表明了她的孤独、寂寞,爸爸没时间陪她,她只能面对这些自然物自言自语。
(4)因为爸爸一整天都在劳动,根本没有时间陪葵花,他想到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陪伴葵花的只有孤独、恐惧和寂寞,所以“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
(5)示例:那时顽皮,身为女孩子,我却像个小男孩一样,不顾形象地爬上了高高的桑树,坐在树桠杈上,伸了小手,摘紫红的桑葚果。摘满了一小捧,就塞进嘴里,甜腻又有点酸溜溜的汁液在口腔里乱窜,一不小心从嘴角溢出,落在白衬衫上,紫红了一大片。回家常常挨骂,不过吃得肚子鼓鼓的,从嘴巴舒坦到心里。儿时的这段经历,想来就忍俊不禁。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导读】小说1﹣3自然段写三和尚请客,然后决定采用比赛的形式告诉徒弟明子和黑罐谁去谁留。是小说的开端。4﹣33自然段详细写了明子和黑罐用斧头砍木头墩的过程。是小说的发展和高潮。最后一段文字交代故事的结局,通过师傅三和尚对二人说的一番话,揭示故事的主旨。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明子很镇定地站着。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山羊不吃天堂草》
(1)根据提示,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和尚傍晚请客→ 明子斧击→
(2)从下面描写黑罐和明子砍木墩的声音里,体会他们当时怎样不同的心态。
①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②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
(3)通读全文,解释题目中“出师”的含义。
(4)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5)通读全文,说说明子具有怎样的性格?
(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7)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8)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
(1)①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②明子出师
(2)①黑罐:砍木墩既谨慎小心又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心态;②明子:对怎样砍木墩早胸有成竹,了然于胸(心思缜密,对怎么砍计划成熟)
(3)①(学徒)学习期满,可以独立工作。②这里是指明子既掌握了谋生的手艺,又学会做人的分寸(考虑周全,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4)环境描写,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5)①聪明灵活,懂得权变,有分寸;②通情达理,懂规矩,知谦让;③心思缜密,考虑周全;④镇定自信,明白事理。
(6)①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②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7)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
(8)①应该是明子出师。示例一: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②应该是黑罐出师。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跟班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
甜橙树
【导读】小说以“甜橙树”为线索,讲述了三瓢、浮子、红扇和弯桥之间深厚的友谊。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越笑越疯,直笑得东倒西歪”)写弯桥在树下熟睡,浮子和三瓢撒尿和泥,涂抹在弯桥的脸上;第二部分(“弯桥在笑声中醒来了”到“弯桥望着他的小伙伴们,泪光闪闪”),写醒来的弯桥向三人说着自己刚才做的梦;第三部分(“三瓢、浮子、红扇都低着头”到结尾),写三人听了弯桥梦的内容,发现弯桥是这么的关爱自己,他们却捉弄了弯桥,于是都涂上了那和着尿的泥巴,快乐地玩耍。
①在油麻地最大的一棵甜橙树下,傻子弯桥睡得真香啊!
②三瓢、浮子和红扇来到甜橙树下,低头弯腰,轻轻地绕着弯桥转圈,转累了,就轻轻地坐下来,或望着睡得正香的弯桥,或互相挤眉弄眼,或各自挪挪屁股,脸上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快乐。
③三瓢觉得腿有点坐麻了,拉着浮子跑到甜橙树背后撒尿。红扇害臊,嘴咕嘟着,将脸扭到一边。当三瓢、浮子系上裤子,低头看了一眼由他们尿成的小小烂泥塘时,他们同时互相感应到了心里生起的一个念头。三瓢捡起一根小木棍,浮子摘了一张青麻叶,红扇拔了四五根狗尾巴草,他们先是在弯桥脸上涂了个“八”字胡,然后干脆扔掉手中的狗尾巴草,直接用手蘸上青麻叶上的黑泥浆,在弯桥脸上涂抹起来……
④红扇先笑起来,随即三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笑了起来,笑声越来越大,越笑越疯,直笑得东倒西歪。
⑤弯桥在笑声中醒来了。惊奇地:“三瓢、浮子、红扇,你们都在这儿呢!”他半眯着,“你们知道吗?我刚才做了一串梦,把你们一个一个地都梦到了。”
⑥三瓢、浮子、红扇有些惊讶与好奇,一个个围着弯桥坐在地上。
⑦“先梦见的是红扇。那天很热,热死人了。我跟红扇躲到甜橙树下吃橙子,一人一只大橙子。吃着吃着,树阴变小了,越变越小,我们就挤一块儿。树阴越来越小,下面只能站一个人,红扇让我在树阴下,我跳出来,她又把我推到树阴下。我不干,她就跺脚。树阴像一把伞,阴凉阴凉的。红扇就站在毒太阳下,渐渐地,她的头发晒焦了,红扇用舌头舔焦干的嘴唇,我看着就哭了,一大滴眼泪掉到了地上,潮了。潮斑长大、长大,不知怎地,就变成了树阴,越变越大,越变越大,一直又变到一块田那么大。”
⑧三瓢、浮子和红扇都坐着不动。
⑨“接着我就梦见了三瓢,”弯桥回想着,“是在荒地里。我们走了好多天好多天,就是走不出荒地。那才叫荒地呢,看不到一条河,看不见一点绿,满眼的枯树,枯草。我总是走不动,三瓢就使劲拉着我。枯草突然就烧着了,一忽儿就变成了一大片火,三瓢拉着我拼命跑。后来,我实在跑不动了,三瓢解开裤带,拴在我脚脖子上,拖着我往前走。不知走了多久,三瓢看到一棵甜橙树,就爬到树上摘橙子,不知怎地,那橙子老是跳来跳去,三瓢就朝那颗橙子扑过去……‘扑通’一声,他连人带橙子从空中跌下来。我大声叫他,他醒了,把橙子送到我手上。我推了回去,他又推了回来:‘吃吧,就是为你摘的。’”
⑩三瓢、浮子、红扇都往前面挪了挪……。
弯桥看看天,有了回去的意思,但看到三瓢他们并无一丝厌烦的意思,就又回到说梦的念头上:“最后梦到的是浮子。梦里,我先见到我妈。她朝我笑,还朝我招手,可我就是过不去。我看到妈妈眼里都是泪,亮晶晶的,妈妈忽然就不见了,半空中传来了妈妈的声音:‘我在大河那边……’浮子来了,他陪我坐在大河边,一直坐到天黑。第二天,我又坐到大河边,浮子没来,红扇来了,说浮子要砍倒他们家最好的那棵甜橙树。我问红扇:‘他想干什么?’红扇说:‘做船,为你做船。’我拔腿就往浮子家跑,刚到门口,就听到‘咔嚓’一声,甜橙树倒了。我踩着满地乱滚的甜橙跑过去,他却朝我笑笑:‘你要见到你妈妈了……’”弯桥望着他的小伙伴们,泪光闪闪。
三瓢、浮子、红扇都低着头。
红扇哭起来。
三瓢、浮子走到烂泥塘边,红扇也过来了,他们将黑泥浆涂到自己脸上,只留下一双眼睛眨巴眨巴的。
四个孩子,像四个小鬼一般,在甜橙树下转着圈儿,又唱又跳……
(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结合上下文,品析句子“三瓢、浮子、红扇都往前面挪了挪”中的加点词。
(3)细读句子:“红扇哭起来。”想想,如果红扇边哭边说,她会说些什么?
(4)读完这篇小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弯桥?
(5)故事的开头小伙伴们很快乐,故事的结尾小伙伴们也很快乐,请简要说说这两个“快乐”有什么不同。
(6)如果将题目“甜橙树”换成“弯桥”好不好?为什么?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8)请赏析选文中“坐着不动”“挪了挪”“低着头”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9)选文第②段和结尾处划线句都写到了孩子们的快乐,但其间又有怎样不同的含义?
答案:
(1)示例:①三瓢、浮子、红扇捉弄睡着了的弯桥,听了弯桥醒来后给他们讲的三个梦,三个小伙伴被感动,四个“小鬼”成了好朋友。
②睡着了的弯桥被三个小伙伴捉弄,醒来后讲了自己的一串梦,感动了三个小伙伴,四个“小鬼”成了好朋友。
(2)示例:这个细节(动作)描写,表现出三瓢、浮子、红扇被弯桥的故事吸引,侧面表现出小伙伴被弯桥所打动。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这三个小伙伴与弯桥关系更亲近了。
(3)示例:①弯桥,你的梦里我们都那么好,而我们却还捉弄你,我们真是不好。②弯桥,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
(4)示例:一个友善、憨厚(淳朴)的弯桥,他渴望友爱、渴望母爱向往美好生活。
(5)示例:前者的快乐是捉弄弯桥带来的快乐,后者的快乐是被弯桥的友善感动后融为一体的开心快乐。
(6)①不好。因为以“甜橙树”为题,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标题也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而且文章的内容也与标题相关。②好。因为弯桥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的包容善良赢得了三们小伙伴的尊重,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7)示例:①甜橙树下三瓢、浮子、红扇捉弄睡着了的弯桥,听了弯桥醒来后给他们讲的三个梦,三个小伙伴被感动,四个“小鬼”成了好朋友。
②睡着了的弯桥被三个小伙伴捉弄,醒来后讲了自己的一串梦,感动了三个小伙伴,四个“小鬼”成了好朋友。
(8)“坐着不动”“挪了挪”这此细节(动作)描写,表现出三瓢、浮子、红扇被弯桥的故事吸引,打动,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三个小伙伴与弯桥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低着头”写出了三人为前面捉弄弯桥的行为自责悔恨的心理。
(10)开头写捉弄弯桥带来的快乐,结尾写被弯桥的友善感动后成为好朋友的开心快乐。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
曹文轩
【导读】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即中心论点“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接着指出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并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阐述了阅读与不阅读造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然后举例论证了古人读书的缺陷以及读书对人的气质的影响,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①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②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那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③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勉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关于人的意义,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便是: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现代,人的定义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④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因为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索。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比如麻将,比如赌博,比如洗脚房。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我们更要诅咒。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
⑤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的故事,等等。
⑥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一番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达抵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⑦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耸心中。有时我会恶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风范,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⑧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下面句中加线的词句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勉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
②这中间是 ,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3)文中有几句话诗意地阐述了“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说话这几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
(4)比较一下文中结尾和文章开篇的立论用语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原因。
答案:
(1)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2分)(4分)
(2)①不可以。因为“可以斗殴与行凶”照应下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一句,阐述“不阅读”可能带来的恶果。
②不可以。“一道屏障”比喻意义是“隔开”,说明两边事物不是同类;“一道鸿沟”则进一步强调差别之大。两个比喻从不同方面强调“阅读”与“不阅读”的对立。
(3) “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地描画“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的美景。使论述带有文学色彩。
(4)与开篇比较,文中结尾用语在“人生方式”前增加了“具有美感”四个字,这既是第⑦段论证的必然结论,又为开篇的立论注入新的内涵,强调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