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1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综合集训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命题导向自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卷21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综合集训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新命题导向自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4 16: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满分:100分 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唐朝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时间为 (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2.“盐城……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由上述材料可知,古代盐城地区曾实行过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造福后世 B.结束长期分裂,完成国家的统一
C.开创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4.虽然千年的历史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其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中华文明的史册里。秦长城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工程
5.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的鞋子很少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秦朝人民的风俗习惯,不喜欢穿鞋子,而喜欢拄拐杖 B.秦朝规定人民不能穿鞋子,只能拄拐杖
C.赋役沉重,法律严苛 D.鞋子是外来品
6.《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这成为 ( )
A.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B.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C.中央集权确立的原因 D.刘邦获得天下的原因
7.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8.某书信朗读节目朗读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给大哥“衷”写了一封信,说他们不知战事还要持续多久。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 ( )
A.该家书是书写在纸张上的 B.家书中提到的“战事”是为了统一全国
C.该家书写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 D.该家书采用楷书书写
9.新考法《编年纪》竹简又称《大事记》竹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和墓主人“喜”的生平及有关事项。根据下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 )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节选
A.秦国统一战争 B.秦朝反击匈奴 C.秦末农民战争 D.推翻王莽政权
10.汉朝建立后,刘邦下令罢兵归田,招抚流亡,释放奴婢和除死刑犯外的所有罪犯,让他们回到生产中去。同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免赋税。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
A.促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B.促使汉朝国力迅速发展,达到鼎盛状态
C.促使汉朝文化昌盛 D.促使“文景之治”局面形成
11.张明同学在对比中国古代两位皇帝在修建陵墓时的不同做法后,不由感叹:“成由俭,败由奢。”他所对比的两位皇帝可能是 ( )
A.周武王、项羽 B.汉高祖、商纣王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文帝、秦始皇
12.“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③实行“推恩令”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13.毛主席曾评价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人们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下列荣誉最适合用在刘秀身上的是 ( )
A.“人文始祖”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
1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的哪项措施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中国过去有种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除了有对《论语》的赞美,还隐含着儒家思想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意思。中国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思想才能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明太祖
16.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下列与汉武帝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18.《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这一记载说明 ( )
A.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B.张骞在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贡献突出
C.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朝时,西方国家纷纷派使节来中国
19.下图是“汉武盛世”大型汉代文物展上出现的展品-石天禄神兽像。它是汉代的祥瑞之物,既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之前未见于中原地区。最有可能影响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司马迁写成《史记》
20.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载体。下列名句所关联的人物及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刘邦与统一国家的建立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与《史记》的著成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与经营西域
D.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与楚汉之争
21.一位同学将与书写材料相关的主要内容按下表的形式整理了出来,但是该同学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笔记本上。请你帮助他重新填写污点处的内容 ( )
A.西汉、张骞 B.西汉、蔡伦 C.东汉、蔡伦 D.东汉、班固
22.能够通过下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3.某校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参观了以下景点,该校组织学生游学的目的是 ( )
A.了解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B.感受东汉的兴衰 C.搜集三国故事 D.体会北方民族交融
2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 )
A.佛教的传人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汉诸侯把封地分给其子弟 D.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旅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16分)
(1)图1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我国哪个王朝创建的?(2分)除图1中的内容外,这个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图2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这个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仅经历二世就灭亡了。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该王朝的灭亡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4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人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摘编自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分)
(2)“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次“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3分)
(3)材料一中“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2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有何意义?(3分)
(4)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2分)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4分)
2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文史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教师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况固起来。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树叶(我国通称贝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华佗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儒家五经”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华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中学生能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综合集训
1.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由题干材料可知,古代盐城地区曾实行过郡县制.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材料说明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D。
4.D
[解析]本题考查秦长城的功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秦长城在当时是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故选D。
5.C
[解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的鞋子很少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其主要原因是秦朝赋役沉重、法律严苛.故选C。
6.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农民起义的原因。材料“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反映了秦朝的严刑酷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路上遇雨误期,按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秦的暴政,在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所以秦的严刑酷法成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故选B。
7.D
[解析]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结合所学,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材料中的三个成语是均楚汉之争中的典故.故选D。
8.B
[解析]本题考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题干中家书的时间是“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统一,由此可知,信中“战事”应是秦为了统一全国而进行的.故选B。
9.A
[解析]本题考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的一生参与过攻韩、攻赵、攻魏梁等战争,这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有关.故选A。
10.A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复苏,A项符合题意;B项,“达到鼎盛状态”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刘邦实行这些措施为“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D
[解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依据题干“成由俭,败由奢”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的是勤俭能使国家昌盛,奢侈会导致国家灭亡。根据所学知识,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骊山陵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加速秦朝灭亡.故选D。
12.C
[解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⑤均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
13.D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故选D。
14.A
[解析]本题考查“推恩令”。材料反映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A正确。
15.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大一统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而中国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思想才能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故选B。
16.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根据所学可知,与汉武帝有关的历史事件有: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②③正确;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西汉朝廷设西域都护,排除④.故选B。
17.D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外戚专权。据“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可知,材料中特别强调的是“外戚”,反映了东汉外戚专权的现象.故选D。
18.B
[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材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的卓越贡献,张骞通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的一友好关系,此后汉朝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张骞,称博望侯,以此来取信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因此信任汉使.故选B。
19.A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材料描述的是汉朝的文物带有中亚地域文化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朝文物带有中亚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故选A。
20.A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体现的是秦王嬴政与统一国家建立的相关史实。A中人物及事件对应不恰当.故选A。
21.C
[解析]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改进造纸工艺”,结合课本内容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故选C。
22.B
[解析]本题考查《史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而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和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都是在东汉时期,排除③⑤.故选B。
23.A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东汉末年,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兴建了白马寺存放佛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因此,该校学生游学的目的是了解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故选A。
24.B
[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根据壁画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壁画反映的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故选B。
25.(1)秦朝。(2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2)陈胜、吴广起义。(2分)秦的残暴统治。(2分)
(3)残暴的统治必然导致国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朝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三公,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除图1中的内容外,秦朝还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后期的残暴统治,使人民生活困苦,必然导致国家灭亡。由此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6.(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分)
(2)拓展了汉朝的视野,引发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3分)
(3)公元前60年。(2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分)
(4)长安一河西走廊一西域一中亚、西亚一欧洲。(2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空前的探险”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再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27.(1)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培养官吏。(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4分)
(2)原因:笨重、脆、昂贵;(4分,答出两点即可)造纸术。(2分)
(3)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2分)他创编出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2分)
(4)我们要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践行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儒家五经”、华佗的主要观点及医学成就。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内容可知,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培养官吏。“儒家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可知,这些的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是它们笨重、脆、昂贵。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是我国的造纸术。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可知,华佗的主要观点是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为此,他创编出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中学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践行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