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19:1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任务二 探究一词多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引申义,厘清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
2.掌握词义引申的层次,学会画词义的引申关系图。
3.掌握词义引申的方式,能够自主探究词义引申的脉络。
(一)认知活动
2.引申义的种类
引申义是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派生(或引申)出来的意义。
(一)词的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有近、远之分。凡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近引申义或直接引申义,凡由本义的近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叫远引申义或间接引申义。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
解释下面的“朝”字,指出其本义、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 江水》)
(2)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3)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年》)
(4)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提示:“朝”甲骨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要省视父母、臣下要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由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见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二)词义的引申的层次
词义的引申并非都是由本义引申出一个近引申义(直接引申义),再由近引申义引申出一个远引申义。事实上,词义引申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有连锁引申的,有辐射引申的,还有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引申是指从本义出发,沿着同一方向的递相引申。辐射式引申是指以本义为中心,同时朝不同方向派生出引申义。综合式引申是指在一个词的内部系统中,既有连锁式引申又有辐射式引申,两者交叉出现,错综复杂,就像一个家族的谱系一样。
1.下面是“寒”和“节”的引申层次示意图,请分别说出它们属于何种引申层次。
寒 本义:冷 引申义:贫寒 引申义: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

本义:竹节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引申义:草木枝干交接处(盘根错节)
引申义: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引申义: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
引申义: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引申义: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连锁式引申
辐射式引申
2.下面是有关“要”的例句,请指出“要”在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引申层次。
(1)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经说》)
(2)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 秦策》)
(3)吴人要而击之,或邓廖。(《左传 襄公三年》)
(4)要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 宪问》)
(5)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 公孙丑上》)
(6)地不如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①腰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 需要
连锁式引申
(三)词义的引申的方式
由一种词义引申到另一种词义需要联想和推演。所谓词义引申的方式是指这种联想、推演的方法。
词义引申是这样一个有规律的活动:由本义或基础义(本义已经消失的情况下)的某一特点出发,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一种联想和推演。这种联想和推演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甲、相似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与之相近的另一事物。如: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乙、关联引申:是指用表示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如: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丙、比喻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如:手足,本指手和足,后指亲兄弟。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
3.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心腹”,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其引申方式是什么?
(1)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战国策 秦策三》)
(2)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后汉书 窦融传》)
明确:
第一句话中的“心腹”是本义,指人体器官心与腹。第二句话中的“心腹”是引申义,指亲信,属于比喻引申。
(二)积累活动
1.下面是《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核舟记》《隆中对》等文中含有“修”字的句子,请解释下列各句“修”的意义,并说明该义项是否是引申义。
(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2)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3)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内修政理。(《隆中对》)
明确:
(1)修建(2)身高(3)长(4)整治。全部为引申义
“修”的本义是“修饰”。
2.阅读韩愈的《师说》,分析并概括其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吾师道也。
(5)师道之不存也久矣。
明确:
(1)老师(2)有专门的技艺的人(3)以……为师(4)学习
(5)从师学习
(三)梳理活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致”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和引申义。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通“至”,到达。本义。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得到。引申义。
(3)此人就可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招致。引申义。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隆中对》)
达到。引申义。
(5)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表达。引申义。
2.解释下列句子中“望”的含义,并根据义项归类,指明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2)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4)望长城内外。(《沁园春 雪》)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
(6)西北望,射天狼。(《密州出猎》)
(7)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8)风烟望五津。(《杜少府之任蜀州》)
(9)扁鹊望桓王而还走。(《韩非子 喻老》)
(10)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日夜望将军至也,岂敢反乎?(《史记 项羽本纪》)
(12)以绝秦望。(《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14)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5)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16)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1)-(8)为“望”的本义“远望(看);(9)为一般的“看”
(10)-(12)为“期望,期盼”;(13)-(14)指“农历的每月十五”;(15)指“声望,名望”;(16)指“对着”。
(9)是直接引申义,从(10)-(16)为间接引申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贱”的含义,梳理出其引申层次并画出示意图,归纳其引申方式。
(1)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2)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 有度》)
(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齐策》)
(4)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 赵策》)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 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辐射式引申
4.按照词义的引申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词 本义 引申义 引申方式
官 官署 官员
关 门闩 关卡
歌 歌唱 歌曲
肥 肌肉丰满 茁壮
危 高 危险
尾巴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 一味追随或附和别人的人
关联引申
相似引申
关联引申
相似引申
关联引申
比喻引申
(四)探究活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绝”的意思,并据此探究一种推断多义词义项的方法。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以为妙绝。(《口技》)
(4)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明确:
(1)谓语,动词,“停止”(2)定语,“与世隔绝的”(3)副词,做补语,“到了极点”(4)副词,作状语“非常”(5)动词,谓语。“横渡”。 语法推断法
表达。引申义。
2.下面四句话中加点的字词,哪些用的是比喻修辞,哪些用的是比喻引申?请指出并据此探究两者的区别。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3)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资治通鉴》)
(4)非疏骨肉爱过客也。(《韩非子 五蠡》)
明确:
(1)(2)是比喻修辞,(3)(4)是比喻引申。其中(3)“水火”本指水和火,后引申为根本对立的事物(4)“骨肉”本指“骨”和“肉”,后引申为亲人。
区别:文辞的比喻是作者临时建设的,而比喻引申是久已约定的俗称,固定下来的。
3.结合下面四组例句,探究词义引申的规律。
第一组:
(1)“匠”本指木工,后来泛指手工业工人。
(2)“涉”原是步行过河,后来凡是渡河都叫“涉”
第二组:
(1)“术”原指道路,是具体的事物;后引申为方法、手段。
(2)“监”本指在水里照影,是具体的动作;后引申为“借鉴”。
第三组:
(1)“臭”原指气味,兼指好闻和难闻的;后来与“香”相对,偏指难闻的气味。
(2)“享”既具有以祭品奉献鬼神之义,也有鬼神享用祭品之义;后来只有享受义。
第四组:
(1)“果”本指果实,是名词,意义十分具体;后来表示坚持到底而成为事实,是形容词,意义仍然实在,再引申而表示果真、果然,是副词。
(2)“向”本指朝北开的窗子,是意义具体的名词;后来表示趋向,是动词,再引申为假使,是副词。
词义引申的规律:
第一组:由个别到一般。有些词先是指称某一种事物或动作,后来泛指某一类事物或动作。
第二组:由具体到抽象。有些词先是指具体的事物或动作,后来概指抽象的事理或行为。
第三组:由兼到偏。有些词的意义本来兼指相关两方或正反两面,后来偏指一方或一面。
第四组:由实到虚。有些词本有实在的意义,后来实义逐渐消失,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