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24 08: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底和高》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掌握运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垂线的方法,是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高”在小学阶段一直是学生理解非常抽象的几何知识。以往的教学中,高被打乱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各册教材中,让学生对高的理解变得零散而没有系统化。
学情分析:
我们对学生高的认知进行一个简单的前测,通过前测分析发现,如果平行线位置上下平行,学生可以基本可以掌握并能画出多条高,部分认为高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下图:
但左右平行的平行线学生有一半学生没有关注也可以产生一组高,有学生不能解释为什么梯形的两条腰之间不能作高。
从前测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简单的高作图技能可以过关,但是对高的印象只停留在直观、模糊的层次上。
教学思考:
教学底和高,肯定涉及认识概念。尽管小学概念教学中,某些概念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或者只是给出模糊的定义,对于以往的老教材,对底和高也没有给出科学的定义。但如果数学概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就丢失了数学本身最重要的“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意义了。因此,教师应在尽量保证“高”概念科学性的前提下,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适当模糊”到“趋向本质”来理解概念。
教学目标:
1.回忆辨析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认识三角形的高;会画高。
2.经历多次对比,将学生原认知的高与定义中的高进行辨析,从而建构对高概念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将点到直线的垂线段与三种图形的高建立联系,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从定义的角度认识高、会画高
教学难点:将点到直线的垂线段与三种图形的高建立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辨析,旧知识新起点
① ② ③ ④ ⑤
1.快速判断图中的线段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高,是的请找出对应的底。
2. (1)平行四边形的高辨析。
学生可能的情况如下:①号图中第一条不是高,高必须是对边上的一个点向对边作垂线。②号图中两组不同方向的高判断出现分歧。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中高的必须从哪里找点?找到点之后向哪里作垂直线段?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平行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距离。
(2)梯形的高辨析。
学生可能对④、⑤表示的线段产生分歧,教师引导:梯形中的高从哪里找点?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小结:梯形的高必须是平行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距离,也就是上底到下底的距离。
3.尝试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的定义。
板贴高的定义:
平行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平行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教学意图: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还是出现“高”的辨析错误,这是生活中的高是“竖着的”“垂直于地面”的负经验的影响,以及尽管学过高但仍对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认知。以学生的操作技能进入,对高辨析判断,真正理解两种图形高的定义,让学生对高的理解更贴近数学本质。】
二、尝试与理解,新方法促认知
1.猜:请你猜一猜,你觉得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样子的?
2.画:现在也给大家三角形的定义,你能根据定义试着画出三角形的高吗?
板贴: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3.辨:反馈学生所画的高。
① ②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②号不是三角形的高,但是如果摆正了是三角形的高。
②号是三角形的高,无论三角形怎么摆放都是它的高。
教师引导:如果三角形的位置不移动,如何判断这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位置不停转动,还是三角形的高吗?小结:不管三角形怎么摆放,三角形的高就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4.思:三角形有几条高?你是如何找到的?
【教学意图:猜想引入,基于从概念角度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经验,给出概念后,以概念为指导完成画图、辨析、思考三步曲,反之以三步曲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高的定义内涵的真正掌握,并非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
三、沟通与联系,新旧知识合一体
刚才我们研究了三种图形的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沟通相同点。
打通三“高”相同点。
学生容易发现概念中的关键词:都是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教师引导:这条对边就是一条线,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点到线的距离。
沟通新旧知识,发现底和高的本质。
这条对边就是我们所说的底,这个距离就是我们要找的高。
2.区分不同点。
教师引导:三种图形的高为什么数量不同?
三角形的点是三个顶点,有3条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平行边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平行四边形有2组高(无数条),梯形有1组高(无数条)。
【教学意图:联系与区别,让学生从一种图形“高的认知”走向所有图形“高的认知”。三种高概念的对比学习,学生发现高的本质其实就是点到线的垂直线段。将抽象的高认知转化为过去所学的“点到线的垂直线段”这一旧知也就是高的本质,再进一步区分不同图形中高的不同是源于高的点的位置不同,三角形的高必须从顶点作高,只有三条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是平行边上任意一点作高,所以有无数条。让高在学生眼里不再“飘忽不定”。】
四、应用与归纳,技能促概念深化
1.自主尝试画高。根据刚才我们对高的认识,试着画出三角形指定的底上的高。
2.交流反馈学生作品,加深概念认知。
(1)学生示范画指定的底上的高,讲解画高步骤。
(2)教师依据学生作图,引导总结画高步骤:先确定底和顶点,再作顶点到底的垂直线段
(3)小结:原来根据高的概念就可以知道画高的方法。
板书:画高三步骤 定点 定线 作垂直线段
3.学生修改,调整画法。三种图形给定底,作出对应的高
学生画高,同桌交流画法,反馈。
【教学意图:在学生已有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作图技能基础上,通过自主尝试画指定三角形底的高→归纳画高要点→沟通画高步骤与高概念之间的联系→再次练习巩固,既以画高技能加深了对高概念的认知,又以高的概念促进了学生画高技能的掌握。】
五、练习与拓展,面积认识作铺垫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为6cm的三角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1.在格子图中,给出一条长6格的线段,你能想象三角形的形状吗?
再给出一个点位置,现在你能现象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吗?教师动态演示点向上逐渐移动,三角形的形状发生什么变化?
2.底不变,点向右移动,三角形的形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画一个高相同的平行四边形,高相同的梯形。
【教学意图:通过三角形高的位置变化,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面积会随着高的高度变化而变化,不会随着高的位置移动而变化。】
板书设计:
画高三步骤:定点 定线 作垂直线段
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四上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学生虽然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已经有初步认知,并能完成简单的画高技能,但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总是遇到关于“高”的各种问题,高在学生心目中其实是以“形态各异”“抽象迷茫”的形象出现的。因此高一直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以往一种图形的高老师都觉得教的非常吃力,学生认知困难,需要好几节进行巩固强化,因此沟通三种图形的高,让学生从概念角度认识高的本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依据学生认知起点,突破难点。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对高的认知普遍存在“高就是竖着的一条线段,斜着就不是,底就是下面的一条线段”这样的认知特点,这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高做出的判断。我们以三角形高的认知为载体,结合三角形高的概念,转动三角形的高的位置,让学生明白:不管三角形的位置如何转动,只要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突破学生生活经验带来的高位置上的负认知。
2.通过判断辨析高的认知,结合画高,打通三种图形之间高的联系,培养“几何观念”的基本素养。
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建立对高的真正认知。画高是其中一项重技能,很多老师以此来检验学生对高是否已经掌握扎实,但是这不是对高认知唯一的一项检验标准。这节课通过辨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认知高的本质,理解高的概念,再抛出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高,再沟通与联系三种图形的高,借助高的概念本质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是真正的高。意在借助概念帮助学生抛开生活经验带来的负影响,认识真正数学中的高。
打通三种图形高的联系,发现高就是“一个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将高的认知归到本位其实就是“点到线的垂直距离”。找到了这个重要的本质特点,再结合画高,提炼画高可以先“定点,定线,画垂直线段”,既巩固了高的概念认知,又以概念促进了学生对画高技能的掌握。真正体现对学生“几何观念”素养的培养。
3.为新知识作铺垫,加深高的后续认知。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独立的,沟通高的本质其实就是学生已有认识的“点到线的垂直”之后,通过两个层次为后续高的变化在面积中的变化认识做铺垫:底不变,高度变化面积也变化;底不变,高度不变位置变化但面积不变。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区分于以往对高是“孤立”“抽象”的印象,从整个知识体系建立对高更全面的认识。

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平行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平行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