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研究背景
“平均分”是教育部审定201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表内除法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个层次,“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学生探索求商的方法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情况——等分和包含。
1.各版本教材对比
(1)苏教版分四个部分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在操作的过程中注重“平均分”的结果和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2)北师大版教材分别以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三个板块,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强调分的过程与方法记录,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2.我的思考
通过对各版本教材的解读,我发现其他教材几乎都是把“平均分”安排在二年级上册进行教学,概念的呈现都是以分物品为载体。可见,分的过程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表现,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我们人教版的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二年级下册来教学,客观上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平均分”最初的体验是“公平”,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提升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在已有平均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感受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为与除法建立联系奠定基础。微课虽然限制了师生的互动,但它也打开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学生可以尽情地根据微课提供的方法和思路不断地演练和思考探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得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也是我选择这一课题做微课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与实践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2.建立矛盾,唤起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 在矛盾的辨析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必要性。
3.回顾三种不同的分法,在学生对“公平”的认知基础上揭题《平均分》
活动二:实践活动,学会平均分
1.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建立平均分表象。
2.借助生活实例,初步辨析平均分。
【设计意图】 从数量、图形、几何等方面辨析平均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感受分得同样多,同时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平均分的表象。
3.实践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①利用学具分一分
②回顾总结分的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思维的体现,是丰富体验的重要手段,是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体验三种不同的分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并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为除法的建立做铺垫。
活动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2.分气球,根据条件的变化调整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份数的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认识。
3.分爱心,根据每份的数量分出份数。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深刻理解平均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理解平均分。第一层次,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层次,重视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三层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认识。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微课的课堂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数学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提供学习的机会,更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架起终身学习的支点。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能使学生经历从实物表象到模型表象,让思维在认知中真实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