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0年2月,武汉新冠肺炎爆发。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国家得到很多国家物资援助。据报道,共有60多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中国急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其中,日本物资上的寄语一度成为热点。
德不孤必有邻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华东师大日本校友会捐华东师大: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日本富山捐辽宁: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虽都是日本机构捐助,但有些捐助人为身在日本的中国人。
这句话出自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当时的日本长屋亲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jì)语的袈裟,赠送给大唐的高僧们。据说,鉴真大师披着这件袈裟,为偈语所感动,遂发愿前往日本传法,从此传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
体现着中日友谊的源远流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无衣
《诗经 秦风》
——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 侵的军中战歌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内容:风、雅、颂
形式: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风
风·雅·颂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
风·雅·颂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
风·雅·颂
风
雅
颂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六义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sìtiě] 、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关于秦风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关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 衣
《诗经·秦风》
注意: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基调:慷慨雄壮)
古诗词诵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基调:慷慨雄壮)
“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诗歌大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愿和你披同样的长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尽管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公认”的看法,但这里不准确的翻译有多处,其中从“与子 XX”的对称语气看,“无衣”者应该指诗作者,即第一人称,故首句不能译作“谁说你没有军装啊”。主要问题是,“同袍”“同泽”“同裳”中的“同”不能被解释为“同一件”。
1、不合文情语境。
“岂曰无衣”是反问句,实际意思应该是说“我有衣”,那么“与子同袍(泽、裳)”就得顺着“有衣”作答。如果说“我与你同穿一件衣裳”,那正好说明“我”真的“无衣”,否则为什么要跟人家“同穿一件”呢!
2、不合逻辑事理。
实际生活中,可能因为穷而存在夫妻或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的情况,但那一定是异时轮穿。同赴战场,两个人能“同穿一件长袍”“同穿那件衬衫”“同穿那套罩衣(或下衣)”吗?或者能轮穿同一件“袍(泽、裳)”吗?
3、不合词义用法。
“同”的常见义是“一样、一致、没有差异”,也就是“相同”。 “相同”的事物必然是两个以上,一个事物不能说“同”。“同”跟“一个”事物搭配时,实际是指这个事物内部的成员具有“相同”的属性,并非指“同一个事物”。
综上所述,把“同袍”“同泽”“同裳”理解为“穿同一件衣裳”或“合穿一件衣裳”甚至“共同穿一件衣裳”,都是有问题的。限定性的“同”也可以取常用义“同样”“相同”,那么“与子同袍(泽、裳)”应该意为“我跟你们(穿)同样的衣服”,实指在同一军队服役,因为军队是有统一制服的。诗人想要同仇敌忾上战场,故借衣服设问,难道说我没有衣服吗?我可跟你们穿着同样的军装啊!意思是难道说我不是军人吗,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军人啊,所以我们负有同样的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理应“与子同仇”而“偕作”“偕行”。
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句式章法
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
1、加深印象,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2、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3、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化诗的主题
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统一征战)
(统一行动)
铠甲兵器
(统一思想)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兵器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层层递进
层层深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如果把“王于兴师”删除似乎也通顺,那么可以删除此句吗?
不可以删除。它在逻辑上与前面的一问一答有前后关系,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文本研讨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理解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问,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准备)
(赴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
层
层
递
进
文本小结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诗歌主旨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当 堂 检 测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课堂练习:
无衣仿写
岂曰无书 与子同温 将要高考 看我语文 与子同问
岂曰无书 与子同阅 将要高考 看我数学 与子同觉
岂曰无书 与子同预 将要高考 看我英语 与子同取
岂曰无衣?与子同防。疫于武汉,遣我医人。与子同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护。疫于武汉,献我良药。与子共研!
岂曰无衣?与子同卫。疫于武汉,用我精神。与子共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