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恨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6 09: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3.分析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作者介绍
(一)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一、作者介绍
(二)生平——两段人生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
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两段人生之“兼济天下”时期
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
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被贬为江州司马。
两段人生之“独善其身”时期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
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三)生活:嗜酒诗人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四)诗歌:讽喻和闲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要求诗作“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四)诗歌:讽喻和闲适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
重点作品:《琵琶行》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 45岁的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至江州任司马。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影响:
白居易的闲适诗所表现的那种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唐宣宗写诗悼念。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唐宣宗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一生虽多为官,但很不顺利,总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
有为皇帝:开创了唐朝灿烂文化的顶峰——开元盛世
风流皇帝:后宫之盛也几乎达到了顶点。
唐玄宗(685~762年),即李隆基,一称唐明皇。创造了“开元之治”。
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宫廷艳闻
杨玉环: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
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瑁之妃(正妻)。
23岁出家,法号“太真”
27岁封为贵妃,唐玄宗是年61岁。
38岁被赐死。
三、解题
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这年,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白居易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如《大风歌》、《燕歌行》等,。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数多少不限,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课文朗读
四、诗歌赏析
全文共四段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乐极生悲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生死离别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无尽思念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仙境誓言
汉皇重色思倾国 , 御宇多年求不得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一)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二)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三)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一)《长恨歌》主题思想
(1)讽谕说
认为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2)爱情说
认为这首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
即认为这首诗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五、总结评价
(二)最成功的抒情
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原因:《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表现: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
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
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最后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抒情技巧:
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昆曲《长生殿》剧照
昆曲《长生殿》剧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