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

文档属性

名称 《当仁,不让于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6 09: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师益友”。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本节内容与重点
1·明确13则章节的含义,掌握重点的实虚词。
2·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样对待弟子的 ?弟子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整体感知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1、2、3则
4、5、6、7、8则
9、10、11、12、13则
【原文】
1·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端木赐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和:团结
绥(随):安抚。
协力。
【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敬仰
【原文】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循循:有次序。
坚:坚实深奥。 诱:引导。 博:使……广博。 末:没有。
卓尔:高大的样子。 由:途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这则内容有三: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才德无与伦比,崇拜之情淋漓尽致
第5则到8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和怎样的师生关系?举例分析下。
【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抑:不过。
厌:满足。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第四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了什么?
(1)谦虚与执着
(2)表现了公西华对老师的崇敬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原文】
6、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评析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原文】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之:到……去。
2、弦歌:弹琴唱歌。
3、焉:怎么。
4、使:使唤。
5、戏:开玩笑。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原文】
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师及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良、敦厚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
9-13段,孔子是如何评价他的学生的?用了什么手法?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多么有才德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多么有才德啊!”
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疾:重病。
牖:窗户。
斯:这样。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译文】
伯牛患了病了,孔子前去探问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死亡,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重。
[原文]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原文]
13·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哀痛过度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现的不太一样?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回眸孔子经典神情: (1)夫子莞尔而笑(2)夫子哂之(3)夫子矢(誓)之 (4)夫子喟然叹曰(5)颜渊死,子哭之恸 解释:(1)莞尔-------------(2哂----------------(3)矢(誓)------------------ (4)喟然------------(5)恸-------------------
4、小结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关爱!
晚年整理研究文献
孔子当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