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就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豪放中流出柔情的苏轼,虽是“千古风流人物”,也咏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亡妻;我喜欢悲风掀襟又内怀热肠的辛弃疾,虽怀念“金戈铁马”,但又“松窗竹户,万千潇洒”;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峻峭的陆游,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写于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
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肠(写于70岁)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写于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被誉为“诗神”,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刻苦习武,擅长骑马射箭,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败考场:16岁科考失败;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因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而被贬放;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
52岁:因“燕饮颓放”被免职……
84岁:因支持韩佗胄北伐被免职;
85岁: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作者简介
陆游是我国古代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今存九千三百多首;其诗内容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其诗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既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代表作有《示儿》《书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留存词作世共一百四十余首,代表作有《诉衷情》《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等。陆游的散文《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陆游的史学代表作是《南唐书》。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闲居家乡会稽(今浙江绍兴)石帆别业第六年时所作。诗人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北宋疆域图
南宋疆域图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 愤
朗诵
演唱
内容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时诗人被黜在野,想山河破碎中原未复,感小人误国世事多艰,“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开篇运用了对比与比喻,直抒胸臆,郁愤之情喷薄而出,引出如山的壮志豪情。
所“愤”之一: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也有人称之为“意象叠加”。
使用列锦的经典诗句:
"杨柳岸晓风残月。"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追述25年前宋军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31年冬,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渡击溃金兵。第2年,宋军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大散关。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用典,诗人借“塞上长城”的典故来明志。南朝宋文帝听信谗言要杀屡立战功的名将檀道济,檀道济被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年轻时就立下了征战沙场、收复山河的远大志向,很有舍我其谁的劲头。然而壮志与现实对比强烈,如今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个“空”字,几乎是一生奋斗无成的写照。揽镜自照,却是两鬓先白,时日不多。身世之感,国家之痛,不由人不悲愤难抑。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上表出师,忠心为主,是何等慷慨。虽然最终“未捷身死”,但名满天下。千载以来,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诗人实际是以诸葛亮自况,意在斥责朝廷上下碌碌奸人苟安主降,也表明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至死不渝。《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
内容小结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立功之愿。
全诗主旨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全诗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 ,所以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理解性默写
1.《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书愤》中写到的陆游早年形象是“ ”,而晚年形象却是“ ”。
3.《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 , ”。
4.《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5.陆游在《书愤》中表达自己对诸葛亮充满仰慕之情的两句诗是” , ”。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原北望气如山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