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自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长春期中)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从群居到聚族而居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2020七上·德惠月考)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不包括( )
A.农作物种植 B.聚落的发展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发展
3.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4.(2019七上·赵县期中)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的是( )
A.学会用火 B.使用磨制石器
C.原始农业的兴起 D.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的出现
5.(2019七上·珠海期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2019七上·龙岗期中)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器皿
7.(2019七上·潮安月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制造陶器,形式多样的琉璃陶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8.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原像”(见下图)的主要依据是(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9.(2019·深圳模拟)历史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时期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礼仪文化
C.中国的农耕文化 D.中国的青铜文化
10.(2019·中山模拟)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据,从采集到种植,从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填空题
11.(2020七上·宜兴期中)使用 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 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12.(2020六上·肇东月考)填空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出土的遗址是 遗址,在我国 流域,遗址距今约 年,房屋主要是 圆形房屋,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 ,图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 生活。
(2)图二中的文字是 ,使用 , , , , 等多种造字方法。
(3)图三是西周的 ,定都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 、 、 、 。
三、材料分析题
13.(2020七上·仁寿期中)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的原始人类,必须过怎样的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3)图三是“铁制农具”。那么铁制工具何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4.(2020七上·大同期中)《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图书,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资料。根据以下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文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①“追寻祖先的足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祖先”是
②“传说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③“夏、商、西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明是
(2)图2“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哪一学派的思想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雄”战争有何不同(两点即可)
(3)图3中秦、汉的都城分别在哪里 秦“强”汉盛”时在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 秦“强”和汉“盛”分别表现为什么
(4)结合三幅图片,指出促进国家强盛的原因。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建筑技术的进步 ,不符合题意;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不符合题意;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从群居到聚族而居的演进过程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不要死记硬背。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农作物种植,不符合题意;
B.聚落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家畜饲养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聚落得到发展,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而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的稻谷、骨耜、陶钵、房屋等,共同体现了我国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不符合题意;
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相对照,细心比对,抓住题干中的“共同体现”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定居下来,人口不断集中,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因而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
A学会用火,不符合题意;
B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C原始农业的兴起,符合题意;
D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对教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的认识才能正确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等。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充分理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多方原因,同样农业的发展也不仅仅体现某一方面,而是体现在农作物、家畜、房屋、聚落、使用工具等多方面。
6.【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彩陶是半坡居民的发明,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彩陶,A项符合题意;
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黑陶;夏商周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器皿。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做题时紧扣“半坡遗址”这一关键词,结合所学,半坡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另外学生也要知道: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黑陶;夏商周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器皿。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会制造陶器,形式多样的琉璃陶,不是原始农耕的特点,符合题意;
D. 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解答时,要理解农耕文化的特点,即以农业为主,不理解这一点,四个备选项都有合理性,要特别注意。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京人头部仍然保留着很多原始人类的特征,要制作出原始人的复原像,需要依据出土的原始人化石,拿他来复原原始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依据题干信息,拿它和四个备选项相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时期的生产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会种植农作物,过定居生活;黄帝炎帝时期,他们的发明说明,中国当时的人们已经过着农耕生活,由此可知,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时期的生产生活属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主题。解答时,如果感觉概括有难度,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相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把所给的信息都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原始人类居住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发展,从根本说是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工具越来越进步,带来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经济开始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也越来越好,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依据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解题时,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拿四个备选项和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11.【答案】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故答案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类的起源,知道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12.【答案】(1)半坡;黄河;6000;半地穴式;粟;渔猎
(2)甲骨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3)分封制;镐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西周的分封制;甲骨文
【解析】【分析】(1)图一出土的遗址是半坡遗址,在我国黄河流域,遗址距今约6000年,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图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
(2)图二中的文字是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3)图三是西周的分封制,定都镐京,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故答案为:(1)半坡;黄河;6000;半地穴式;粟;渔猎。
(2)甲骨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3)分封制;镐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幅图片为依托,考查半坡遗址、甲骨文、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半坡遗址、甲骨文、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13.【答案】(1)群居生活
(2)黄河流域
(3)春秋后期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4)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有关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读图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的原始人类,必须过着群居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2)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
(3)本题考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力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故答案为:(1)群居生活。
(2)黄河流域。
(3)春秋后期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4)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相关史实。
14.【答案】(1)元谋人;黄帝、炎帝;青铜文明
(2)儒家。法家。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土地为目的;规模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大。
(3)咸阳、长安。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原因:制度先进;统治者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展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等。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秦灭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炎帝和黄帝;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青铜艺术;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 “追寻祖先的足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祖先”是 生活于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②“传说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和炎帝; ③“夏、商、西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明是青铜文明;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家学派的思想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雄”战争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土地为目的;规模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大;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都城分别在咸阳和长安; 秦“强”汉盛”时在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强”和汉“盛”分别表现为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促进国家强盛的原因有制度先进;统治者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展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等;谈启示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改革是强国之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故答案为:(1)元谋人;黄帝、炎帝;青铜文明
(2) 儒家。法家。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土地为目的;规模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大。
(3) 咸阳、长安。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 原因:制度先进;统治者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展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等。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还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后面的两问,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细心读题干,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理解回答,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自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七上·长春期中)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从群居到聚族而居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建筑技术的进步 ,不符合题意;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不符合题意;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从群居到聚族而居的演进过程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不要死记硬背。
2.(2020七上·德惠月考)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不包括( )
A.农作物种植 B.聚落的发展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农作物种植,不符合题意;
B.聚落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家畜饲养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聚落得到发展,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而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3.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
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的稻谷、骨耜、陶钵、房屋等,共同体现了我国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不符合题意;
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相对照,细心比对,抓住题干中的“共同体现”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2019七上·赵县期中)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的是( )
A.学会用火 B.使用磨制石器
C.原始农业的兴起 D.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定居下来,人口不断集中,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因而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
A学会用火,不符合题意;
B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C原始农业的兴起,符合题意;
D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对教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的认识才能正确作答。
5.(2019七上·珠海期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等。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充分理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多方原因,同样农业的发展也不仅仅体现某一方面,而是体现在农作物、家畜、房屋、聚落、使用工具等多方面。
6.(2019七上·龙岗期中)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器皿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彩陶是半坡居民的发明,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彩陶,A项符合题意;
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黑陶;夏商周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器皿。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做题时紧扣“半坡遗址”这一关键词,结合所学,半坡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另外学生也要知道: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黑陶;夏商周时期的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器皿。
7.(2019七上·潮安月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制造陶器,形式多样的琉璃陶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会制造陶器,形式多样的琉璃陶,不是原始农耕的特点,符合题意;
D. 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解答时,要理解农耕文化的特点,即以农业为主,不理解这一点,四个备选项都有合理性,要特别注意。
8.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原像”(见下图)的主要依据是(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京人头部仍然保留着很多原始人类的特征,要制作出原始人的复原像,需要依据出土的原始人化石,拿他来复原原始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依据题干信息,拿它和四个备选项相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9.(2019·深圳模拟)历史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时期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礼仪文化
C.中国的农耕文化 D.中国的青铜文化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时期的生产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会种植农作物,过定居生活;黄帝炎帝时期,他们的发明说明,中国当时的人们已经过着农耕生活,由此可知,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黄帝炎帝时期的生产生活属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主题。解答时,如果感觉概括有难度,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相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把所给的信息都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0.(2019·中山模拟)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据,从采集到种植,从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原始人类居住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发展,从根本说是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工具越来越进步,带来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经济开始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也越来越好,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依据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解题时,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拿四个备选项和题干信息一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
11.(2020七上·宜兴期中)使用 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 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答案】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故答案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类的起源,知道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12.(2020六上·肇东月考)填空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出土的遗址是 遗址,在我国 流域,遗址距今约 年,房屋主要是 圆形房屋,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 ,图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 生活。
(2)图二中的文字是 ,使用 , , , , 等多种造字方法。
(3)图三是西周的 ,定都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 、 、 、 。
【答案】(1)半坡;黄河;6000;半地穴式;粟;渔猎
(2)甲骨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3)分封制;镐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西周的分封制;甲骨文
【解析】【分析】(1)图一出土的遗址是半坡遗址,在我国黄河流域,遗址距今约6000年,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图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
(2)图二中的文字是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3)图三是西周的分封制,定都镐京,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故答案为:(1)半坡;黄河;6000;半地穴式;粟;渔猎。
(2)甲骨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3)分封制;镐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幅图片为依托,考查半坡遗址、甲骨文、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半坡遗址、甲骨文、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
13.(2020七上·仁寿期中)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的原始人类,必须过怎样的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3)图三是“铁制农具”。那么铁制工具何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群居生活
(2)黄河流域
(3)春秋后期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4)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有关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读图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的原始人类,必须过着群居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2)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
(3)本题考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力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故答案为:(1)群居生活。
(2)黄河流域。
(3)春秋后期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4)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相关史实。
14.(2020七上·大同期中)《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图书,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资料。根据以下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文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①“追寻祖先的足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祖先”是
②“传说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③“夏、商、西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明是
(2)图2“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哪一学派的思想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雄”战争有何不同(两点即可)
(3)图3中秦、汉的都城分别在哪里 秦“强”汉盛”时在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 秦“强”和汉“盛”分别表现为什么
(4)结合三幅图片,指出促进国家强盛的原因。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1)元谋人;黄帝、炎帝;青铜文明
(2)儒家。法家。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土地为目的;规模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大。
(3)咸阳、长安。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原因:制度先进;统治者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展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等。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秦灭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炎帝和黄帝;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青铜艺术;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 “追寻祖先的足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祖先”是 生活于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②“传说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和炎帝; ③“夏、商、西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明是青铜文明;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家学派的思想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雄”战争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土地为目的;规模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大;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都城分别在咸阳和长安; 秦“强”汉盛”时在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强”和汉“盛”分别表现为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促进国家强盛的原因有制度先进;统治者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展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等;谈启示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改革是强国之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故答案为:(1)元谋人;黄帝、炎帝;青铜文明
(2) 儒家。法家。目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土地为目的;规模不同,战国时期的战争要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大。
(3) 咸阳、长安。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4) 原因:制度先进;统治者轻徭薄赋,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展经济;进行必要的改革等。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还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后面的两问,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细心读题干,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理解回答,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