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词五首
从容说课
《词五首》的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21世纪教育网
《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浯质朴而含蓄,风格清新明快,足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词间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以拟写电影脚本的形式再现画面美、意境美;以自主品味、合作讨论的形式鉴赏精练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丁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教学中宜引导学生体味诗情。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
以上两首词安排1课时,通过比较两首问,领略婉约词风。
《渔家傲》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最,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法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表现了作者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题材豪壮,情感豪迈,风格豪放;《破阵子》是辛弃疾特意作的“壮词”,通过回忆从前威武的抗金阵容,抒写了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都雄奇壮丽。这三首词中,重点鉴赏《破阵子》,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人物形象,体味雄心壮志,感受豪放词风。课外自读《渔家傲》,指导学生搜索资料,制作网页。课堂教学重诵读、重理解、重感悟、重品味、重比较,引领学生在词海中尽情徜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和两大流派。
2.背诵词五首。
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法鉴赏涛词。
德育目标
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献身的传统精神和求真求美的创作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五首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鉴赏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领学生鉴赏词作。
3.比较鉴赏法
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这是欣赏古诗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4.描述法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5.供料讨论法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搜索资料制作网页。一篇文章可包括如下资料:诵读录音、作者介绍、背景简介、补注、文本分析、赏析文章、问题讨论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鉴赏《望江南》《武陵春》。利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问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整体感知,理解词意;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画,品味词作的意境美;比较两首词,把握婉约词的风格特点;延伸拓展,深化对婉约词的风格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资料助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公元812~8707)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承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2.婉约派: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词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歌颂诚挚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还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词,描写自然景物,轻快活泼,富有生趣。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永遇乐》(落日镕金)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反映了南渡时期背乡离井者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现实意义。
李清照的诗歌留存很少,但从“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断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作家的爱国思想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更加鲜明激烈,对于南宋朝廷苟安半壁的可耻行径,诗人是十分愤慨的。
她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出色的自传体散文,为我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
提供了可靠的资料。21世纪教育网
她还另有《词论》一篇,对北宋词家多有批评、强调音律。崇尚典雅,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反对以诗为词,指出“词别是一家”的独特见解。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动漫flash,女声朗诵,字音同现。学生欣赏优美画面,静听悠长柔婉的朗读。
(2)选一男生示范朗读,教师提示语速及重音。
(3)学生练习朗读,要读得情真意切,忧伤邈远。
2.解读词句,理解诗意。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问句,感知词意。
学生交流,明确: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梳洗罢”一句概括了思妇在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独倚望江楼”写思妇独自一人斜靠在江楼上眺望归人。“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思妇喜愁相伴的心理活动,江上船只来往不断。归人有盼;然而船只少留难驻,悠悠前行。“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转入写景;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肠断白频洲”—句,只见水边一片白频洲。令人愁思满怀。
3.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画,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1)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起点评。
示例:镜头—:江楼上,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
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蒙蒙的江面,热切的眼神、渴盼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
远镜头:高高的江楼,小小的身影,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淼,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交织前行,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镜头三:夕阳、江水。水天相接,江水悠悠远去,残阳斜铺水中。
镜头四:白颇洲。芳草萋萋,赖花摇曳,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失神无语,愁眉紧锁。
4.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学生白主鉴赏,并自由发言。
示例:
美的语言。美在精练、全语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一种喜
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
归来。这三个字,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再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的构思。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思妇的情感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
悦、久等不至的焦急、对往日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的深沉追怀、久盼不归的痛断肝肠……人物
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
美的意境。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人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斜阳欲落未落,对思妇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悄然无语。悠悠逝去。白频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 这两句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教师总结: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亡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5.延伸拓展。对照阅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学生读诗,并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第三节点明涛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蹲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
学生比较《望江南》与《错误》。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6.学生尝试背诵《望江南》。
四、指导学生自读《武陵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多媒体显示相关教学图片和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午(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2.学生自由朗渎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再现画面。
示例l: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天终究还是弃我而去了。抬头看看。日已高,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月散散心吧。哎,我真担心呀。双溪上
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示例2: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已谢残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一所古
色古香的兼作书斋的闺房里,案头上堆着书史,妆台,上放着镜奁,旁边有一只宝鸭香炉,正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一位衣着淡雅,才到中年的孀妇走出来望了望窗外,然后踱进妆台,
想对镜梳妆,但又慵怠无力。她喃喃自语,眉头稍舒继而又愁眉紧锁。
4.鉴赏诗歌。美点寻踪。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生1: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我国古代写闺情的诗词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代言,比如温庭筠写《望江南》,而此词却是女词人写自己,感情更深切,描写更细腻,文辞更清新,有较强的感染力。
生2:这首词构思新颖独特,生动真切地再现了暮春寡居的凄婉情思,起伏跌宕,曲折多变。上阕写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下阕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承上阕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措辞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浓重愁绪作了铺垫和烘托。“只恐”又—‘转,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满腹的愁绪又一次弥漫心头。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腻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21世纪教育网
生3:这首词抒情方式独特。“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吹花落,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红满
地,春愁满怀,情景交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抒胸臆,一改含蓄为直露,这时情怀使然,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
生4:这首词写愁方法独特。通过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反映了词人灰暗的心境和阑珊的意绪:“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
运用新奇的比喻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同人却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教师相机点拨引申,多媒体显示:
写愁名句集萃
“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只载—船离恨向西洲。”
——苏轼《虞美人》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
教师总结;全词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画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
艺术形象来表达愁之多,深沉哀婉,堪称绝唱。历代文学大家是如何评价的呢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唐宋词百首详释》评曰:“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占绝唱。”王方俊唐宋词赏析》称:“全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5.学生背诵《武陵春》。
五、比较鉴赏,体会婉约词风
学生自选角度.品评《望江南》《武陵春》。
生1: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
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
生2: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生3:两首词情景交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
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生4:两首词都属于婉约词。《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
师总结:婉约词描写的大多是歌乐宴饮以及生活中的个人情趣、恋情、愁思,抒写个人的荣辱悲喜。浯调婉转如小鸟呢喃,如秋日私语。语言细腻、小巧、精致,长于铺叙。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2.两首词中任选一首,任选一点,写一个鉴赏小片断。
3.任选其中一首,把它改写成一首散文小诗。
4.课外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品味写愁的技巧。
提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但作者将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又无计消除的无奈.显现愁情之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鉴赏苏轼《江城子》、辛弃疾《破阵子》,指导学生课外自读《渔家傲》。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精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赏读诗歌。品味豪放词风;比较鉴赏,辨析异同,形成能力。
针对范仲淹的《渔家傲》,宜采用供料讨沦法,要求学生白行搜索资料,自制网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1世纪教育网
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如蔷薇之于猛虎。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资料助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辛弃疾辛弃疾(1l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占领下的北力。从少年时起,就受其祖父爱国思想的影响。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干多人的队伍,加入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参战。回到南宋后,力主恢复中原。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史。由于投降派当权,辛弃疾两次遭到弹劾,从四十二岁起将近有二十多年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六十四岁时又出任浙东安抚史、镇江知府等职,但他恢复中原的愿望依旧未能实现。不久就怀着未酬的壮志离开人世。辛弃疾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词,他的《稼轩词》存问六百多首。向中充溢着要求统一祖国的爱国主义感情,抨击了媚敌苟安的投降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初中课本选人)和选人高中课本的《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二词就是这种愤懑之情的写照。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飞舞。辛词善用比兴,并且运用典故,托古喻今;在语言方面,辛弃疾不仅运用占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故有“以文为词”的评价。
2.豪放派
豪放派:与“婉约派”对举之宋词流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疚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人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又敢于突破格律束缚,“不喜裁剪以就声律”,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利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豪放派词人南宋居多,人才济济,因辛弃疾成就突出.故又称“辛派”。
三、研读苏轼的《江城子》
1.教师配乐朗诵《江城子》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读得抑扬顿挫,荡气回肠。
3.背景提示,
多媒体显示: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革新大家。他作同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
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宫悔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这首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欢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足一家。呵呵-数日前措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4,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体记词中的意蕴。
教师补注:多媒体显示:
①太守:苏东坡,作者自称。
②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③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④射到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学生概述诗意。
明确:这是一首记射猎的词,词的上阕描写厂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姑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为了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措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下阕写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词人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到那时候一定会把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5.深层探究,形象分析。
教师提问: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明确:《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阕,好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英雄,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6.鉴赏豪放词风。
(1)以本词为例,概括说明豪放词风。
明确:本词场面热烈,豪情壮志,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作中历来香艳柔媚的儿女情
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
(2)比较鉴赏,品味豪放婉约词风的不同。
比较《江城子》与《望江南》。教师列出对照点,学生筛选、辨析。
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比较。
江城子望江南
情事
情态 21世纪教育网
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从题材上看,《江城子》是一首射猎词,画面壮阔;《望江南》是一首闺怨词,画面凄美。从艺术形象上看,《江城子》刻画了一位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有少年狂态,“牵”“擎”“卷”三个动词刻画出虎虎生威的情态;《望江南》刻画了一位思妇形象,“独倚”刻画出孤寂、怅惘的情态。从抒发的思想感情来看。《江城子》扦发了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望江南》流露了盼归不归的深思幽情。
7.背诵这首词。
四、指导学生自读《破阵子》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静坐闭目聆听,体会豪壮中蕴涵着的深沉与悲凉。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这首词作于作者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从题目上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交谈,共同商讨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准备杀敌机会的到来。南渡近三十年,他梦寐以求的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感情。
3.探究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豪放词风。
教师设计点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多媒体显示:
(1)这首词中,作者用大部分笔墨追忆当年火热的军营生活,请结合诗句,合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年的生活场面。
(2)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 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相比,有何异同
(3)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军营生活情景的描述宜选择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聿弃疾哀伤较重。
这首词是一首“壮词”。“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地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壮”在心
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
“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挛。
4.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疑问:
(1)词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明这首词中写的是陈亮,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词是辛弃疾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词的结构相对来说有规律可依。即.上下班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或言志。这首词好像是个例外,这首词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词上,阕所写的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学生集体讨论,明确:(1)仔细体味这首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与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评论世事,既表现了积极济世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愤慨之情。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心不已,记挂恢复之事。“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谁。之所以认作是贺词。恐怕是因为只看到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悲凉的意味。
(2)纵观全词,上阕写梦中情景,下阕紧承上文描绘战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峻急明快,预示战事的胜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意气冲天,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十情。“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深沉悲壮。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末句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阕的一般定格,突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这是《破阵子》在形式上的创新。
(3)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下个文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5.学生背诵这首词。
五、比较鉴赏,体昧豪放词风
1.学生齐诵两首词。
2.学生自选角度,点评两首词。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示例1:《江城子》描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表现了作者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破阵子》 予写了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以及这种愿望未能实现的无限感慨。两首词风风豪壮,境界开阔,抒写光明磊落的情怀、报国的远大志向。
示例2:两首词都刻画了昂扬奋发的英雄形象,都描绘了壮阔、宏大的场面,都渲染烘托了主人的豪迈气势,也都透露了现实处境的不如意。
教师总结:豪放问大多抒发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词的基调豪迈、沉雄,词的意境开阔、广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指导学生课外自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自行搜集资料,制作网页,然后集体评议。选出最佳创意奖。
网页制作要求如下:1.内容分七个板块,诵读录音、作者小传、背景介绍、注释补充、内容
分析、鉴赏文章、问题讨论;2.图文并茂。
七、课堂小结
词五首,风格或婉约或豪放,文辞或清丽或健拔,情思或凄婉或豪壮,然而都是至情至性的真实流露,至纯至真的生命表白,至美至善的人生追求。解读宋词,走近宋词人物.我们一起或期盼或怅惘,或激情四溢或扼腕叹息,我们与古人同悲愁同欢喜。感谢这些个性飞扬的文字吧。让我们吟诵着它们,和着青春的节拍,唱出强劲的人生欢歌!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渔家傲》的网页制作。
2.课外选读苏轼、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体味豪放词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