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学习文本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手法。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感知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5
秋景小院图
01
秋蝉残鸣图
03
秋雨斜阳图
04
秋日佳果图
05
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清、静、悲凉”?
落蕊秋意图
02
赏析第一幅画面“秋景小院图”,该画面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呢?
悲 凉
修饰语用的好
视听结合 清 静
写作方法:
(1)调动多种感官: 视觉 听觉 嗅觉
(2)采用多角度:俯仰结合 远近结合
(3)学会使用修饰语
落蕊秋意图
落蕊满地
细微柔软
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秋的清 静 悲凉
秋蝉残鸣图 秋雨斜阳图 秋日佳果图
自由赏析 品味故都之秋
合作探究: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17岁随兄长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他后来又经历家庭变故。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了他抑郁善感的性格。这种性格影响着他在创作方面的情趣和倾向。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个时候,中国的北方正在遭受日寇的侵蚀,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苦痛。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小结
《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 美 丽 而 不 肤 浅
课后作业
请以“虞高秋景”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共20张PPT)
秋
郁达夫
故都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探讨掌握
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
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
之意。
故都的秋有何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晨图
第一步:美读中体悟情感
第二步:慧眼如炬——找意象
找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意象:
这一段描写了芦花、柳影、夜月、钟声、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日光、残垣、蓝朵、秋草等意象。
第三步:集思广益——析意象
分析描写意象的修饰性词语,
体会景物特点。
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没有大都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闹,这体现了他的文化修养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看似普通的地名,恰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及记忆。
芦花:普通、寻常、平淡,有的是野趣
钟声:
古老、宁静、悠远
远离大都市的喧嚣
破屋:破是残破、破旧
拥有沧桑感、历史感、厚重感
文化积淀的深厚
浓茶:口味苦涩、回味甘醇,
刻骨铭心的印记、历久弥香的甘醇
天空:明净高爽,无纤尘之感高阔清澈、纯净高远
驯鸽:以动衬静,以闹写静
小院静寂无声环境清幽静谧
日光:光影斑驳、些许冷落与萧条,给人清淡宁静之感
蓝色,宁静而淡远;
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残破寥落,“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沉思悲凉之美
清晨小院静坐,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中闻鸽声,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喧嚣、浮躁、郁闷的心绪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风秋雨兮》
—— 林黛玉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
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
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
忧伤而又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全文之“神”)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过把诗人瘾(共17张PPT)
重庆巫峡的秋天,碧波荡漾,层林尽染,秀美异常。
江西婺源的秋天,白墙黑瓦,枫叶殷红,古朴迷人。
商丘日月湖的秋天:晨露化霜染枝头,秋色熏红日月湖
虞城木兰文化公园的秋天,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令人神往。
学习目标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
掌握本文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领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自由诵读
1.“故都”指哪儿?
故都即指北平,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2.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眼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
分析清、静、悲凉之景
朗读写景段落(3—11段),各组用四个字概括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胜景
清在: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青布单衣的闲人
淡绿微黄的枣子
秋色
静在:
驯鸽的飞声
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声调
秋声(以动衬静)
悲凉在: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青天、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落蕊、细腻清闲又落寞的扫帚留下的丝纹
衰弱的蝉声
灰沉沉的天底、凉风、缓慢悠闲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凉
淡绿微黄的枣子
几乎每一处“清”、“静”的秋景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探究悲凉之景的情感内因
作家的气质与经历:
作者自幼丧父,遍尝艰辛,后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他本人对秋似乎也有特别的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如《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等。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为了躲避当时的白色恐怖威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宁静淡泊的时光。1934年,他从杭州赶到北平,当时是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郁达夫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内心自然悲凉寂寞,描绘的景自然也是悲凉之景。
郁达夫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
小结
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特别的秋:对故都的秋、对故都、对祖国特别的眷恋和热爱。
特别的赏秋心态 : 以悲凉写热爱
好友刘海栗先生的忘年交关山笛在郁达夫被害十周年时写下了诗歌纪念: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郁达夫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孟晚舟在秋天归来;
神舟十二载着秋天的硕果归来;
神州十三带着秋天新的希望奔向太空......
家国情怀
作业
细致观察、用心描绘,写一写校园的秋景。
再见!(共16张PPT)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诵读
品析语言意境,感知作者独特的选材视角。
艺术手法
感受作者特有的“清 、静 、悲凉 ”之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情感内容
整体感知
自主思考:
作者辗转两地也要饱尝的故都的“秋味”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出来的呢?
自主思考:
作者辗转两地也要饱尝的故都的“秋味”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出来呢?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秋日的庭院
秋槐的落蕊
衰弱的秋蝉
淅沥的秋雨
成熟的秋果
合作探究:提到北(平)京,大家都会想到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比较出名的地方,作者为何丝毫不提这些,甚至连在南方思念的陶然亭、潭柘寺等地也避而不谈呢?
故都的秋
“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人们会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称作“故乡” ,作者取名为“故都”的秋,也有这个意味在里面。郁达夫虽在南方出生,但在此时却是以一个居住在北平的住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所以作者写的其实是“家乡的秋”。名胜古迹是外来人最易注目的,而这些随处可见的平凡自然之景物,才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接触之物。因而,越是这些平常之秋景,反而更能突出“故都”的“秋味”。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4916ED29C96406914204C2D0CB8222345EEA348478ED4A14896AB9EF0464A23D5009049DF3C3EE38C59E781D518F6BAE5584556BEFA2CF0D25CD09A5D59C5CC1
因图识文
文中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平常的景物来表现出这种特点的呢?
合作探究
秋院静观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日奇果图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因图识文
灰沉沉
一阵凉风
雨过天晴
--郁达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秋院静观图
秋日奇果图
秋雨话凉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悲凉
厚青布单衣或夹袄
咬着烟管
缓慢悠长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
--郁达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因图识文
面对如此“悲凉” 的秋,作者为何愿意折寿相留?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悲秋情怀
。
。
家国情怀
“故都的秋”,“故”,从前的,过去的,有繁华逝去之意。都,都城,也就是北平。此时,故都不仅是一个人的小家,更是一个千万人的大家!
1934年的旧中国,内忧外患,但即便破败,即便悲凉,那也是无比珍贵的,是值得自己用生命去捍卫的。因为那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国,自己的根。郁达夫先生也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誓言。
体会眷恋情思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
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家国情怀
。
。
家国情怀
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
---孟晚舟
写一写
孟晚舟在归国途中写道: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时,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风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请你写一写孟晚舟眼中的秋天,不少于500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