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4 12: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三章 实验探究题
一、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1.(2021八上·平阳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生长状况相同的杨树枝条,等量分别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清水中培养,实验分四次并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每次实验直到枝条不再产生根为止,计算每枝枝条生出根的平均数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生长素浓度根数量实验日期 2×10 1 (克/升) 2×10 2 (克/升) 2×10 3 (克/升) 2×10 4 (克/升) 2×10 5 (克/升) 清水
5月26日 0 0 0 1 6 0
5月31日 0 0 0 2 11 0
6月5日 0 1 1 5 13 1
6月10日 0 2 5 6 16 1
(1)本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2)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过大时 (选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枝条的生根;
(3)有同学分析上表的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
2.(2021八下·镇海期末)为研究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这个问题,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如图甲所示,将①、②、③、④四装置中的幼苗均用不透光的纸包好,预留生长空间。①、②两装置直立放置,在②装置的一侧开一小口,在侧面用灯光连续照射;③、④两装置水平放置,在③装置朝向地面处开一同样的小口,在下方用同样的灯光连续照射,其它条件相同。两昼夜后①装置中幼苗直立生长,②装置中幼苗向光弯曲生长,③、④两装置中幼苗背地生长,但③装置中幼苗比④装置中幼苗的弯曲度要小一些。
(1)①、②两装置中可以研究________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影响。
(2)④装置中幼苗茎的生长方式被称为________(填“正向重力性”或“负向重力性”)。
(3)通过甲、乙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 ______。
3.(2021八下·宁波期末)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⑴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⑵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组.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⑶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4.(2021八下·镇海期中)某兴趣小组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来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其实验步骤如下所示。
①取带芽的枝条若干枝,均分为A、B、C、D、E、F六组;
②将六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溶液中,处理数天后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统计各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溶液浓度(mg/L) 蒸馏水 200 400 600 800 1000
平均生根数量(条) 5 10 12 18 14 3
据表回答:
(1)实验步骤①中的若干枝带芽枝条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 _____。
(2)该实验中,判断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的观察指标是________。
(3)比较________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超过一定浓度时,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是____ ____。
5.人们很早就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而生长素的发现至今不到百年。许多科学家先后用胚芽鞘进行过实验研究。如图所示是三位科学家所做的部分实验。
(1)达尔文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向光一侧弯曲生长与________有关。
(2)拜尔的实验D中,推测几天后胚芽鞘将________(选填“向左弯曲”“向右弯曲”或“直立”)生长。
(3)在拜尔实验的基础上,温特实验的猜想是____ ____。
(4)温特的实验还不够严密,他还需要补充一个实验,具体操作是_______ _。
6. (1)材料一: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________。
(2)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环节。
(3)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________。
(4)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曲线________。
7.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加快,弯向光源”。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的原因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为探究“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尖端(甲图 A 区)、还是尖端以下的一段(甲图 B 区)、还是两者都可发生。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⑴材料与用具: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若干、不透水的云母片若干、台灯、一侧开孔的不透光纸盒。
⑵实验步骤:
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分成数量相等的四组,标号甲、乙、丙、丁。
②甲组只在胚芽鞘的 A区插入云母片,乙组只在B区插入云母片,丙组 ,丁组不作处理。
③四组都置于不透光纸盒中,给单侧光照,适宜条件下培养,如乙图所示。
⑶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甲、丙组直立生长,乙、丁组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 (选填“尖端”或“尖端以下的一段”)。
②若 , 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一段。
③若丙组直立生长,甲、乙、丁三组都向光弯曲生长,则说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和尖端以下的一段。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8.(2021八上·乐清月考)垂体是动物的重要内分泌腺,它由前叶与后叶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活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为了研究这一机制,科学家用犬分别做了以下实验:
①将垂体后叶切除,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显著减少,犬的尿量增加。
②将垂体前叶切除,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显著减少,犬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的症状。
③将下丘脑与垂体前叶之间的神经联系阻断,结果犬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正常。
④将下丘脑与垂体前叶之间的血管联系阻断,结果同实验②相同。
根据上述①~④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证明垂体后叶能释放 , 实验②证明垂体前叶能分泌 , 促进甲状腺分泌。
(2)实验③、④证明下丘脑通过 (选"激素"或“神经”)调解从而间接控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请试着补充完整下丘脑激素调节机制模型(方框内填写“垂体”或“下丘脑”或“甲状腺”)
9.(2021八下·奉化期末)为研究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 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Ⅰ、Ⅱ、Ⅲ三组。
②如图1,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其目的是为了减少 分泌,制造患糖尿病的小鼠。
③向Ⅲ组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Ⅱ组“?”处应注射等量的 。
④实验结果如图2。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 。
A.无任何降糖作用
B.具有降糖作用,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C.能够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
10.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容易形成糖尿病。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会对人体多种系统造成损害。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步骤: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步骤A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
A. 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 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C. 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 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并写出你的改进措施: 。
11.(2021八下·杭州开学考)褪黑素(MT)是一种激素,它对人的睡眠有较大影响。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褪黑素对睡眠是否有促进作用”,选取30只月龄相同、体型相似、健康状况良好的小白鼠,随机等分成A、B两组,分别喂食0.5毫克/千克、1.0毫克/千克的MT,放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段时间,结果如下表:
组别 剂量/(mg/kg) 实验动物数量/只 入睡动物数量/只 睡眠发生率/%
A 0.5 15 8 53.3
B 1.0 15 12 80
C “ ▲ ” 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每组用了15只小白鼠,而不是1只,目的是__ ______。
(2)为了使研究更严密,应该设置对照组C,则C中“ ▲ ”应填________。
(3)如果要研究相同剂量的MT对不同月龄的小白鼠是否有相同的影响,实验方案应该是:_____ __ _,分别喂食相同剂量的MT放在相同环境下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睡眠发生情况。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温州学校的某一位生物教师在“学习强国”完成答题一项时,看到这样的内容:“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生在两侧,在鱼体长到大约 3 cm 长的时候,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专家分析,这种外形的不对称,是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缘故。为此该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究题:探究比目鱼的眼睛位置变化是否与甲状腺激素有关?某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将三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甲、乙、丙,每天记录比目鱼生长发育的情况(如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步骤 甲缸 乙缸 丙缸
① 分别加入 5000 mL 海水
② 分别加入同时期孵化出的小比目鱼 1 条
③ 每天分别加入等量鱼食,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④ 不加任何制剂 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 加入适量的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制剂
现象 比目鱼体长到3cm时眼睛开始移位 比目鱼体长到3cm时眼睛未发生移位
(1)本实验设计中,有一处存在明显的缺陷,请你指出并加以完善 。
(2)完善实验方案后,请你推测乙缸内的实验现象: 。
(3)在饲养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可使蝌蚪提前变成苍蝇大小的青蛙。结合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13.(2020八上·仙居期末)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a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A. 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 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实验
C. 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 D. 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4.(2020八上·西湖期末)膳食纤维被称为人类第七营养素,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很重要作用。为研究葛根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小白鼠30只、葛根膳食纤维、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实验步骤:
①随机选取10只小白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小白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 , 并进行数据统计。
③甲组和乙组小白鼠每天灌喂5mL蒸馏水,丙组小白鼠灌喂等量的葛根膳食纤维,连续灌喂17天。(期间各组小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17天后,测定各组小白鼠的空腹状态下血糖浓度,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组别 实验开始时(毫克/升) 17天后(毫克/升)
甲 914 910
乙 3234 3139
丙 3247 1182
(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因激素分泌异常造成的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__。
(2)该实验选取的30只小白鼠的要求是____ ____(至少写出两点)。
(3)将实验步骤②补充完整。__ 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 ____。
15.(2020八上·滨江期末)桑叶自古就是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桑树在中国种植多,分布广,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桑叶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并不相同,小滨对桑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降血糖作用的筛选。
(1)步骤一-: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备
小鼠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可破坏胰岛β细胞,诱发糖尿病),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相同质量的________, 60小时后, 再禁食12小时h, 眼眶取血,取血糖值高于正常值的小鼠为糖尿病模型动物。
(2)步骤二:糖尿病小鼠降血糖试验
将糖尿病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对照组、桑叶多糖组、桑叶生物碱组、桑叶总黄酮组、其它桑叶提取物组,灌胃给药,对照组灌胃等容积的水,每日1次,连续10天。实验结果如下表:
不同桑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组别 动物只数 给药前血糖值(mmol/L) 给药后5天血糖值(mmol/L) 给药后10天血糖值(mmol/L)
对照组 10 14.5±4.0 21.9±5.1 24.1±4.6
桑叶多糖组 10 15.9±5.9 17.3±6.2 19.2±5.5
桑叶生物碱组 10 15.1±4.5 11.9±8.0 12.5±6.8
桑叶总黄酮组 10 15.0±5.0 12.3±5.5 13.6±6.3
其它桑叶提取物组 10 14.8±4.7 19.8±6.8 17.6±6.7
在实验中,每组选取10只小白鼠而不用1只,目的是________
该实验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___ _____
(3)步骤三:不同桑叶提取物配比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为更好的开发防治糖尿病的药物,小滨准备接下来选用两种降糖效果最好的桑叶提取物,将它们按不同的配比,合并使用给药治疗糖尿病小鼠,以降低药物的用量,并提高药材利用率。你觉得应该选用哪两种桑叶提取物 ___ _____
三、神经调节
16.(2021八下·台州开学考)酒后驾车是交通安全的巨大隐患,小乐欲通过“测定反应速度”实验来证明饮酒对神经系统会造成影响,从而明确良好的生理状况对安全出行的重要意义。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两人做好准备(刻度尺0刻度端朝下),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被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直尺夹住,记录被试者手指夹住处的刻度值。被试者分别在:①不饮酒,②饮300毫升啤酒,③饮1000毫升啤酒的三种状态下,分别各测试三次,测试数据如表所示。
① ② ③
第一次( m) 24.4 32.2 48.7
第二次( m) 25.5 33.2 53.0
第三次( m) 25.1 35.0 51.3
【实验分析】
(1)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在三种状态下都重复测试三次,其目的是 。
(2)本实验通过比较 , 可初步得出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人的反应速度越慢的结论。
(3)小乐还可通过 等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酒驾的危害。
(4)【科学解释】“测定反应速度”的反射弧为:眼→视神经→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饮酒后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机能下降,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和准确性。
17.宁津杂技历史源远流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草根杂技演员李立秋以其精湛的杂技技艺不仅成为山东《我是大明星》舞台上闪耀的明星,而且还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请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立秋的蹬大缸表演令人震撼,300多斤重的大缸在李立秋的脚上来回翻飞,潇洒自如。李立秋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依靠图中[________]________。
(2)在表演时,杂技演员伴随着优美音乐做出各种精巧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这些反射活动的完成主要受图中[1]内________的调节。
(3)杂技演员要顺利完成表演,需要运动、神经、循环、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这充分体现了________的生物学观点。
18.读膝跳反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橡皮锤叩击[1]处时,[1]产生的神经冲动沿[________]________传 到脊髓的[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传到[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膝跳反射。
(2)图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下同),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________。
(3)完成此反射的神经结构称为________。如果某人[4]处受损伤,他是否还能产生膝跳反射?________。
(4)以上实验表明,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该结构具有反射功能。实验中,被测试者在小腿突然跳起后,也可感觉到[1]处被叩击,这说明脊髓还具有________功能。
19.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 。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 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
(4)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
20.(2019八上·绍兴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如果胰岛素分泌血糖浓度,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并改正:________.
(2)步骤a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
21.中山市小榄镇一名3岁男童不慎从2楼坠落,经过楼下的李显文眼疾手快,成功地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孩子安然无恙。李显文被网友称为“接住哥”。如图是“接住哥”接住坠楼男童全过程的反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反射活动经过了 的分析和判断,是一类 反射。这类反射也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该反射中,感受器是 , ①是 神经,②是 神经。
(2)当遭遇危险时,大脑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见,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 系统的调节,也要受到 调节的影响。
22.(2020八上·杭州月考)下表是某生物小组同学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吗?”设计了三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说明:菠菜属于藜科,白菜和卷心菜属于十字花科):
A组 B组 C组
第一步
第二步 放涂白菜汁的滤纸 放涂菠菜汁的滤纸 放涂卷心菜汁的滤纸
第三步 放菜青虫 放菜青虫 放菜青虫
第四步 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记录结果
(1)该小组同学第一步是采取 (选填“使用菜青虫幼虫或“取菜青虫卵隔离培养”),其目的是 。
(2)每一组应该选择菜青虫的数量是1条、2条还是10条?并说出理由 。
(3)根据猜想,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四、动物的行为
23.在进行动物行为研究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8
2号鼠 87 49 58 46 40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3
⑴假设1: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设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做标志, 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⑵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
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
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
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⑶结论1:小白鼠________学习能力;
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做标志,___ _____。
24.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1号和2号。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________;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 ______。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________。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___ _____。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25.根据摘选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在森林地面以下的土地中充满了由小型哺乳动物开掘的隧道和通路,形成了一个蜂巢状的世界,这些小动物中有白脚鼠、鼷鼠和各种地鼠.在这些小小的打洞者中,贪吃的地鼠能发现和吃掉大量的锯齿蝇蛹.它们吃蛹时,把一只前脚放在茧上,先咬破一个头,它们显示出一种能识别茧是空的还是实的特别本领.
资料二:蓬莱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跳迪斯科、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资料三: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如果在侦查蚁回巢穴后用樟脑丸放置在洞口,发现蚁群会不知所措,找不到食物.
(1)资料一显示,地鼠在控制锯齿蝇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这一事实说明:在自然界中,动物在________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海豚的表演属于________行为,原因是这种行为是由________而获得的.海豚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在蚂蚁的社会行为中,蚂蚁的通讯是依靠____ ____.
26.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红嘴鸥被称为昆明的“荣誉市民”,已连续多年从西柏利亚飞抵昆明过冬,为昆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红嘴鸥飞抵昆明过冬的迁徙行为和小白鼠的“寻墙”行为都属于________行为.
(2)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________决定的.
资料二:动物在生命世界中上演着精彩的表演,使我们的星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行踪几乎处处可见,使人的笔下也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唱黄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某同学将资料中的动物分为两组,甲组:蜜蜂、家蚕;乙组:白鹭、黄鹂、鱼、蛙、燕子,他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是否具有________.
(4)蜜蜂和家蚕的发育方式都属于________.
(5)白鹭、黄鹂和燕子都属于鸟类,请列举出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答两点________.
(6)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________动物.
27.某动物学家经常观察发现:雄三剌鱼(背鳍前有三根明显的剌)在繁殖季节里,腹部变成红色.同时雄三剌鱼会对周围红色的物体发生攻击行为,由此,该动物学家猜测雄三剌鱼辨别对手的根据是红颜色.请你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该科学家的猜测是.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 _____.
(2)该实验的假设是___ _____
(3)①将雄鱼放入腹部不涂红色、形似雄三剌鱼模型的水中,结果是________
②将雄鱼放入腹部涂红色、形似雄三剌鱼模型的水中,结果是对模型发起攻击.
③将雄鱼放入腹部涂红色、形状不象雄三剌鱼模型中的水中,结果是对模型发起攻击.
(4)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 _____
(5)该探究的研究方法是_____ ___.
28. 某同学经常看到蚂蚁吃饼干之类的含糖食物,但从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东西,于是设计了如下“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
材料用具:一小窝蚂蚁,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糖水、清水各一小杯
实验步骤: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假设是______ __ .
(2)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 _____ .
(3)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________ 的棉花团处聚集,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4)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 ________ .
A.设置重复组 B.求平均值 C.设置对照组 D.排除无关变量
(5)请设计一个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表格.
29.下面是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1)菜青虫是菜粉蝶的________。
(2)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吗。
①你的假设是:____ ____。
②寻找有菜青虫卵的叶片。
③找到菜青虫的卵后,将菜青虫的卵隔离孵化,发育成的幼虫隔离饲养,从卵开始隔离的目的是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________,还是学习行为。分析回答你如何对虫卵进行隔离饲养:______ __ 。
④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为甲组,几种其他植物的叶片(如芹菜叶、莴笋叶等)为乙组,看菜青虫更趋向哪儿取食。这一步骤中,实验组叶是________,对照组叶是 ________。在选择植物的叶片时选择哪种植物的叶片较好?________。用什么方式让菜青虫对不同的叶子或滤纸进行选择?________。实验时只用一只菜青虫可以吗?________。为什么?____ ____。
⑤分析结果:你的预期结果是________。结论是____ ____。
五、体温的控制
30.(2020八上·吴兴期末)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
(2)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患病初期,人体________(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血温回到正常值?________
31.(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________。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________。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________类也是变温动物。
32.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__ 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 ____。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 _______。
33.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________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____ ____。
34.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是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35.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 ”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________。
36.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________。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___ _____。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 ____。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________。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 ____。
37.(2017八上·临海期末)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___ _____;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________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________(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________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答案解析部分
一、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1.【答案】 (1)对照作用(2)不利于(3)不正确,没有用浓度更低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
2.【答案】 (1)光照(2)负向重力性(3)重力对植物内生长素的分布影响作用比光照明显(意思相近即可)
3.【答案】 长势相同;清水;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4.【答案】 (1)同种植物的长度、生长状况相似(2)比较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3)AF(4)低浓度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5.【答案】 (1)胚芽鞘尖端(或尖端)(2)向左弯曲
(3)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或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与胚芽鞘的生长有关)(4)取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放在同样的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进行实验
6.【答案】 (1)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2)提出猜想(3)对照(4)小于(5)B
7.【答案】 在A区、B区都插入云母片;尖端;乙、丙组直立生长,甲、丁组向光弯曲生长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8.【答案】 (1)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2)激素(3)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激素
9.【答案】 胰岛素;生理盐水;B
10.【答案】 (1)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2)B(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每组仅用一只鼠做实验,应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重复实验
11.【答案】 (1)避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2)0(3)选取体型相似、健康状况良好、月龄不同的小白鼠各15只
12.【答案】 (1)第②步,每个缸中只放一条比目鱼,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应加入相同的比目鱼若干条
(2)比目鱼体长不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3)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
13.【答案】 (1)实验鼠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2)B(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14.【答案】 (1)胰岛素分泌不足(2)生理状况相同、健康、幼鼠(3)实验开始时,测定各组小白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
(4)葛根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15.【答案】 (1)生理盐水(2)避免偶然因素;生物碱和总黄酮能够降血糖(3)生物碱和总黄酮
三、神经调节
16.【答案】 (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合理即可)(2)三种状态下,被试者手指夹住处刻度值的平均值(3)测试对象(或饮酒量或测试次数等,合理即可)(4)脊髓
17.【答案】 (1)2;小脑(2)大脑皮层(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8.【答案】 (1)3;传入神经;5;神经中枢;2;效应器(2)5;3.4(3)反射弧;不能(4)脊髓;传导
19.【答案】 (1)受伤部位为大脑(2)小脑(3)脑干位于后脑部位(4)要带头盔
20.【答案】 (1)多用几只小鼠(2)B(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21.【答案】 (1)大脑;条件(或复杂);视网膜;视(或传入);脊(或传出)(2)神经;激素
22.【答案】 (1)取菜青虫卵隔离培养;防止后天取食某种植物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具有可信度(2)10条;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青菜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四、动物的行为
23.【答案】 有;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24.【答案】 (1)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2)腹部颜色;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3)1号与3号、2号与4号
(4)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5)先天性
25.【答案】 (1)维持生态平衡(2)学习行为;后天的学习;胎生哺乳(3)气味
26.【答案】 (1)先天性(2)遗传因素(3)脊柱(4)完全变态发育
(5)身体呈流线型;小阻力;长骨中空,减轻身体重量(6)两栖
27.【答案】 (1)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根据是红颜色吗?(2)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根据是红颜色
(3)无反应(4)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根据是红颜色(5)模拟实验
28.【答案】 (1)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2)糖(3)加糖水(4)A
(5)设计的记录试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29.【答案】 (1)幼虫
(2)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尽可能为菜青虫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生存环境的饲养条件,提供充分而新鲜的食物,饲养的数量不宜过少,否则很难说明问题;乙;甲;可以选择含特殊挥发油的叶片;事先把菜青虫饿饲一段时间,使菜青虫有较高的食欲,可以将滤纸或菜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菜青虫离滤纸和菜叶同等距离;不可以;数目太少不能说明问题;菜青虫喜食十字花科植物;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五、体温的控制
30.【答案】 (1)神经中枢
(2)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骨骼肌收缩
(3)等于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
31.【答案】 (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32.【答案】 (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33.【答案】 (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4.【答案】 解: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35.【答案】 (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2)骨骼肌
36.【答案】 (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7.【答案】 (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
(2)骨骼肌;B
(3)激素(内分泌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