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预习提纲:
三.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 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③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④君权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⑤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
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内容: 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⑤改革旧俗: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败因: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成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⑤秦孝公坚强有力的支持
影响(积极):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特点:①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②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③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④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四.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解答
课中思考题
1、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
商鞅通过南门取信于民,保证了变法的顺利执行。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中明确规定奖励军攻。按军攻授官爵,这样增强了救死扶伤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轻罪重刑”,以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只是措施过于严苛。
解析与探究提示: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我测评解答: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2)政治和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藉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通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令”。
历史意义: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②商鞅的个人作用:商鞅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变法过程中,又不畏强权,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行。
③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④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这是重要因素。
五.同步反馈训练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未曾称过霸
2.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惠文王 D.秦昭王
3.“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 商鞅变法中建立的什伍组织
①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编制②伍的基层负责人称为“伍长”③任何时候也不能解甲归田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 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 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7.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A.儒学没有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在当时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
8.下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周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耜一銚,若其事立。不(没有)尔(指铁器)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 宗庙之牺为畎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四 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满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
材料五 范宣子与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之。
——《韩非子·五蠹》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土地国有制。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当时生产中出现的哪些新现象 材料三反映了“牺”、。“勤”的什么作用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耕牛既可以用于祭祀,又可以用于生产。
(3)材料四反映了土地关系方面发生了什么重要的变化
私田的出现。
(4)材料五反映了土地制度又有何重要变化
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
(5)上述土地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奴隶制度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 否定了什么
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 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 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从上述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在《尚贤》中说:“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他在《墨子·经上》中又进一步指出:“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材料二 管仲帮助公子纠同鲍叔牙帮助的公子小白争夺王位时,管仲在两军阵前,偷偷地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即王位后(即齐桓公),要鲁国交出管仲才能讲和,鲁国只好用监车把管仲运到齐国。鲍叔牙向齐桓公请求赦免管仲时说:“当时各为其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管仲是个奇才,能力胜我十倍。”(《管子·小匡》)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赦免了管仲,后来又立他为相。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粱惠王》
材料四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注: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秦作间谍活动;事发后,秦宗室大臣要求逐走为秦效力的客卿,得到秦王政默许。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建议取消“逐客令”。)
——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重用人才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国变法图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广求人才。
(2)墨子、孟子、齐桓公和李斯在用人标准上有何异同 (7分)
共同点:任人唯贤。不同点:墨子:不分贵贱,惟贤是举;齐桓公:举贤应不避个人恩怨;孟子: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贤愚应由国人决定;李斯:用人不拘一格,广求贤才。
(3)以上材料中介绍的用人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作用:善于用人、任人唯贤是吏治清明、国家安定富强的重要因素
14.图片中的历史
反映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的图片
解析:这些措施的实施,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附选择题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D 7.C 8.D 9.D 10.A
商 鞅 变 法 与 秦 的 强 盛
变法背景
落后
孝公对策
措施
废除世卿世禄
制,奖励军功
2.废除井田,
奖励耕织
3.建立县制,
强化集权
作用
1.收富国
强兵之效
2.千年犹
行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