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综合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六课 综合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6 10: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指导)
一.在探究中必须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1、中日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背景: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的要求;
舆论、理论准备: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发动改革,特别是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
内部、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外部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侵略的同时带劲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在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统治集团,维新派依靠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后来还有由清政府实行的清末“新政”;日本是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封建性浓厚的改革派领导,是以日本天皇为旗帜的;
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对本国的政治体制有所改革,同时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2、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举办了一披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撒谎能够实行军事改革; 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向西方的内容 中国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且还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结果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
不同结果的原因 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日本:政治原因:两国统治者的阶级基础不同。 中国: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特别是封建顽固势力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职制度为目标。日本:
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 会背 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 革的进 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 际环 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结果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强国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反动势力更加紧密地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课中思考与课后习题点拨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不是。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客观上在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
2、材料二、三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
(1)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电信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2)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注重适时而变。
李鸿章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顽固地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守性;
森有礼站在日本改革派的立场上,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外国的好的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3、材料四反映出的情况与中、日两国的改革不同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1)材料四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于统治者的腐朽与落后及各国的干涉;
(2)而对日本来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