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各位同仁:
上午好,我今天要说的课题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单电路》第一课《点亮小灯泡》。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背景和内容
手电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亮小灯泡》是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真正开始探究电现象的第一课。《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手电筒的构造;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从观察手电筒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再作尝试,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作出最简单的对电流的认识,了解短路和断路,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手电筒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了解短路和断路。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大灯泡、电池、灯泡图片、双面胶、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生
从知识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小灯泡和电池以及导线都比较的熟悉,但对于小灯泡的各部分的结构还是模糊的,在平时的动手活动中,很容易将小灯泡点亮,但是方法一般是单一的,只知道能够使小灯泡发亮,但不懂的简单电路的组成。
从年龄的特点看,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这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认识手电筒入手,激发他们观察手电筒的兴趣,再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及时抛出问题:要使小灯泡发亮,至少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灯泡、电线和电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通过画图练习,通过师生交流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教师会补充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借助课件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只有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都接通了才能让小灯泡发亮,突破教学难点,再趁热打铁,迁移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了解一旦电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断路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且短路会很不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合作,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教师会演示小灯泡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最后再次认识手电筒构造。
四、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1.出示手电筒,让学生作简单描述。
2.借助课件与实物,认识手电筒各部分构造及名称。
3.要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少需要那些材料?
4.揭示课题。
(二)合作尝试,点亮一个小灯泡
1.小组合作,尝试画小灯泡亮起来电路,并交流。
2.教师演示使小灯泡亮起来。
3.观察各种开关,让学生认识开关作用。
4.尝试制作建议开关,课件展示制作方法,课后回家完成,注意安全。
5.再次演示连接完整的简单电路.
6.师生合作再次认识手电筒结构.
7.小结: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三)探究实验,使小灯泡亮起来
1.小组合作,把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装置图画下来。
2.教师演示:使灯泡亮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简单的整理和分析。重新对原有认知进行修正和丰富。知道“短路”的危害。)
(四)小结,练习与拓展(课件)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
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电池是1.5V的直流电,是安全的电源。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直接用做实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我想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