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6 10: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
【知识结构】
民主革命时期
开国之初
文革岁月
改革开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
【知识梳理】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贡献
1、大革命时期:在西安冯玉祥国民军举办的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处长。
2、国共十年对抗: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①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立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②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 ③参加长征和1935年的遵义会议
3、抗日战争: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并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4、解放战争:
①指挥了配合重庆谈判的上党和邯郸战役 ②取得鲁西南大捷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④参与指挥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⑤直接部署和指挥了渡江战役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的贡献与迫害
①建国前后,刘邓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并和平解决
②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长期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
③力图改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局面,与毛的晚年错误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④文革初期,失去一切职务;后又恢复职务并于1975年一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⑤在1976年初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及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再遭迫害
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贡献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提出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领导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④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而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⑤发表南方谈话
【教学过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贡献
1、出生简介
邓小平于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广安城北的协兴乡牌坊村,起名邓先圣,后改名邓希贤。
2、留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赴苏联学习。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生涯
①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立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②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
③参加长征和1935年的遵义会议
4、抗日战争:
①1938年起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展游击战争,开始了与刘伯承的长期合作。
②创建并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5、解放战争:
①指挥了配合重庆谈判的上党和邯郸战役
②取得鲁西南大捷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④参与指挥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⑤直接部署和指挥了渡江战役
6、建国初期
①解放大西南,主政西南
②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的贡献与迫害
1、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56—1966)
①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话,主张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中共八大路线,强调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③1961年初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④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强调专业化协作和和实行厂长负责制的重要性
⑤支持包产到户
评价:邓小平这时期力图改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局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表现出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些萌芽性思想。
2、文革岁月
(1)第二次被打倒:含冤被禁,被迫下放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毛泽东“炮打”的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中的第二号人物,实际被停止工作,很快又被“打倒”。此后,邓小平在中南海含秀轩住处度过了三年被软禁和监管的日子。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强行疏散到江西,下放劳动。
(2)复出
林彪“九一三”事件的发生让毛泽东不得不反思,对一批老干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同时邓小平自身的革命品质和工作才能也使毛泽东对他倍加欣赏。邓小平的复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成为重大新闻,海外有媒体形象地称他是“打不倒的小个子”。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他以新中国领导人身份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坛,发言阐明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3)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使堵塞严重的铁路全部疏通,运输状况开始好转。
邓小平主持开展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初步实验。
(4)第三次被打倒:在1975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及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再遭迫害
思考:邓小平哪三起三落?有何感想?
①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第一次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上”
②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第二次“下”,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上。
③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下”,“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1、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与复出(1977年)
“文革”虽然结束,但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仍坚持错误的思想路线(即“两个凡是”),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这阻碍了对“文革”错误的纠正和社会的前进。邓小平对此极为忧虑,致信中共中央,表示反对,显示了其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终于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消的党、政、军全部职务。
2、主管科教工作
邓小平复出以后,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邓小平认为一切工作应从思想路线人手,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围绕这个主旨,课文介绍了邓小平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支持,这也是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实际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6、南方谈话(1992年)
(1)背景:
①国际: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②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峻挑战。
(2)内容
①关于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关于改革开放:胆子大
③关于判断标准:三有利
④关于计划与市场:是手段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最关键
⑥关于发展:硬道理
7、中共十四大(1992年)
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病逝:1997年2月19日
9、中共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2、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难点分析】
1、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他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
邓小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2、邓小平哪三起三落?有何感想?
(1)、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第一次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上”
(2)、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第二次“下”,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上。
(3)、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下”,“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3、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1).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提出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1978年5月,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1978年11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中国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5).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实际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6).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是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7).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4、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
1978.11,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1978年12月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将之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党章。并作为中共的行动指南。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6、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比较——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7、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1997年2月26日(节选)
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8、
阶段 民主革命主要活动
留学生涯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到苏联学习,27年从苏联回国。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左倾”打击,遭受第一次磨难
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担任129师政委,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 指挥部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建国初期 解放西南,主政西南,参加和平解放西藏工作;
探索时期 中共八大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文革时期 两次被打倒
改革开放新时期 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典型例题】
1、1979年邓小平在讲话中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试以史实着重从党的工作重心和组织领导的变化说明中共是怎样开辟这两条“中国式”道路的。
(1)开辟民主革命的“中国式”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教训,通过八七会议、工农武装起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方面;并为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揭开了序幕。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在组织领导方面,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又通过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最终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式”道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通过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邓小平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巩固练习】
1、材料一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就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3分)
(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邓小平1962年7月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时给大家交代过一次粮食产量数字:“1957年时,粮食产量是三千九百亿斤,去年是二千九百亿斤,今年不晓得能不能搞到三千亿斤。”邓小平这篇话讲过没两天,上边就传下话来:不准传达!
材料三 邓小平批示同意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关于在新闻报道中“改变过去不公布粮食产量数字的做法,公开公布粮食产量的具体数字”的请示报告。
  ———1978年12月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邓小平何种主张?
⑵综合三段材料,谈谈邓小平的思想精髓。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⑵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⑶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1、(1)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胜利。
(2)领导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
2、⑴主张使包产到户合法化。
⑵实事求是。
3、⑴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⑶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大革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