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6 10:19:41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图一《马关条约》签订 图二《公车上书》书影 图三列强瓜分中国漫画
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战争前 商办 53 4707 22.4%
甲午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材料一:
材料三:
问题1:材料一中图二和图一是什么关系?
问题2:材料二中“皇上赫然发愤”指什么事件?与图三是什么关系?
问题3:图二和材料三是什么关系?由此分析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五:“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孔子改制考》
材料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通议》
材料七: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
材料八: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
问题4:材料四中的早期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与维新派是怎样的关系?
问题5:据材料五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此做法有什么利弊?
问题6:材料六与材料七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问题7:材料八用 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必然性,否则就要亡国灭种。
问题8:材料五到八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一、戊戌变法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
②经济、阶级基础——
③思想基础——
知识概览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二)发展——维新实践
(三)高潮——“百日维新”
(四)失败——戊戌政变
问题9:结合视频分析康有为提了哪些建议?在当时有何意义?
结合课本P106归纳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方式
上书、著书立说:
创办报刊、翻译书籍:
成立团体、创办学堂:
材料一:103天中康有为上了36个奏章、两部书;光绪帝下了111道有关变法的上谕。这些奏章和上谕,内容无所不包,恨不得立刻将中国变成近代化的富强国家。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
材料二: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材料三: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 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军事改革……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农民:农工商总局;没有土地问题。
官员: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上书言事;发展工商等;无君主立宪。
光绪:可以大展宏图,但步履维艰;落实难;受牵制,没实权;没军权。力量单薄。
材料十: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问题10:结合变法内容和材料十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③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④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但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行君主立宪内容。
⑤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
⑥没有关于土地的内容,无法调动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⑦ 军事改革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控制局面的军权问题。
材料十一: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问题11:那么,光绪皇帝属于不属于维新派呢
提示: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改革,但是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说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看过视频后分析: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 “ 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 ”,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
提示:
舍生取义;民族脊梁;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不贪生怕死,趋炎附势。
太过执着,作无谓的牺牲。
材料十二:P109课本光绪帝的三道上谕分析: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任慈禧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和统帅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慈禧太后实际控制着……
问题12:三道上谕是光绪帝主动发布的吗?说明了什么?
荣禄问康有为:“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和慈禧的善于玩弄权术比,康有为的直白回答说明维新派……
材料十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1898年11月25日)
问题13:上述材料中反映维新派变法时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维新派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十四: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但据历史考证,袁世凯向荣禄透露维新派要政变的计划是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后。(百家讲坛 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
问题14: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结合以上材料和课本P109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科举士不满;慈禧揽实权; 顽固派反对;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失误和政治上的不成熟;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脱离人民群众;依靠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和平”“合法” 和自上而下的方式。
国际环境: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
提示:
掌实权;
顺潮流;
得民心;
别心急;
少树敌;
切实际;
策略对;
重落实……
课堂小结:
一 、背景: (民族危机、经济基础、思想基础)
三、评价:
性质
爱国
进步
启蒙
戊戌变法
1、开始
2、发展
3、高潮
4、失败
二、经过:
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
随堂演练
1、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
2、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主要是因为变法
A.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没有得到地方官有效支持
D.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D
3、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于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划上了“休止符”……请回答:
(1)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1分)“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指什么历史事件?(1分)有何影响?(1分)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4分)
(4)文中没有用“划上了句号”,而是用“划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
3、提示:
“成事不说”: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分)
2)百日维新;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分)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2分)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