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 19 月光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 19 月光曲(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15: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威海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与班集体建
设的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月光曲》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还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学生揣摩、品味、赏析语言方面的能力要求,具体、全面而又注重实效。
据此,教授本课时,要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体验。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局面,而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教授本课时,课前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初步理解文本,把握文意,为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交流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课后作业,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教授本课时,在“探曲触心”环节中,充分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并就文中有意味的句子进行品析,通过品味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感情,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上老师的适时引导,比如第三段中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对人物语气、心理的把握的引导,是师生、生生、生本、师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老师引导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色
“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月光曲》一文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这些都是部编版新教材“立德树人”理念的最好诠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月光曲》一文的选编正符合教材编写的特点。在文章第八、九自然段作者盲兄妹俩随着贝多芬的音乐之美想象出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月光曲》教材解读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教材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或讲述故事,或揭示奥妙,或阐发事理。学习本单元,能够聆听美妙的音乐,欣赏精彩的京剧,走近传世名画,进而更深刻的领悟艺术的奥秘,获得美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展示艺术的魅力的;在阅读过程中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艺术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基于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通过复述课文,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深入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学习并练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初一的语文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自己尽心尽职、呕心沥血地苦战,期中期末考试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家长见面,却引起家长一片惊呼:我们孩子小学时都考九十几分,现在书读多了,怎么反而只考七、八十分,甚至五、六十分?上初中后,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下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探究其原因,连学生自己都会发现,分数往往丢在现代文课外阅读上。据学生自己称,他们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阅读一般只扣3~4分,相比之下,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比小学时有明显“下降”。通过卷面分析,再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感到初一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现状可表述为:对阅读材料所述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了解尚可,但不能深入到材料的字里行间去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的深刻含义、词句段篇的异同及其内部关系,也就是说解释性阅读水平欠缺,更谈不上对阅读材料作出独立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阅读水平现状应该说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必然结果。
从教学的重点来考虑,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 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这也是个别学生语文成绩不乐观的原因,经过半年的语文教学, 对于初一上学期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力,都能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在读课文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是学生在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想像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在课堂,课后在抓好学生基础的基础上抓学生的提高。这里说的提高有能力技巧的提高、有课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多方思维的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等。而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开拓阅读视野,积淀人文精神,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已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从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之小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也有了飞跃,个性化认知已经开始形成,对文学作品中事件、人物都能有独特的认识,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关注社会人生的主题感悟已经能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过渡了。
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来概括,经过小学的阅读训练,初一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课前通过查阅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堂上善于通过合作来解决疑难,同时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文章的赏析也轻车熟路。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文字平淡质朴,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并不多。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现在学生生活优越,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可能理解不深,需要课前让学生提前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构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的印象,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技能方面来思考,小学所学文本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已经学过《月光曲》,学生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对文章中内容能比较容易地把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通过复述课文,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深入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学习并练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学生课前或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力,都能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在读课文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在课文内容的思考上,课前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课前下发导学案,让他们借助导学案提前预习、思考,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另外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譬如对《月光曲》的鉴赏,贝多芬的背景资料等等,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再深刻一些,进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引领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由欣赏音乐引入,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紧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了解。接下来在“探曲触心”环节,我改变了惯有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自析思路,自悟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在“谱曲抒情” 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实与想象结合”“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方法对文中第九自然段的省略号进行描写,最后学生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全班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内容;再以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总结归纳使生动形象的方法;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能灵活运用所学技巧,钻研文本,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听曲入文”环节
学生从优美的音乐入手,谈自己听完乐曲的感受,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2.“读曲识人”环节
学生通过课前的课前的资料收集 ,经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升华了对贝多芬人物的认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3.“探曲触心”环节
①通过不同问题的链接,及时思考和点拨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兄妹俩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从而锻炼他们的收集、整理、归纳、运用的能力。
②通过交流讨论和再赏音乐,引导归纳出“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手法会使文章富有动感,使文章描写形象,生动,借此考察自己分析、归纳、表达及技巧运用的能力。
4.“谱曲抒情”环节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学到的动态描写和修饰词的方法描写省略部分的内容,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的方法。
【评价方式】
(一)过程性评价
1.针对目标分析对文章内容把握的评价。
初读文章: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的倾听,以及在全班交流时的倾听。
评价标准:每个学生能够找出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的句子和词,找出表达作者的感情。
2. 针对目标揭示出兄妹俩听完《月光曲》的感情变化的评价
评价目标:细读文本,学生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兄妹两人的情感变化。
评价任务:细读文本,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的倾听,以及在全班交流时的倾听,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价标准: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二)终结性评价
评价目标:学习运用写实与联想相结合,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手法。
评价任务:完成“谱曲抒情”环节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
评价标准: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曲入文
(一)直切文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你用心倾听,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一下你听这优美的乐曲的感受,或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或是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月光下的海面,贝多芬的头像,播放月光曲。)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
(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月光曲》,再来欣赏一下文字描述下的月光曲的魅力。(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先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二.读曲识人
★1.脱口秀《我心中的贝多芬》:
★2.想一想贝多芬创作的这首曲子为什么叫《月光曲》呢?
(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 ——月光曲。
(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3.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交流
明确: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1.抓住“人物+做什么”概括
【设计意图: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然后教师归纳升华,让学生对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初步的感知,其二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探曲触心
(一)一番对话听心语
★1.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预设: “要是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2.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明确:(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4)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3.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明确:(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2)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小结: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
★4. “哥哥,你别难过”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明确:(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教师过渡: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盲姑娘听完后,有什么反应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文字中搜寻信息,这既是课标要求,也是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秘密,体会精彩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运用语言。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通过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二番对话悟真情
★1.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明确: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而且她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明确: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小结: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多媒体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教师过渡: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就是用文字把这美丽的画面定格下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
★2.作者共描写了几幅画面?(教师伴乐朗读)
预设:描绘了三幅画面: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云涌
小结过渡:乐曲跌宕起伏的旋律,正是月光照耀下在不断变化着的海面。刚才我们读的那些美妙的句子,真的在茅屋外发生吗?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2.写实与联想结合
★3.作者是怎么把想象的文字写得具体、生动的呢?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3.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
★4.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从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出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出于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出于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 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反复读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四.谱曲抒情
师:贝多芬的技艺高超,展现了《月光曲》的音乐之美,而作者运用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语的写作方法,描绘了《月光曲》,体现语言之美。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还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一些《月光曲》所描述的景象,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动态描写和修饰词的方法描写省略部分的内容。
(课件出示要求)
生写。师巡视。班级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词这两方面进行评价)
师总结:所有美好的音乐都寄托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正是因为他们这些强烈的情感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结束语:同学们,贝多芬听曲,读曲,探曲,谱曲,他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记住贝多芬,记住《月光曲》,记住这次美丽的邂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A层:搜集著名音乐家的音乐进行欣赏。
B层:根据所学,设计一份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要力求层次性、多样性和可拓展性,以加强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堂课布置了AB两组作业,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通过复述课文,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深入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学习并练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或许是对贝多芬人生最好的诠释。他一生挫折不断,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可以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是一种喜悦,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让世人惊叹,还有他那种坚强的精神,带给人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感动,兴奋
谱曲
探曲
读曲
听曲入文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