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9—15课)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卷为闭卷考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下列对于其历史功绩表述错误的是( )
A.统一了文字——小篆 B.统一了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秦朝时,一位来自国都的商人到山西购进一批优质小米,这位商人在交易时需要使用哪种货币进行支付( )
A.铲币 B.刀币 C.圆形方孔钱 D.五铢钱
3.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八股取士
4.《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苦秦”的表现不包括( )
A.战乱频仍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赋税沉重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央政府最早管辖新疆的机构是( )
A. 安西都护 B. 西域都护
C. 伊犁将军 D. 新疆行省
6.中国古代史上有四大治世,其中第一个便是汉朝的“文景之治”。这一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统治者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C.统治者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
D.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7.“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
8.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首位。这其中的原因是( )
A.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 蔡伦品质高尚 D. 蔡伦编著了《齐民要术》
9.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郑和下西洋
10.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淝水之战
11.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
A.掌管行政 B.掌管军事
C.掌管监察 D.掌管刑狱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华佗──麻沸散 B.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贾思勰──《齐民要术》 D. 祖冲之──造纸术
13.司马迁所著《史记》中,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写进去的是 ( )
A.秦赵长平之战 B.秦始皇建立秦朝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神医”华佗救死扶伤
14.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佛教诞生于亚洲
B.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15.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它大约出现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6.“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皇帝早逝 B.幼主即位 C.宦官得宠 D.外戚专权
17.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学说是( )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
18.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人与医国一样重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请问他的杰出贡献是(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望闻问切”四诊法 D.《黄帝内经》
19.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汉武帝专门设置了下列哪一官职( )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丞相 D. 太尉
2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创立中央集权 B.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 稳固大一统局面 D. 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二、综合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12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连接中国与世界,沟通历史与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王者皆称博望候,“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得重要和珍贵。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分)其“凿空”是奉谁之令 (2分)
(2)根据材料二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以运到A国,写出该国的名称。(2分)
(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 (2分)
(4)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历史意义 (2分)
(5)谈谈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2分)
22.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材料二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于何时,定都哪里?(2分)
(2)为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政治方面创立了什么制度?(2分)从措施来看,秦朝采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派别的思想?(1分)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巩固北部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分)
(4)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最后导致了什么事件的爆发?(2分)
23.(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1分)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分)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1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
24.(14分)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在复习该主题时,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的导学案,并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 【人物认知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谁 (2分)
任务二 【人物比较篇】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4分)
人物 秦皇 汉武
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①
经济上 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
军事上 ④ 派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
任务三 【感悟提升篇】
(3)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儒家学派在不同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不同对待,分别写出秦朝和汉朝对待儒学的态度。(4分)谈谈统治者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分)
任务四 【家国情怀篇】
你知道哪些国学经典?试着把你知道的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 5:C C B A B 6—10: C A B A C
11—15:A D D C C 16—20:D D B B C
二、综合题
21.(1)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
(2)大秦(罗马)。
(3)西汉末年。
(4)促进了中(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2.(1)前221年;咸阳。
(2)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
(3)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4)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或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
23.(1)孔子:“仁”。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政策:休养生息。
(4)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
24.(1)秦始皇、汉武帝。
(2)①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④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4)《论语》《大学》《中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