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4 14: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卷
(第七.八单元:23—26课)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卷为闭卷考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峻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右图照片拍摄于( )
A.西安事变发生后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时
C.抵达重庆谈判时
D.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时。
2.1946年,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
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陕甘宁解放区
3.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
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大别山根据地
4.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个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推翻清朝政府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挽救民族危亡 D. 建立民主共和国
5.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请为这张卡片选择合适的题目( )
A.孟良崮上火如潮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大军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
6.毛泽东所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8.淮海战役是国共军队的又一次决战,其中心是( )
A.徐州 B.合肥 C.南京 D.郑州
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
A.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 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 北洋军阀分裂
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0.他以笔代戈,无情批判封建礼教,奋笔疾书,深刻剖析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战斗一生,被脊为“民族魂”,他既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又是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他是(   )
A.齐白石 B.茅盾 C.鲁迅 D. 胡适
11.20世纪初以后,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作曲家和画家。下列作者与作品不相匹配的是(   )
A. 曹禺—《雷雨》 B. 赵树理—《骆驼祥子》
C. 鲁迅—《阿Q正传》 D. 徐悲鸿—《愚公移山》
12.《上海洋场竹枝词》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此诗描述了近代中国由西方传入的( )
A.轮船 B.火车 C.电影 D.电报
1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马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4.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战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5.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16.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 B.《抗日战争的烽烟》
C.《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17.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8.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最终消失于下列哪一时期( )
A.唐朝 B.明朝 C.清末 D.民国
19.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 )
A.《狂人日记》 B.《朝花夕拾》 C.《孔乙己》 D.《子夜》
20.《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 )
A.歌颂祖国山河 B.宣传抗日救亡
C.追求革命理想 D.反对黑暗统治
二.综合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这幅漫画,判断其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图中的“和平方案”指的是什么?(2分)图中的磨刀有何深层次的含义?(2分)
【史料“露”狰狞】
材料一: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上述材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作充分准备?(2分)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候?(2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1)“三个战役”指哪些战役?(3分)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2分)
材料二: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2)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1分)“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2分)
材料三: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多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四:1946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3)依据材料四.五说出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4分)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 (1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分)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这一事件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2分)
(3)图三反映了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哪些变化? (6分)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近代教育、政治变革与社会习俗变化的关系。(4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12月《桂林日报》: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材料二:“现在毛先生来到重庆,他与蒋主席......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新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材料一中的“陕变”“兵谏”使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中的“国家大胜利”指的是什么?(2分)“大团圆”反映了此时中国人民什么样的心声?(2分)
中国共产党都积极参与了这两件事情,请问共产党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 B C C B 6—10: D C A D C
11—15: B D C A B 16—20: D D C D B
二、综合题
21. (1)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 。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2.(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 南京、国民政府。
(3)不利: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共产党。
有利: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23.(1)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思想启蒙。(其他与题意相符的答案也可)
(2)幸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谓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
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谓、易服饰、改礼仪)
(4)政治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促进社会习俗的变化。
(1)西安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团圆”反映了此时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合作的心声。
出发点:以全民族利益为重。
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和,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民族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