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15:40: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作者不攀比物质,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色愈恭,礼愈至
3.媵人持汤沃灌
4.主人日再食
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参考答案:
1.稍:稍微、稍许。 2.至:周到。
3.汤:热水。 4.再:两(次)。 5.遗:给予,赠送。
五、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站在与老师平等的立场上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示例二】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宋濂从小“嗜学”,成年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之所以能够学有所成,正是有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对待老师更是敬爱有加。我们要学习他的尊师态度,但不应盲从老师的话,而是要积极与老师探讨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的主旨;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重点)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多种表现手法结合和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3.感悟宋濂的刻苦求学精神,体会“劝学”的主旨。
课时目标
困难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求师之难
生活之苦
求书之难
如何克服
借书、抄书
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
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
研读赏析——文章结构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3.从本文看,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态度恭谦;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
第一部分:(1)写作者嗜学的故事。
第一层:成年之前,借书而读;
第二层:成年之后,外出游学。
(2)求学的“勤且艰”。
第一层:自然环境的严酷;
第二层:物质条件的匮乏
第三部分:(3)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第四部分:(4)写本文的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研读赏析——文章结构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宋濂在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宋濂虚心求教的情态。再如,对“同舍生”华丽的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之后再写自己“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
1.找出宋濂克服求学困难的细节描写,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分析细节描写
因为先达道德声望高,弟子众多;作者对先达尊重与敬服,渴望求学,态度诚恳。
2.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分析细节描写
3.从第1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刻苦好学:“余幼时即嗜学”“弗之怠”;
②博览群书:“遍观群书”;
③虚心请教:“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
4.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诸生求学
生活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
读书环境优越,无奔走之劳
无求师叩问之难
书目齐全,无无书之难
幼时抄书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跋涉之苦
住读生活之苦
自身经历
对比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
问题探究
2.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笔墨谈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上的勤且艰?
作者讲述自己勤且艰的学习经历是为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作者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条件,与当今的太学生优渥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勉励马生珍惜现在的良好条件,加倍努力学习。作者这样描述,拉近了与马生的心理距离,避免了板起面孔的空洞说教,显得委婉含蓄,更具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和“用心专”。
3.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主要靠的是什么?
4.作者写此文的原因是什么?试简要概括。
作者写此文的原因:
一是马生是作者的同乡,在京师拜见作者;二是马生文辞畅达、态度谦和、勤于学习,受到作者称赏;三是作者希望能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5.学习本文后,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和“用心专”。
①立意决定
6.文章最后才点出赠别的题意,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作者正是想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讲述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
②赠序类文章的特点
赠序文毕竟不是写给对方的书信,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话。作者多借题发挥,阐发某些观点。
③这样写可以不受“临别赠言”的具体情境的束缚,因而能放开笔墨,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
曲终奏雅、画龙点睛
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写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形成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劣。
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链接中考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深入探究
考点
联系实际谈感悟或启示
[常见的考查形式]①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②本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或谈谈你获得的启示)。③结合某段文字的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找准感点。仔细阅读文本,准确、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找准切入点。
明确思路。回答时要紧扣原文,紧扣题目要求探究的具体方面,同时密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连缀成文。此类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一篇相对独立的小文章。组织答案,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另外,语言要简洁、通畅,注意创新。
注意事项。言论要公允,说理要充分,不能因为其开放性,回答时就随心所欲,甚至出现错误、有悖公德的观点。
答题技法
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应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宋濂从小“嗜学”,成年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之所以能够学有所成,正是因为有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对待老师更是敬爱有加。我们要学习他的尊师态度,但不应盲从老师的话,而是要积极与老师探讨问题。
2.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老师的严厉也能让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3.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在今天,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文章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自己“嗜学”,成人之后,“益慕圣贤之道”,这实际上是委婉地告诉马生,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来作者选择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通过三个事例来现身说法,这比单纯的议论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课堂小结——写作借鉴
2.运用对比,深刻说理。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富家子弟的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不怕吃苦。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
嗜学
成年前:借书抄书
太学生—废学
生活丰衣足食
老师有问必答
马生—善学
撰长书——言辞畅达
论辩——言和而色夷
勤且艰
课堂小结——结构梳理
学不专
勤学
成年后:外出求学
励学
卒有所闻
奔走求师
生活艰苦
中有足乐
书籍应有尽有
学习——用心甚劳
对比
劝勉
本文通过作者自述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并和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说明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课堂小结——主旨归纳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有端正谦虚的态度。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学习要勤勉,不怕艰苦,专心致志,也谈了尊师之道;上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
关于苦难和成才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拓展延伸
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襁褓(qiánɡ bǎo)
孩提
垂髫(tiáo)
总角(jiǎo)
豆蔻(kòu)
及笄(jī)
加冠(ɡuān)、弱冠(ɡuàn)
婴儿
儿童,幼儿
幼年
幼年
女子十三四岁
女子十五岁
男子二十岁
而立
不惑
知命(知天命)
花甲
古稀
耄耋(mào dié)
期颐(yí)
三十岁
四十岁
五十岁
六十岁
七十岁
八九十岁
一百岁
课后作业
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依据下面材料,自主立意,并以宋濂的故事为例子写一个议论文片段。不少于200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的主旨;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多种表现手法结合和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3.感悟宋濂的刻苦求学精神,体会“劝学”的主旨。
一、背诵课文,衔接导入
1.生齐背课文前两段。
2.导入:经过上节课对本课词、句的理解,疏通文意,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层次
1.把握文章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 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①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宋濂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③生活之苦。宋濂历尽苦寒,穿破衣吃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2)宋濂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预设 宋濂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从本文看,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预设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态度恭谦;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
2.梳理结构层次。
根据前面的学习,小组交流,理一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1段,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其中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其一是成年以前,借书而读。其二是成年以后,外出游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第2段,继续写作者求学的艰苦。先写求学旅途的艰难,再写求学生活的清苦和充实。
第3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托出“劝学”的主旨。
最后一段,赞赏马生,点明自己写本文的用意。
三、分析细节描写
1.找出宋濂克服求学困难的细节描写,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宋濂在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宋濂虚心求教的情态。再如,对“同舍生”华丽的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之后再写自己“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因为先达道德声望高,弟子众多;作者对先达尊重与敬服,渴望求学,态度诚恳。
3.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意志坚定等。
4.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四、赏析表现手法
1.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任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示例二】“同舍生”的豪华装扮,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求学意志的坚定。
【示例三】如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2.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笔墨谈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上的勤且艰?
作者讲述自己勤且艰的学习经历是为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作者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条件,与当今的太学生优渥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勉励马生珍惜现在的良好条件,加倍努力学习。作者这样描述,拉近了与马生的心理距离,避免了板起面孔的空洞说教,显得委婉含蓄,更具说服力。
3.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主要靠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和“用心专”。
4.作者写此文的原因是什么?试简要概括。
作者写此文的原因:
一是马生是作者的同乡,在京师拜见作者;二是马生文辞畅达、态度谦和、勤于学习,受到作者称赏;三是作者希望能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5.学习本文后,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和“用心专”。
6.文章最后才点出赠别的题意,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①立意决定:作者正是想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讲述要想学业有成,就要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
②赠序类文章的特点:赠序文毕竟不是写给对方的书信,不是对一个人说的话。作者多借题发挥,阐发某些观点。
③这样写可以不受“临别赠言”的具体情境的束缚,因而能放开笔墨,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
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一言。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的。
作者虽然家庭贫困,但依然好学,即使身处富贵的同窗之中,也不羡慕别人,而是以学习为乐,这种勤奋好学、坦然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面对老师时态度恭敬,这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到的,但是学贵有疑,当我们有疑惑时应及时向老师提出,和老师共同商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
2.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老师的严厉也能让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3.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在今天,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六、课堂总结
(一)写作借鉴
1.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文章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自己“嗜学”,成人之后,“益慕圣贤之道”,这实际上是委婉地告诉马生,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来作者选择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通过三个事例来现身说法,这比单纯的议论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2.运用对比,深刻说理。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富家子弟的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不怕吃苦。
(二)结构梳理
(三)主题
本文通过作者自述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并和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说明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七、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预设 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有端正谦虚的态度。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学习要勤勉,不怕艰苦,专心致志,也谈了尊师之道;上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
2.关于苦难和成才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八、布置作业
片段写作。
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依据以上材料,自主立意,并以宋濂的故事为例子写一个议论文片段。不少于2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