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选择题)专项练习
一、单选题
1.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关于四氯化碳灭火的原理不正确的是( )
A.气化时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四氯化碳本身不可燃也不助燃
2.运用防灾、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断开电源
B.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D.图书馆的书籍失火时,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飞机投水”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着火点 D.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说法或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原理是隔绝氧气
B.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有利于人员迅速逃生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预防煤气中毒,应注意室内通风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能降低纸箱的着火点
5.下列对意外事故的处理中,正确的是( )
A.屋内着火时,应立即打开房门,开窗通风
B.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换气扇
C.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着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山洞时,应先做个灯火实验
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厨房中煤气灶有轻微漏气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7.如图所示的两只烧杯(250mL)中分别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有关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个实验中,蜡烛都是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B.A实验中只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站立姿势逃跑
8.如图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供热量,还能隔绝空气
B.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b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气压
9.“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翁丁寨发生火灾,因房子是木头和茅草结构,当时风大,火势凶猛;加上交通和水源问题,村民和消防人员扑火已经来不及“105户房子现在只剩下三四户没被烧毁”。在这次火灾中,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风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 B.木头和茅草为提供了大量的燃料
C.水灭火的原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时可以使用干粉灭火器
10.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实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木炭粉 B.大理石粉 C.煤粉 D.面粉
1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C.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D.现象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80℃
12.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是用草纸卷成密集的纸卷,并加入松香、硫磺等易燃物。用火点燃,再将火焰吹灭放入竹筒中,需要的时候取出轻轻吹一下即可生火。以下关于“火折子”制作及使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因为降低“纸卷”的着火点
13.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②,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无烟煤的着火点高于红磷
14.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中小木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B.实验二得出灭火的方法是降低温度低于着火点
C.实验三说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D.实验三中如果把煤块换成煤粉点燃,观察到会同时燃烧,由此可得出煤粉比煤块的着火点高
15.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一段时间后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B.火柴离开水蒸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烧瓶加热时无需垫石棉网
D.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隔绝氧气
1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缺少了空气所以无法继续燃烧
17.重庆市某课题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白磷燃烧的温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5g白磷放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60℃热水中,5秒后,推注H2O2,实验装置及数据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秒时,白磷刚好停止燃烧
B.实验过程中,气球会逐渐变瘪
C.白磷的着火点是845.7℃
D.曲线峰值由845.7℃变为1013.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作用
18.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19.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①中细沙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
D.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并覆盖在火焰上,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同时四氯化碳本身不可燃不助燃;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降低;故选:B。
2.B
【详解】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断开电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产生电火花会点燃气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书馆的书籍失火时,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飞机投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能降低;
故选D。
4.C
【详解】
A、扑灭森林火灾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为预防煤气中毒,应注意室内通风,提供充足的氧气,符合题意;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能降低温度至纸箱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屋内着火时,不能打开房门,开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氧气充足,火势更旺,不利于灭火,故说法错误;
B、煤气泄漏时,应关闭阀门,打开窗户通风,打开换气扇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故说法错误;
C、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着火,应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故说法错误;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做灯火实验,否则会由于二氧化碳量多而使人窒息,故说法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A、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可通过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
C、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厨房中煤气灶有轻微漏气时,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防止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
A、实验A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而实验B中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高的蜡烛因缺氧气而先熄灭,所以B中的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A错误;
B、A实验中不但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而且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B错误;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故C正确;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匍匐姿势逃跑,而不是站立,故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A、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此时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此时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不符合题意;
B、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c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b处白磷和c处红磷均不燃烧,无法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符合题意;
D、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容易使塞子迸出,故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气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
A、风大空气流通快,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正确。
B、木头和茅草均为可燃物,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燃料。正确。
C、水灭火的原理是蒸发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D、该次灭火无图书、档案需要保护,灭火时可以使用干粉灭火器,正确。
故选C。
10.B
【分析】
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木炭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大理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选项正确;
C、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
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B、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错误;
D、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现象③是因为磷缺少氧气,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
A、草纸具有可燃性,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故选项正确;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保证其不完全熄灭,故选项正确;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要能进入空气,不然会完全熄灭,故选项正确;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因为空气流通与更多的氧气接触,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3.B
【分析】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详解】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①②,不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是因为红磷与氧气隔绝,即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也不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该选项说法正确;
D、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说明无烟煤的着火点高于红磷,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4.A
【详解】
A、实验一小木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玻璃棒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没有可燃物,选项A正确;
B、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罩内的蜡烛熄灭,因为随着燃烧的进行,玻璃罩内氧气逐渐减少,该实验可得出灭火的方法是隔绝氧气,选项B不正确;
C、实验三观察到的现象是小木条先燃烧,说明着火点低,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着火点高,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C不正确;
D、煤块和煤粉的着火点相同,如果把煤块换成煤粉点燃,观察到会同时燃烧,原因是煤粉的颗粒较小容易达到着火点,不能得出煤粉比煤块的着火点低的结论,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15.B
【详解】
A.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物质的体积就变大,遇冷时缩小,物质的体积就变小,所以水的沸腾现象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故选项错误;
B. 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蒸气是为了有充足的氧气,从而燃烧,故选项正确;
C. 烧瓶加热面积大,需要垫石棉网均匀加热,故选项错误;
D. P点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6.C
【详解】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错误;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故错误;
C.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正确;
D.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热量,造成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故错误。
故选:C。
17.D
【详解】
A、15s时,容器已经恢复到原来温度,此时早已经反应完全,白磷应该在5-10s之间停止燃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来逐渐变瘪,因为白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使试管中压强增大,气球体积胀大,反应后随着温度降低,压强逐渐减小,气球又变瘪,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通过曲线可知,白磷在60℃热水中已经燃烧,因此白磷的着火点低于60℃,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试管中的白磷放到6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更旺,温度由845.7℃变为1013.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8.D
【详解】
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
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而是隔绝空气,故C正确;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D
19.C
【详解】
A、①中的硫不燃烧,②中的硫燃烧,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选项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选项正确;C、细沙不能吸收二氧化硫,选项错误;D、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选项正确。故本题选C。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