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古诗文专项练习卷
一、文言文阅读
1.(2015七上·开县期中)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世说新语》两则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 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④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甲]文中用________ ,________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乙]文中元方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乙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5)学习了乙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①相比;②拉;③回头看;④比不上
(2)①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得分点“期”“委”“去”)
②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得分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填两个即可);信用;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4)例:认为元方有理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失信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怎能因一个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可以表现其胸襟宽广,有涵养。
(5)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委”为古今异义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此题均是课内学习的词语,背过直接解释即可。
(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期”“委”“去” “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这是课内的文言文阅读,老师已经在课上做了讲解分析,只要积极参加课堂学习,课后加强复习,本题可以直接答上。
(4)本文讲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约不自责却当着元方大骂其父,元方义正词严指出友人无信无礼,友人非常惭愧,元方却入门不顾的故事,因此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只要语言流畅,合情合理即可。
(5)本文讲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约不自责却当着元方大骂其父,元方义正词严指出友人无信无礼,友人非常惭愧,元方却入门不顾的故事,围绕中心来总结道理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5七上·永嘉期中)读下列文言文,答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1)句子翻译: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2)甲乙两文划线处陈元方的两次回答分别妙在何处?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从中你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①中午你不来,已经(就)是没有信用了,现在又对着儿子骂他父亲,更是没有礼貌了。
②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2)①甲文中:陈元方既不失礼貌,又点明了是对方失约,从客人“无信、无礼”两方面辩驳,有理有节,义正言辞。②乙文中:陈元方妙在他以周公和孔子没有互相学习为比例,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3)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率真。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日中,则,信,卿家,法”。(2)甲文不仅写了友人之“无信”又写了友人的“无礼”还写了友人知错能改;乙文面对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2.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的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评】(1)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2015七上·和平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
③故来奉迎 故:________
④先期一日 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那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答案】 (1)才;回头看;所以;约定的时间、日期。
(2)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3)①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描写②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做人要言行一致。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顾”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此处是“回头看”。(2)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3)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2015七上·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则是无信 / 则是无礼
C.非人哉 /贤哉 , 回也!
D.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案】 (1)①家庭聚会 ②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③凭借
(2)A
(3)①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考点】咏雪(《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指的情况,平时要多积累并进行分类整理,考试时才不会丢分。如本题中,①③都是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家庭聚会”、“凭借”的意思。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本题中,A项中“之”前者指人名,后者是结构助词,“的”;B项“则”都可理解为是“就”;C项“哉”都是语气词,啊;D项“而”都表转折。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如本题中,①“白雪纷纷何所似”是倒装句,翻译时要还原成现代文语序;②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4)答题时,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从修辞、意境、情感等方面去分析,语言简洁有力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2015七上·麻城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方与之食( ) ④欲服三军( )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至/暮不来
B.期日/中
C.对/子骂父
D.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遇故人而止之食。
(4)甲文以“元方入门不顾”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乙文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答案】 (1)①约定②回头看③吃饭④让……信服
(2)D
(3)①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元方“入门不顾”不应为失礼。从全文看,故事主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此题亦可从多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做事要讲诚信,讲信用。
【考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服”是词类活用,让……信服。
(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断句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3)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期、委、故”。(4)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之人。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吴起的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征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诗歌鉴赏
6.(2017七上·浦东期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观沧海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7.古诗文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
(1)根据“杨花落尽子规啼”的词句分析可以得出杨花、子规为名词即为所写景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渲染出凄凉感伤的氛围。
(2)根据写景之后的抒情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及内心的孤独伤感之情。
【点评】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 “人家”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的作者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作者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答案】 (1)深秋晚景
(2)B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1)分析意象特点。曲中的“枯藤”“昏鸦”“瘦马”“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图画。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2)“小桥”“流水”“人家”不是“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是眼前的萧瑟秋景: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
(2)B。
9.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小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人名)。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案】 (1)马致远
(2)C
(3)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信息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2)“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故C项错误。(3)“夕阳西下”一句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
B.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 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1)B项完全正确,ACD三项均有错误。A项从题目看,“龙标”指王昌龄“左迁”之地,并不是作者李白贬谪之地。C项从“落尽”“啼”以及“左迁”的大背景可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的。D项李白主要诗风属浪漫主义风格。从末两句即可看出。
(2)一注意赏析的两个角度:修辞和情感,二注意王昌龄“左迁”的事实,三注意作者和王昌龄的朋友之情,抓住关键词“愁心”。
【点评】(1)本题较难。此类题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具体有四大方面:⑴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常用方法:①知人论世;②批文入情。⑵鉴赏技巧:①注意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②注意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四种,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除此之外还有写景诗,主要运用描写的方式。③注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⑶诗歌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⑷鉴赏诗歌常用的语言:①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②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③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2)本题最难。答题一注意赏析的角度:词语运用、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主观情感等,二注意知人论世,联系背景,三注意批文入情,从字面意思理解深层蕴含,四注意用语专业。
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2)这首元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萧瑟(萧索)、荒凉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2)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故答案为:
(1)萧瑟(萧索)、荒凉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点评】诗词赏析中体味情感类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结合背景来分析;分析“诗眼”;解读意象;借助典故等。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就可以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2.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中用哪几个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境界。请说说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5)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答案】 (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2)这两句诗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3)“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或“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意对即可)
(4)思念故乡(亲人);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青山;绿水
(6)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
(7)示例一: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示例二:“生”“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可从诗句的结构评价其对仗工整的特点,可从诗句内涵评价其富有某种哲理含义丰富,可以从作者表达的生活态度来评价其积极意义。
【点评】角度有很多,可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古诗文专项练习卷
一、文言文阅读
1.(2015七上·开县期中)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世说新语》两则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 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④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甲]文中用________ ,________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乙]文中元方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乙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5)学习了乙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2015七上·永嘉期中)读下列文言文,答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1)句子翻译: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2)甲乙两文划线处陈元方的两次回答分别妙在何处?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从中你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2015七上·和平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
③故来奉迎 故:________
④先期一日 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那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4.(2015七上·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则是无信 / 则是无礼
C.非人哉 /贤哉 , 回也!
D.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5.(2015七上·麻城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方与之食( ) ④欲服三军( )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至/暮不来
B.期日/中
C.对/子骂父
D.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遇故人而止之食。
(4)甲文以“元方入门不顾”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乙文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二、诗歌鉴赏
6.(2017七上·浦东期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7.古诗文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 “人家”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的作者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作者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9.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小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人名)。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10.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
B.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 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2)这首元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中用哪几个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境界。请说说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5)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 (1)①相比;②拉;③回头看;④比不上
(2)①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得分点“期”“委”“去”)
②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得分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填两个即可);信用;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4)例:认为元方有理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失信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怎能因一个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可以表现其胸襟宽广,有涵养。
(5)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委”为古今异义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此题均是课内学习的词语,背过直接解释即可。
(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期”“委”“去” “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这是课内的文言文阅读,老师已经在课上做了讲解分析,只要积极参加课堂学习,课后加强复习,本题可以直接答上。
(4)本文讲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约不自责却当着元方大骂其父,元方义正词严指出友人无信无礼,友人非常惭愧,元方却入门不顾的故事,因此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只要语言流畅,合情合理即可。
(5)本文讲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约不自责却当着元方大骂其父,元方义正词严指出友人无信无礼,友人非常惭愧,元方却入门不顾的故事,围绕中心来总结道理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 (1)①中午你不来,已经(就)是没有信用了,现在又对着儿子骂他父亲,更是没有礼貌了。
②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2)①甲文中:陈元方既不失礼貌,又点明了是对方失约,从客人“无信、无礼”两方面辩驳,有理有节,义正言辞。②乙文中:陈元方妙在他以周公和孔子没有互相学习为比例,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3)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率真。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日中,则,信,卿家,法”。(2)甲文不仅写了友人之“无信”又写了友人的“无礼”还写了友人知错能改;乙文面对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2.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的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评】(1)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答案】 (1)才;回头看;所以;约定的时间、日期。
(2)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3)①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描写②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做人要言行一致。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顾”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此处是“回头看”。(2)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3)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答案】 (1)①家庭聚会 ②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③凭借
(2)A
(3)①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考点】咏雪(《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指的情况,平时要多积累并进行分类整理,考试时才不会丢分。如本题中,①③都是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家庭聚会”、“凭借”的意思。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本题中,A项中“之”前者指人名,后者是结构助词,“的”;B项“则”都可理解为是“就”;C项“哉”都是语气词,啊;D项“而”都表转折。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如本题中,①“白雪纷纷何所似”是倒装句,翻译时要还原成现代文语序;②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4)答题时,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从修辞、意境、情感等方面去分析,语言简洁有力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答案】 (1)①约定②回头看③吃饭④让……信服
(2)D
(3)①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元方“入门不顾”不应为失礼。从全文看,故事主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此题亦可从多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做事要讲诚信,讲信用。
【考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服”是词类活用,让……信服。
(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断句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3)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期、委、故”。(4)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之人。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吴起的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征即可。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诗歌鉴赏
6.【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观沧海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7.【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
(1)根据“杨花落尽子规啼”的词句分析可以得出杨花、子规为名词即为所写景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渲染出凄凉感伤的氛围。
(2)根据写景之后的抒情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及内心的孤独伤感之情。
【点评】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8.【答案】 (1)深秋晚景
(2)B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1)分析意象特点。曲中的“枯藤”“昏鸦”“瘦马”“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图画。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2)“小桥”“流水”“人家”不是“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而是眼前的萧瑟秋景: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
(2)B。
9.【答案】 (1)马致远
(2)C
(3)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信息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2)“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故C项错误。(3)“夕阳西下”一句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答案】 (1)B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1)B项完全正确,ACD三项均有错误。A项从题目看,“龙标”指王昌龄“左迁”之地,并不是作者李白贬谪之地。C项从“落尽”“啼”以及“左迁”的大背景可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的。D项李白主要诗风属浪漫主义风格。从末两句即可看出。
(2)一注意赏析的两个角度:修辞和情感,二注意王昌龄“左迁”的事实,三注意作者和王昌龄的朋友之情,抓住关键词“愁心”。
【点评】(1)本题较难。此类题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具体有四大方面:⑴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常用方法:①知人论世;②批文入情。⑵鉴赏技巧:①注意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②注意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四种,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除此之外还有写景诗,主要运用描写的方式。③注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⑶诗歌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⑷鉴赏诗歌常用的语言:①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②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③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2)本题最难。答题一注意赏析的角度:词语运用、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主观情感等,二注意知人论世,联系背景,三注意批文入情,从字面意思理解深层蕴含,四注意用语专业。
11.【答案】 (1)萧瑟(萧索)、荒凉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1)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2)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故答案为:
(1)萧瑟(萧索)、荒凉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答“思乡”或“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可)
【点评】诗词赏析中体味情感类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结合背景来分析;分析“诗眼”;解读意象;借助典故等。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就可以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2.【答案】 (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2)这两句诗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3)“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或“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意对即可)
(4)思念故乡(亲人);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青山;绿水
(6)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
(7)示例一: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示例二:“生”“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可从诗句的结构评价其对仗工整的特点,可从诗句内涵评价其富有某种哲理含义丰富,可以从作者表达的生活态度来评价其积极意义。
【点评】角度有很多,可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