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14: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一江东去笑对月,一腔热血空望北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语文组 撒宁静
怀古咏史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古事、古人、古迹),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观眼前之景(临古地)
写历史之人(怀古人)
抒一己之怀(抒己志)
登临怀远,悠悠古思
任务一:
苏轼兀立赤壁,辛弃疾登临北固亭,看到了哪些景物?触发了什么样的想法?
赤壁之景 京口北固亭之景
所见 大江东去、故垒、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堆雪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所想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情感 时光易逝、物是人非 江山依旧,英雄难觅
引经据典,浓浓古愁
任务二:
苏轼和辛弃疾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
古人 古事
周瑜 迎娶小乔,火烧赤壁
孙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裕 起兵北伐,建立刘宋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颇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陈寿的《三国志》: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灵犀一点,千古对接
任务三:
苏轼和辛弃疾用这些典故想表达什么?
苏轼(1036—1101)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几近死亡边缘。出狱后被贬黄州,出任黄州团练副使,无权无势无俸禄,还有地方官来监督。这首词创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多。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后来被大赦,回来途中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42岁到60岁,辛弃疾一直过着不被朝廷重用的“隐居”生活。后来他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起用,而韩起用他无非也只是想利用辛弃疾主战派的身份,为自己北伐造势。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地位,草草北伐,而辛弃疾任知府的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原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取胜、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后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写这首词时,他已经66岁了。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年轻有为) 47岁(年过半百)
形象 英俊儒雅、风流倜傥 早生华发
生活、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三十丧妻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业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表达了对周瑜的缅怀敬仰之情,对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感慨。
典故 用意 作用 情感
孙权 “英雄无觅”,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及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怀古伤今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无能,抒发自己的抗金热情
刘裕 赞颂功业,如果遇到这样的国君自己的正确策略就会被采纳 刘义隆 不能草率从事,必须做好准备 佛狸祠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沉重,对南宋政权不可恢复中原的不满 托古讽今 有报效祖国的忠心,却不被重用的激愤
廉颇 自比,悲愤,壮志难酬的苦闷 同声异叹,别样情怀
任务四:
既然两首词都表达壮志未酬之情,那么两位诗人最后有没有排解这种苦闷的情绪?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自此,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功业无成,苦闷悲慨
寄情自然,挣扎突围
“将生命还以山水”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人仍旧处在无限的苦闷当中,诗歌最后还在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仍想为国效力的决心,但实际上年老的廉颇尚且有赵王询问,而自己却无人过问,甚至要调离镇江,内心的唏嘘不免溢于言表。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作,在风格、主题、意象等方面又有着很多的近似点,试比较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相同点 风格: 豪放 景物方面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人物方面 周瑜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事件方面 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情感方面 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文题:都是怀古词 都有“怀古”二字,表明两首词都是怀古词 手法 都借古讽今,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情感 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更主要的是抒发了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 不同点 形象: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 主要写的是周瑜。周瑜儒雅洒脱,春风得意,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锦绣的东坡居士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 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怀古伤今、托古讽今。
语言 开阔明朗,如“穿”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手法 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另外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 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是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抒情 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 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民忧国的情怀,豪放之中更多悲壮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