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14: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故都的秋》
—— 郁达夫
作者简介
原 名:郁文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
籍 贯:浙江富阳
头 衔: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新加坡,在文化战线上从事抗日斗争。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 要 经 历
代 表 作 品
短篇小说: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解读题目: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content
音正形准
①一椽(   )  
②落蕊(  )  
③平仄(  )
④廿四桥(  )
⑤潭柘寺(  )
⑥房檩(  )
⑦譬如(  )
⑧颓废(  )
⑨鲈鱼(  )
chuán
ruǐ

niàn
zhè
lǐn

tuí

content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的基本感情。
content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情
行文思路:
一、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研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一、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二、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课 文 研 读
“清”“静”“悲凉”
北国之秋的特点
提 示
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它构成文章的基调。从结构上说,这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线索。
作 用
“慢”
“润”
“淡”
南国之秋的特色
提 示
用作对比,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
原 因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 大蟹
黄犬 —— 骆驼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小组探究:
1.郁达夫先生眷恋着故都的秋,同学们速读全文,找一下作者真正描写故都的秋天景物的是哪些段落?
2.作者共描绘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填表。
提示:先找出写景部分,抓关键景物,与秋联系,然后概括。
(3-11段)
content
一、第3段,秋院 (秋院晨景)
二、第4段,秋槐 (秋槐落蕊)
三、第5段,秋蝉 (秋蝉残鸣)
四、第6-10段,秋雨 (秋雨话凉)
五、第11段,秋果 (秋日佳果)
(1)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院晨景图
一椽破屋 ——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 ——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
衰败 沧桑感
清爽
静谧
落寞
悠闲自在
残破
萧索、孤寂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如何理解?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古龙 《多情剑客无情剑》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北山》
思考与探讨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作者是如何从感官角度写落蕊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秋槐落蕊图
作者是如何从感官角度写落蕊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思考与探讨
落蕊,本身就有凄凉之意。写落蕊,运用了视觉、触觉等形象,花铺满地是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情怀。
秋蝉残鸣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思考与探讨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秋蝉的哀鸣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有同学问:情与景我能理解,可是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
对话部分,请比较:
啊,天终于凉了!
唉,天可真凉了——
继续品“悲凉”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思考与探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日佳果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思考与探讨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与探讨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