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15:5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弈江南
烟雨溢云水墨愁,青帘渔火映西楼。最美江山花浸月,粉墙黛瓦瑶池羞。
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绘就了属于江南的古老画卷。似乎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这特有的悠然。江南是一局棋,博弈了千载,却终究没人能够逃出江南的朦胧意蕴,或许,能拜倒在江南的青石路上,也是一种诗意的幸福。
制作人:杜海波
江南是一局黑白交织的围棋。我们在粉墙黛瓦间博弈着清幽与喧嚣。江南不需要尘世的繁华,江南不喜欢艳丽的色彩,江南不接受虚伪与肮脏。江南的美唯有放开胸怀,用心灵去感受,才能懂得江南的喜怒哀乐,才能享受博弈江南悠然快意。所以,终是黑瓦白墙占据了江南的大半山水,让最纯净的两种色彩在这山水草木中得到了最宁静的释放。
江南是一局下不完的棋,文人们用笔墨斗了千年,将相们用兵马驰骋了一生。可江南依旧是江南,从不因水墨勾勒而故作娇柔,也不因金戈铁马而狰狞面目。江南是天地设下的一局棋,天地对弈,下的是淡定从容,古朴纯净。凡人在江南快意人生,便以为掌控了江南。殊不知我们在江南面前,皆是红尘俗世的棋子,被江南这幻境迷惑,成了博弈中的一员,才能得以略享这青帘渔火,这水墨晴岚。
江南是一局棋。墨客骚人,弈的是诗意江南。王侯将相,弈的是惬意江南。而江南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也在这一方世界中博弈着美丽与自然,淳朴与厚重,悠久与执着。人们游走在粉墙黛瓦的棋子间,草木山水散布在昼夜交替的天地间。黑与白的对弈,心与自然的交融,凝聚了江南宽宏厚重的文化,酿成了江南醉人身心的美丽,流出了江南宁静致远的性情。
梦中霏雨,花落江南。若清辉懵懂,仅与夜郎浓。
是文人墨客书就了江南,还是这一川烟雨淋就了千载美谈?
弈江南。忆江南。一枕明月对酒酣。
赤壁赋
苏轼
关于“赋”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
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造诣,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政治上,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臣子。
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沛)、蔡(襄)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作者简介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文化常识
(1)壬戌: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之一。天干(10个)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的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2)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3)斗牛:指天上的斗宿和牛宿。斗,南斗。牛,牵牛。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背景介绍
三咏赤壁:《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iè
注音
概括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描绘月夜游赤壁时的优美风光和舒畅心情。
第二段:由作者“扣舷而歌”引出客人悲凉的萧声。
第三段:写客人解释萧声悲凉的原因,感叹人生的无常、渺小、短暂。
第四段:写作者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表达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
结构图示
感情线索:
时间线索:
叙事线索: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乐——悲——乐
月初出——东方既白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 ——主辩——客喜
3.《赤壁赋》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 请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
客( ) 问题 苏子(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功业
乐观豁达
悲观沮丧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客(悲观沮丧) 问题 苏子(乐观豁达)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欢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通____,意义____
②举酒属客 ___通___,意义____
③举匏樽以相属 ____通____,意义____
“属”
“嘱”
劝人饮酒

“嘱”
“属”
“冯”
“凭”

3.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②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一种竞技方式。
白茫茫的水汽。
二十四节气之一。
旷远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内心所思慕的人。
美貌的人。
取独

代词,它
音节助词,无义
指示代词,这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4、一词多义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农历每月十五日
眺望
名望、声望
观察
盼望
临近
名作动,歌唱
歌词
歌曲
名作动,歌诵、朗诵
如同

依照、遵从
及、比得上
假如、如果
相当于“然”,…的样子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相当于“于”,

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
句中表停顿。
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治理得很不错了吧。
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歌窈窕之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
下江陵_____________
顺流而东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
歌颂,朗诵
打鱼砍柴
攻占
向东进军
向南
向西
向东
以……为侣,以……为友
(2)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
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
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
使……起舞
使……哭泣
整理
显出白色
渺小得像……
审美视窗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写作迁移
【角度一】本文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产生了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
【示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
境遇变了。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
世事变了。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
时空变了。苏轼从京城辗转到黄州、惠州再到海南,从年少博学到饱经沧桑。不变的是“一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气节。
战场废了。陆游从真正的战场回到家中,且在梦中回到了战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愿。
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守护着一轮心灵的月亮。
【角度二】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请你谈谈你对苏轼坎坷一生的认识。
【示例】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扩展阅读: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美文评点:
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
文章开头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开头方式种种,要入题快捷,求干净利落。本文先抓住特点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结尾段照应开头,再用描写的文字结束全文,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拓 展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