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化石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蝴蝶化石 三叶虫化石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21世纪教育网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例: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例: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例: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例: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给画线字注音。
骸( )骨 裹藏( ) 躯壳( )
葱( )笼 幽( )雅 卓( )越
2.解释句子画线的词语。
①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4.仿写句子。
例句:历史是张纸,时间是支笔。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短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1.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下列例句仿写一句话。
例句: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h2i c2ng ké cōng yōu zhuó
2.①尸骨 ②变为虚无,不存在 ③不停
3.①拟人 ②比喻
4.略
5.略
二、
1.排比 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2.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3.略
会“说话”的石头——化石
化石是死去的动物和植物的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它向我们娓娓叙说地球上几十亿年的变迁。比如,什么地方原来是海洋,后来升为陆地或高山;什么地方的陆地下降为海洋;陆地上的高原、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是怎么互相转化的,它还能告诉我们许多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帮助我们解开千古之谜。有化石帮忙,我们能精确地知道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恐龙是什么样子。
在喜马拉雅山,科学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地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如三叶虫、有孔虫、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些海洋里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高山地区呢?经过研究考察得知,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印度洋板块北移后与欧亚板块相撞,古海洋受到挤压,产生褶皱,最后隆起成山,把那些海洋生物深埋在岩层中,使它们变成化石。
本文选自:《地球漫步》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三叶虫体形扁宽,背面正中突起,两侧较扁平。背上有两条纵沟,把身体纵分为三叶,因此得名。它们的形态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最长的75 厘米,最小的不到1厘米。身体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表面光滑,头上戴着半圆形的盔甲,盔甲的两侧各有一个复眼。口生在头部腹面中央,身体的每一部分由不定的体节构成,每一体节上都长着一对附肢,头部的第一节附肢变成了长长的触角,有感觉功能。三叶虫只与海水动物(如珊瑚、海百合、腕足类、头足类等)化石共生,证明它生活在海水中。它在海底过着爬行生活,也会作短暂的游泳,但游泳的速度异常缓慢,也不灵活。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不少种类有独特的构造。有的有尾刺,很像现代海洋生活的鲎;有的全身长刺,过漂浮生活;有的用头部前缘钻入泥沙中,摄取食物。它们的食物是水中的大小动物及低等植物。三叶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生代地层中。全世界现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4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
奇形怪状的化石
在岩石海岸或有石头的地区,你会找到一些看上去曾经像是生物的沉积岩,有贝壳形、骨形、齿形、树叶形和树皮形。这些就是化石,是裹在石头中并且变成了石头的史前动植物的残骸。
远亲
化石有一个重要作用——可以告诉我们亿万年来动植物的变化。你发现的化石可能与你今天看到的动植物不一样!
死后掩埋
如果你能在4亿年前的海洋里游泳,就会撞上菊石,它们与现代的亲族——章鱼和鱿鱼可不同。早在6500万年前菊石就已灭绝。由于壳里的生物死后,外壳沉入海床内变成化石,所以我们才能了解这些动物。
直系后代
现存的最直系的菊石后代就是鹦鹉螺,它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以鱼、虾为食。
古老的生物
银杏也称白果树,人们称之为“活化石”。这是因为现在你所看见的银杏几乎和那些2亿年前生长的银杏一模一样。
只剩一种
从前,银杏有10多种,但今天只剩下一种了。
化石的形成
死的动植物身体上较软的部分腐烂,坚硬的部分则埋在软泥中。在亿万年中,当泥变硬成为石头时,动物完整的形状就被保存下来。
里面有化石吗?
只有像白垩、石灰岩和沙石这样的沉积中才有化石,化石常常在结核块中。小心型开这些结核块,看看里面有什么?
本文选自:《岩石和矿物》
中华龙鸟的故事
当大批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人们相信,这种称霸一时的爬行动物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恐龙并没有绝灭,它们中的一支或几支,正试图离开陆地向空中发展。
翼龙类最早具备飞行的“翅膀”,只不过这种翅膀上没有真正的羽毛,翼龙的胸骨很宽,像鸟一样具有龙骨突,但它们不能做长距离飞行,还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没有成为真正的飞行家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谁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鸟类出现了。
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它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此外,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象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象羽毛一样的物质长度约0.8厘米。科学家们经过认真地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由于是在中国发现的,被命名为“中华龙鸟”。
鸟的起源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为了进一步揭示鸟类起源的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总共才发现了7块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鸟化石,它们成了人类描述鸟类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据。鸟类是不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怎样进化和发展的?靠始祖鸟有限的材料很难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中华龙鸟的发现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新证据。中国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后指出,中华龙鸟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有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环节。中华龙鸟的“羽毛”成片状,具有羽轴。这些羽毛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鸟类演化的初始阶段。从中华龙鸟显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国的始祖鸟更加古老和原始,中华龙鸟的骨骼特征象恐龙,头较大,有牙齿,尾椎数目多,行动敏捷,但还不具备飞翔的能力。但根据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这一重要特征,完全应该把它归入鸟类而不是恐龙类,因为爬行动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鳞片,而绝不会披有毛或羽毛。鸟类身披羽毛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利于飞行。
科学家们根据中华龙鸟以及在辽宁北票地区所产的其它化石(如龟、鱼和植物化石等),向我们描绘了中华龙鸟生存时期的一幅图景,那是距今1.4-1.2亿年前的某一天,辽宁北票地区湖泊密布,草木繁盛,树丛中生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华龙鸟也和其它动物一样正在阳光下觅食,忽然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火山爆发了。大量烟尘和火山物质向四周喷发和扩散,正在树林和浅滩边嬉戏和觅食的中华龙鸟等动物惊呆了,当它们醒悟过来时已来不及逃迤,许多动物窒息而死,它们被迅速地掩埋了。经过了数千万年,这些可怜的生灵形成今天埋藏在火山凝灰岩中的化石。
辽宁北票地区保存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地层,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过的珍稀事件,正因为这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和发现的机率很底,因而极为罕见和珍贵,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和它的价值,自然也会愈加引起科学界的注目。随着对中华龙鸟的深入研究,世界鸟类学家逐渐认识到,鸟类的真正祖先在中国,而不在德国,始祖鸟更加接近现代鸟类,中华龙鸟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真正的中间环节,鸟类进化和发展的秘密正在一步步揭开。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谁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
法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恐龙研究专家菲利普·塔凯最新研究发现:法国工程师马特龙早在1846年就在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而人们通常认为世界上第一批恐龙蛋化石是美国人于1923年在蒙古发现的。法国专家表示:这一考古发现,将世界上第一批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年代提前了77年。
菲利普·塔凯说:1846年12月7日,马特龙将他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正式展示给法国地质学会,随后又将其中一块巨大的与鳄鱼非常相似的化石和另外两大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化石交给古生物学家研究。但直至1869年,古生物学家们一直推测这些化石是巨型鸟类的卵化石。
1877年,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家热尔韦决定将这些化石切成薄片,以便将其与鸟卵、乌龟孵及鳄鱼卵壳相比较。热尔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化石不是鸟卵化石,它们可能是某种蜥蜴的化石。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对恐龙的特征还一无所知,所以,无法确认这些化石就是恐龙蛋化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