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有学者曾大力提倡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据此,该内容出自(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文学改良刍议》 D.《狂人日记》
2.(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硕鼠》 B.《小雅》 C.《诗经》 D.《关雎》
3.(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4.(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2018年3月20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武装警察的“反恐和平演练”。当日,成员国外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称:“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武装同盟,我们只是在地区反恐、经济发展、跨国走私毒品防范等方面加强合作。”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
A.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原则
B.建立了世界各国武装警察联合部队
C.杜绝了本地区走私活动
D.确立了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5.(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公元前594年,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力图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即(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7.(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成就有( )
①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的发展
②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③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
④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9.(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东西方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 )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④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东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12.(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虽以主人公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下列与这部小说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 )
A.《西风颂》 B.《玩偶之家》
C.《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D.《等待戈多》
13.(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A.李时珍、毕昇 B.毕昇、蔡伦
C.蔡伦、郭守敬 D.李时珍、郭守敬
14.(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15.(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
A.“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统治的危险
D.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16.(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英国学者柯文楠对近代中国某革命运动的基本看法是:“(这)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据此判断,这场“革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7.(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这说明明代( )
A.内阁的权力不断缩小 B.宦官控制了国家的行政权
C.君主权力受到了抑制 D.内阁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18.(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C.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
19.(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20.(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某位思想家曾嘲讽儒者道:“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狥名者乎!”根据所学知识,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 朱熹 B. 黄宗羲
C. 李贽 D. 顾炎武
21.(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
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
22.(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元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下图是他的作品《闲居赋》(局部),下列对该作品介绍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C.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23.(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39 166.8 133.8 139 166.2 161.8 284.4
1946 252.3 147.8 107.5 79.7 119.8 155.6
1973 679.4 314.3 471.2 561.9 610.5 1736.7
1983 840.7 349.6 588.4 658.2 804.6 2438.3
1996 1190.3 468.9 753.4 908.7 1061 3702.8
注:德国指数在分裂期间指联邦德国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日本影响最小
B.二战初期美国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
C.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D.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总量已经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
24.(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王从圣认为“卓越领袖引导型”的民主宪政制度途径是“在暴力手段推翻原有统治建立民主宪政的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卓越领袖如果选择宪政并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为宪政的运行树立典范,宪政就可能在这一政治领袖的引导下进入轨道,从而实现宪政目标”。该类型的典型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5.(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机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50分)
26.(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摘自《400年前的那场文明冲突》
材料三: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一方面承认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认为有些道德观念却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伏尔泰认为宗教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阻碍文明进步,是最大的社会祸害。伏尔泰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在伏尔泰的哲学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
——林蓉《浅析伏尔泰哲学思想及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员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文明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中“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27.(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是他们的代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摘编自《17-18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黄宗羲等人的启蒙思想没能推动中国社会进一步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
(3)促使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28.(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说发表的背景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29.(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海国图志》是魏源所作,与题文不符,故排除A;
B.《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所作,与题文不符,故排除B;
C.《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所作,倡导文学革命,“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符合文学革命主旨,故C正确;
D.《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与题文不符,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B、D三项都属于《诗经》中的名篇,不具有“总集”的含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诗经》的历史地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征属于门下省,而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所以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门下省本身的职权所决定的,即由于当时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已经制度化所决定的,“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是不符合魏征时期的事实的。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门下省并不具备此项职能。分割相权不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而是加强皇帝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及运作程序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据材料成员国外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称:“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武装同盟,我们只是在地区反恐、经济发展、跨国走私毒品防范等方面加强合作。”可知,A正确;
据材料“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信息可知,不是世界性的,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杜绝了”本地区走私活动,C错误;
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能确立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所培育出来 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
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
C项,三权分立原则的确是中华民国初期所实行的,但只是B项的表现之一,排除;
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确是辛亥革命是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的理解,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解答关键是掌握梭伦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哪些是最关键的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当时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是主要的社会矛盾。所以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原因的比较与分析能力。梭伦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⑴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平民要求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⑵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打破贵族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7.【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适合文人雅士欣赏,但是并不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市民阶层,故正确答案为D项。宋朝的风俗画,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小说的出现与繁荣都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
8.【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反帝,这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不符,排除A;
B材料和提到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
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和材料“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相符,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性质、意义。
9.【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想,符合题意,故①正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也符合题意,故②正确;
“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属于南宋陆九渊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
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BCD项都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题时注意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的限制是关键。
10.【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60年代以前向西方学习主要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要是鸦片战争的刺激,认识到了与西方的差距,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①②③都是正确。60年代以前的向西方学习尚未上升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高度,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④错误。故选D。
【点评】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1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四种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东以功”可以促进手工业者交流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手工技术的发展,B正确;
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等级,不符合题意;
D错误,是战国时期管仲首倡的,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考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管仲的政策有利于提高手工业的发展。
12.【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红与黑》是现实主义作品。A是浪漫主义文学,雪莱的作品,排除;B是易卜生的作品,现实主义文学,红与黑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正确;C是海涅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排除;D是贝克特作品,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1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排版印刷术,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蔡伦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分封制等级遭到破坏时期,孔子的“正名”就是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故A项正确。
B项属于德治的内涵。
C显然与孔子“正名”的内涵相反。
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不符合孔子“正名”意思,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是为实现“礼”服务的。孔子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15.【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材料中认为罗斯福实行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将会促使美国抛弃资本主义道路,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显然在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导致上存在严重分歧,故D项正确。
“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完全放弃自由经济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
新政不是引导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错误。
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因为新政走向集权统治道路,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罗斯福新政的准确把握。材料中认为罗斯福实行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将会促使美国抛弃资本主义道路,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显然在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导致上存在严重分歧。
16.【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没能实现农民阶级平均主义思想,A正确;
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八国联军,没有提出平均主义思想,B错误;
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阶级为主力,C错误;
国民革命不符合“千百万穷苦农民”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17.【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无决策权,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内阁权力的缩小,A选项排除。宦官掌握行政权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材料没体现君主权力受到抑制,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结合内阁产生的背景和职能可以得出结论。
18.【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防与军队改革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主要是因为海军实力不断增强,而海军实力增强的基础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故排除D。
A材料强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促使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与我国的外交方针无关,排除A。
B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而是强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促使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中国海军使命的变化反应的是实力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地位,难度中等。
19.【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从张载的话中能够看出“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而“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0.【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认为儒学家鄙俗无知、沽名钓誉,最有可能是李贽所说,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故C正确;
A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
B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排除;
D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需依据“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狗名者乎!”结合李贽思想主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从材料看,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故A、B正确。从中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可知D正确。C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近代中国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的历史,呈现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2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故选C。
23.【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到1939年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因此二战初期美国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出美、日和欧共体的三足鼎立之势,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20世纪80年代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的仍然是美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时间和数据容易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4.【答案】D
【知识点】美国联邦共和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打败侵略者,并确立了三权分立制政体,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轨道,因此D符合材料“卓越领袖引导型”“卓越领袖如果选择宪政并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为宪政的运行树立典范”等信息,正确;
AD是通过改革的方式确立民主政治的;
B错误,法国缺乏领袖式的人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代议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5.【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得出这样的认识: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完成辛亥革命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反封建任务,即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故D项正确;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其口号为民主、科学,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
“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
“挽救民族危机”的表述是两者的共同点,不是“补课”的含义,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26.【答案】(1)选拔途径: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征辟制和科举制等。功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封建经济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
(2)特点:传播者主要为传教士和封建士大夫;传播具有双向性;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实用科技为主,中国传播到西方的主要是儒家思想。
(3)联系:材料二利玛窦等人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材料三伏尔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关系:伏尔泰认为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故吸收中国文化的道德成分;他反对君主专制、宣扬天赋人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1)选拔途径:需要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来回答。根据所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古代先秦时期有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汉代以来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征辟制和科举制等。功能:从材料一中的“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可知选官制度选拔出官员来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这可以从对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来思考,也可以从制度本身发展层面来分析其功能。也就是在政治上,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经济上,则保证了封建经济发展和繁荣;思想文化上,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从制度层面来说,这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社会公平。(2)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与徐光启等合作”可以得出传播者主要为传教士和封建士大夫;由“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以得出传播具有双向性;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实用科技为主,中国传播到西方的主要是儒家思想。(3)联系: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材料二介绍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材料三说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材料二利玛窦等人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材料三伏尔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关系: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伏尔泰认为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再结合材料二中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典籍传入欧洲,可知伏尔泰的思想应该吸收了中国文化的道德成分;由材料三中的“有些道德观念却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再结合所学过的他反对君主专制、宣扬天赋人权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他一定程度上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点评】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分析”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原因”、“评价”、“特点”、“原因”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这一题涉及到了“根据材料”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两种设问模式,答题时就应该根据相应的依据去思考。
27.【答案】(1)共同主张:限制君权。因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束缚。
(2)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中外启蒙思想家都主张限制君权。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根据材料“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各种救国主张的最终结果、十月革命的影响、无产阶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故答案为:(1) 共同主张:限制君权。因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束缚。
(2) 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新儒学、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8.【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英国而位居欧洲第一位;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积极要求获得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给德国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德国的力量;德国民众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为二战埋下隐患。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并结合演讲内容,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发展和军国主义传统的要求对外扩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据材料“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 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点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影响及教训。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同时也考查了一战的根源及影响。联系现实考查战争带给世界的教训及启示。
29.【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培育了反封建的重要革命力量;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西欧的城市;中古西欧文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趋走向多样化”“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府经济政策、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城市经济功能、经济特征、商业资本作用以及市民矛盾和大学设立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及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培育了反封建的重要革命力量;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日趋走向多样化”“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可以得出城市的功能、分布、管理等的变化,原因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策、经济中心的变化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发展方向城市人群等方面的不同;第二小问则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关系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1 / 1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有学者曾大力提倡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据此,该内容出自(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文学改良刍议》 D.《狂人日记》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海国图志》是魏源所作,与题文不符,故排除A;
B.《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所作,与题文不符,故排除B;
C.《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所作,倡导文学革命,“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符合文学革命主旨,故C正确;
D.《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与题文不符,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进行分析即可。
2.(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硕鼠》 B.《小雅》 C.《诗经》 D.《关雎》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B、D三项都属于《诗经》中的名篇,不具有“总集”的含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诗经》的历史地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征属于门下省,而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所以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门下省本身的职权所决定的,即由于当时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已经制度化所决定的,“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是不符合魏征时期的事实的。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门下省并不具备此项职能。分割相权不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而是加强皇帝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及运作程序进行分析即可。
4.(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2018年3月20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武装警察的“反恐和平演练”。当日,成员国外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称:“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武装同盟,我们只是在地区反恐、经济发展、跨国走私毒品防范等方面加强合作。”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
A.奉行结伴不结盟的原则
B.建立了世界各国武装警察联合部队
C.杜绝了本地区走私活动
D.确立了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据材料成员国外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称:“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武装同盟,我们只是在地区反恐、经济发展、跨国走私毒品防范等方面加强合作。”可知,A正确;
据材料“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信息可知,不是世界性的,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杜绝了”本地区走私活动,C错误;
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能确立公平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所培育出来 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 )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
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
C项,三权分立原则的确是中华民国初期所实行的,但只是B项的表现之一,排除;
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确是辛亥革命是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的理解,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进行分析即可。
6.(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公元前594年,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力图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即(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解答关键是掌握梭伦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哪些是最关键的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当时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是主要的社会矛盾。所以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原因的比较与分析能力。梭伦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⑴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平民要求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⑵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打破贵族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7.(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成就有( )
①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的发展
②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③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
④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形成的书法适合文人雅士欣赏,但是并不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市民阶层,故正确答案为D项。宋朝的风俗画,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小说的出现与繁荣都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
8.(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反帝,这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不符,排除A;
B材料和提到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
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和材料“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相符,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性质、意义。
9.(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东西方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 )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④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想,符合题意,故①正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也符合题意,故②正确;
“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属于南宋陆九渊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
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BCD项都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题时注意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的限制是关键。
10.(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60年代以前向西方学习主要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要是鸦片战争的刺激,认识到了与西方的差距,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①②③都是正确。60年代以前的向西方学习尚未上升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高度,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④错误。故选D。
【点评】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11.(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东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四种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东以功”可以促进手工业者交流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手工技术的发展,B正确;
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等级,不符合题意;
D错误,是战国时期管仲首倡的,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考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管仲的政策有利于提高手工业的发展。
12.(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虽以主人公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下列与这部小说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 )
A.《西风颂》 B.《玩偶之家》
C.《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D.《等待戈多》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红与黑》是现实主义作品。A是浪漫主义文学,雪莱的作品,排除;B是易卜生的作品,现实主义文学,红与黑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正确;C是海涅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排除;D是贝克特作品,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
13.(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下列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A.李时珍、毕昇 B.毕昇、蔡伦
C.蔡伦、郭守敬 D.李时珍、郭守敬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排版印刷术,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蔡伦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4.(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分封制等级遭到破坏时期,孔子的“正名”就是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故A项正确。
B项属于德治的内涵。
C显然与孔子“正名”的内涵相反。
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不符合孔子“正名”意思,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是为实现“礼”服务的。孔子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15.(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
A.“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统治的危险
D.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材料中认为罗斯福实行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将会促使美国抛弃资本主义道路,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显然在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导致上存在严重分歧,故D项正确。
“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完全放弃自由经济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
新政不是引导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错误。
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因为新政走向集权统治道路,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罗斯福新政的准确把握。材料中认为罗斯福实行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将会促使美国抛弃资本主义道路,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显然在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导致上存在严重分歧。
16.(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英国学者柯文楠对近代中国某革命运动的基本看法是:“(这)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据此判断,这场“革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没能实现农民阶级平均主义思想,A正确;
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八国联军,没有提出平均主义思想,B错误;
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阶级为主力,C错误;
国民革命不符合“千百万穷苦农民”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17.(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这说明明代( )
A.内阁的权力不断缩小 B.宦官控制了国家的行政权
C.君主权力受到了抑制 D.内阁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无决策权,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内阁权力的缩小,A选项排除。宦官掌握行政权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材料没体现君主权力受到抑制,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结合内阁产生的背景和职能可以得出结论。
18.(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C.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防与军队改革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主要是因为海军实力不断增强,而海军实力增强的基础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故排除D。
A材料强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促使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与我国的外交方针无关,排除A。
B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而是强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促使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中国海军使命的变化反应的是实力的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地位,难度中等。
19.(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从张载的话中能够看出“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而“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0.(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某位思想家曾嘲讽儒者道:“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狥名者乎!”根据所学知识,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 朱熹 B. 黄宗羲
C. 李贽 D. 顾炎武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认为儒学家鄙俗无知、沽名钓誉,最有可能是李贽所说,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故C正确;
A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
B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排除;
D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需依据“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狗名者乎!”结合李贽思想主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
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从材料看,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故A、B正确。从中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可知D正确。C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近代中国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的历史,呈现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22.(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元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下图是他的作品《闲居赋》(局部),下列对该作品介绍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C.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故选C。
23.(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39 166.8 133.8 139 166.2 161.8 284.4
1946 252.3 147.8 107.5 79.7 119.8 155.6
1973 679.4 314.3 471.2 561.9 610.5 1736.7
1983 840.7 349.6 588.4 658.2 804.6 2438.3
1996 1190.3 468.9 753.4 908.7 1061 3702.8
注:德国指数在分裂期间指联邦德国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日本影响最小
B.二战初期美国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
C.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D.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总量已经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到1939年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因此二战初期美国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出美、日和欧共体的三足鼎立之势,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20世纪80年代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的仍然是美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时间和数据容易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4.(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王从圣认为“卓越领袖引导型”的民主宪政制度途径是“在暴力手段推翻原有统治建立民主宪政的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卓越领袖如果选择宪政并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为宪政的运行树立典范,宪政就可能在这一政治领袖的引导下进入轨道,从而实现宪政目标”。该类型的典型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D
【知识点】美国联邦共和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打败侵略者,并确立了三权分立制政体,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轨道,因此D符合材料“卓越领袖引导型”“卓越领袖如果选择宪政并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为宪政的运行树立典范”等信息,正确;
AD是通过改革的方式确立民主政治的;
B错误,法国缺乏领袖式的人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代议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5.(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机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得出这样的认识: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完成辛亥革命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反封建任务,即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故D项正确;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其口号为民主、科学,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
“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
“挽救民族危机”的表述是两者的共同点,不是“补课”的含义,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50分)
26.(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摘自《400年前的那场文明冲突》
材料三: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一方面承认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认为有些道德观念却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伏尔泰认为宗教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阻碍文明进步,是最大的社会祸害。伏尔泰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在伏尔泰的哲学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
——林蓉《浅析伏尔泰哲学思想及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员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文明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中“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案】(1)选拔途径: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征辟制和科举制等。功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封建经济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
(2)特点:传播者主要为传教士和封建士大夫;传播具有双向性;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实用科技为主,中国传播到西方的主要是儒家思想。
(3)联系:材料二利玛窦等人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材料三伏尔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关系:伏尔泰认为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故吸收中国文化的道德成分;他反对君主专制、宣扬天赋人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1)选拔途径:需要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来回答。根据所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古代先秦时期有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汉代以来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征辟制和科举制等。功能:从材料一中的“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可知选官制度选拔出官员来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这可以从对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等方面来思考,也可以从制度本身发展层面来分析其功能。也就是在政治上,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经济上,则保证了封建经济发展和繁荣;思想文化上,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从制度层面来说,这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社会公平。(2)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与徐光启等合作”可以得出传播者主要为传教士和封建士大夫;由“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以得出传播具有双向性;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实用科技为主,中国传播到西方的主要是儒家思想。(3)联系: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材料二介绍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材料三说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材料二利玛窦等人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材料三伏尔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关系: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伏尔泰认为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再结合材料二中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典籍传入欧洲,可知伏尔泰的思想应该吸收了中国文化的道德成分;由材料三中的“有些道德观念却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再结合所学过的他反对君主专制、宣扬天赋人权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知识可知,他一定程度上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点评】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分析”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原因”、“评价”、“特点”、“原因”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这一题涉及到了“根据材料”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两种设问模式,答题时就应该根据相应的依据去思考。
27.(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是他们的代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摘编自《17-18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黄宗羲等人的启蒙思想没能推动中国社会进一步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
(3)促使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共同主张:限制君权。因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束缚。
(2)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中外启蒙思想家都主张限制君权。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根据材料“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各种救国主张的最终结果、十月革命的影响、无产阶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故答案为:(1) 共同主张:限制君权。因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束缚。
(2) 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新儒学、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8.(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说发表的背景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英国而位居欧洲第一位;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积极要求获得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给德国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德国的力量;德国民众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为二战埋下隐患。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并结合演讲内容,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发展和军国主义传统的要求对外扩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据材料“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 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点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影响及教训。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同时也考查了一战的根源及影响。联系现实考查战争带给世界的教训及启示。
29.(2021高三上·咸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影响。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培育了反封建的重要革命力量;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西欧的城市;中古西欧文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趋走向多样化”“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府经济政策、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城市经济功能、经济特征、商业资本作用以及市民矛盾和大学设立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及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培育了反封建的重要革命力量;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日趋走向多样化”“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可以得出城市的功能、分布、管理等的变化,原因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策、经济中心的变化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发展方向城市人群等方面的不同;第二小问则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关系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