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高一上·佛山期中)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2.(2016高二下·唐山期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据《雅典政制》一书记载:公民大会经常对执政官和将军进行审核(一年十次),在每一主席团任期中都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们是否称职,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也必须经公民大会讨论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材料体现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B.对官员极度不信任
C.执政官权力非常大 D.重视对官员的监督
4.(2021高一下·乐山开学考)德国虽然设有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帝国议会还是由普选产生的,而事实上这个貌似民主的议会并无太多的民主权力,帝国的重大决策几乎全部由行政首脑决定。这反映了( )
A.德国议会的两院相互制约 B.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德国君主受帝国议会制约 D.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史料记载,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达200万,在1912~1919年,工人共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五个月就高达19次。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治氛围宽松
B.具备无产阶级政党成立阶级条件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6.(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 )
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
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
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
7.(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有学者指出:(欧洲):“工人阶级为争取议会改革而斗争的过程中,有少数工人在斗争的实际锻炼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观念,这表现在: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这些“新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 )
A.欧洲工人运动逐渐走向成熟 B.工人阶级深受圣西门思想影响
C.巴黎公社革命触动工人阶级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
8.(2021·肥城模拟)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9.(2021·菏泽模拟)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 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 )
A. 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10.(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1946年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过一年后毛泽东转而认同“两大阵营”理论,并进而在1949年提出“一边倒”政策。1954年毛泽东又重申“中间地带”理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A.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1.(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1971年10月,经过联合国成员国投票,新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这反映了( )
A.中国大力推行不结盟外交 B.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C.中国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D.中苏关系恢复了正常化
12.(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
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 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13.(2020·新高考I)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14.(2020·浙江模拟)在这个时代里,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而共同准则是在冷战对抗,特别是在危机中将此置于最优先地位。它们先是作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表明冷战( )
A.引起国际关系领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B.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C.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D.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15.(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
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一超多强下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面
16.(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承诺向日本开放本国市场并允许日本限制进口和投资。朝鲜战争后,失去特需订单支撑的日本经济一落千丈且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此时美国又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加人关贸总协定。美国这些做法旨在( )
A.增强控制世界经济的实力 B.为日本商品打开国际市场
C.缓解日本面临的国防压力 D.扶植日本成为冷战桥头堡
17.(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1960年,美国政府警告日本政府在进口苏联廉价石油时不能损害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要求限制缔结对苏出口油轮的新约。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此事反映出( )
A.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 B.“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日本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 D.国家利益与集团安全的矛盾
18.(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B.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
19.(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在国内爆发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种族平等运动不断高涨之时,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这反映出( )
A.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现象日益严重
B.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
C.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了逆转态势
D.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
20.(2021·河南二模)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
A.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
B.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
C.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
D.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2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22.(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每年“二月二”清朝皇帝都要沿袭从周朝传下来的礼制,在先农坛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众臣围观,仪式庄严隆重;同时,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材料表明( )
A.清朝皇室依靠劳动自食其力 B.清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 D.自周至清经济政策丝毫未变
23.(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从用于播种的耧车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世界领先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24.(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明代万历皇帝后期,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皇权达到顶峰 B.豪强地主把控政权
C.土地兼并盛行 D.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25.(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为了应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隋唐政府在西北驻戍庞大的军队。为解决粮食问题,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隋唐屯田制的推行( )
A.稳定了社会秩序 B.减轻了人民负担
C.加剧了土地兼并 D.破坏了边疆经济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三道材料题,共50分)
26.(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积极应对,外交成就显著,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7.(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28.(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农民心中“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君父”等说法,可知这里讲的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C项正确;
材料中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A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没有分析中央对地方管理,B项错误;
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乡土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公民大会经常对执政官和将军进行审核“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也必须经公民大会讨论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之下十分重视对执政官及相关官员的监督,故D正确;材料主旨与弊端无关,排除A;
监督并不代表极度不信任,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权力极力大还是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公民大会经常对执政官和将军进行审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 从材料来看,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并无实权,德国君主有最终决策权,所以D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未体现军国主义,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德国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C项不符合题意;
A项德国议会两院并不相互制约,联邦议会可以限制帝国议会,A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解析材料可知.1912~ 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B项;
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政治氛围并不宽松,故排除A项;
材料也未反映民主观念的深入,故排除C项;
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党成立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为中共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列强不为孙中山提供贷款,但是为袁世凯提供贷款,这说明列强想要通过袁世凯控制中国,说明其并不想中国走向独立富强,D正确;
列强侵华方针坚持了以华制华,排除A;
B不符合史实,排除;
C与借款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根据“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可知工人阶级中已经有人意识到要开展阶级斗争,说明欧洲工人运动逐渐走向成熟,故A正确;
根据“有少数工人在斗争的实际锻炼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观念”可知与圣西门思想无关,排除B;
根据“工人阶级为争取议会改革而斗争的过程”等信息判断可知此时尚未出现巴黎公社运动,排除C;
“已经走向衰落”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
选项A,当时的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不是计划体制,排除A;
选项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排除C项;
选项D,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作机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9.【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 A项据材料“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可知,强调对香港的管治权,A符合题意;
B项题干“那就非干预不可”表明了邓小平强调中央对香港具有管制权,并非是为了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B不符合题意;
C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本题的主旨是中央对香港的管辖和干预,故选项错误,C不符合题意;
D项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自治权但是此话并非在维护香港的自治权而是强调管制权,故选项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需要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解题的关键是对“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的理解,结合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解答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946年,二战已经结束,但中国还没有解放,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有利于团结团结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国际关系紧张,毛泽东转而认同“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1954年毛泽东又重申“中间地带“理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利于拓展中国的外交,摆脱美苏的控制和威胁;因此,材料体现了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外交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信息,排除B;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不仅仅依据中苏关系的变化,排除C;
材料反映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两大阵营”“一边倒”“中间地带”。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是在80年代,排除A;
中国属于哪个类型的国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系,排除B;
根据“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可以看出,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成,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影响力的扩大,C项正确;
中苏关系并没有正常,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准确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由各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与中美关系的发展不难看出,美国国内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
B.据题干“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因此在美国电影中中国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到了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因此,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
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的说法不全面,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相符,与2009年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不符,故C选项错误;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题干中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不符,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是“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结合中美关系发展演变史实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196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选D;
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
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因此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4.【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题干中“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美苏之间心照不宣避免战争,与A项意旨相悖,排除A项;
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且题干未提及,排除C项;
美苏冷战不利于其他力量的发展,其他各种力量是在反抗美苏控制下发展起来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结合所学冷战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东战争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上来看,都是对欧洲的领导权的重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中法国与德国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选项不能凸显出事件的本质;
D选项无法概括材料的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上来看,都是对欧洲的领导权的重视。
16.【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极力扶植日本的做法,根据二战后的世界局势及美国的全球霸权致策,可知美国这些做法的本质意图是将日本扶植为反苏反共的桥头堡,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扶植日本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崛起,自然不利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日本商品打开国际市场属于直接目的,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未涉及日本面临的国防压力,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承诺向日本开放本国市场并允许日本限制进口和投资”“此时美国又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美苏争霸的历史影响。
17.【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可以看出日本在应对美国提出的要求时,首先考虑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而并不是对美国唯命是从,故D项正确;
日本并不是北约成员国,且材料也不能得出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排除A;
冷战格局并没有变化,排除B;
C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冷战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要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不做大国的附庸,这说明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反对霸权主义,不是反对殖民主义,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大没有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没有彻底打破日的国际政治格局,故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及历史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
19.【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材料涉及的是美国对其他国家,而不是只是强调国内,排除A;
“中心”说法错误,排除B;
“逆转”说法太绝对,排除C;
根据“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可得出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仍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所构建的的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反映出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美国霸权主义的做法和当今世界格局,准确解读材料关键信息。
20.【答案】B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说明的是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B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冷战思维的淡化,C不符合题意;
D项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正式的格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1.【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22.【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A,清朝皇室依靠赋税收入生活,不是自食其力。故A错误。
B,材料未涉及清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
C,根据材料“清朝皇帝......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反映了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说明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故C正确。
D,“周朝至清朝的经济政策丝毫未变”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周朝至清朝的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3.【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C正确:
“自给自足”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所以B错误;
材料未体现“男耕女织”,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的特点,解答本题根据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从用于播种的耧车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结合古代农业特点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和“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可知,王府庄田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盛行,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盛行,没有反映“豪强地主把控政权”,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和“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土地兼并的表现。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5.【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实行屯田制,利用士兵垦种荒地,缓解了军队粮食需求的压力,减轻了人民负担,所以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稳定了社会秩序”,所以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所以C错误;
隋唐屯田制的推行,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为了应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隋唐政府在西北驻戍庞大的军队。为解决粮食问题,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所体现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1)意图:称霸世界;影响;形成两极格局;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或一边倒;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史实: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3)标志:苏联解体;
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形成了两极格局。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结合所学书本知识可知:力量有,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具体史实有: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标志:苏联解体;具体史实有: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
【点评】(1)第一问: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 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来回答。
(2)第一问: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 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合所学书本知识作答。
(3)第一问: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试举-例加以说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重点考查分析和概况材料的能力和对课本基本知识再现的能力。
27.【答案】(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去精神。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一处可以得出特点: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该问在回答的时候可以结合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自耕农地位和政府的各种政策等方面加以概括,例如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在回答该设问时可紧扣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等基本特点加以分析,例如: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去精神。
故答案为:(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之积极进去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第一小问要结合小农经济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小农经济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和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8.【答案】(1)分封制;井田制或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影响: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及徭役、兵役的征派;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3)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及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或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措施: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得的出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影响:根据材料“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所学知识可得出,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增加量政府的财政收入。
(3)生产方式: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此其分事也”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经济。特点: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及所学可得出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故答案为:(1) 分封制;井田制或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影响: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及徭役、兵役的征派;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3)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商鞅变法的内容。第一问结合“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信息概括;第三问结合“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此其分事也”等信息概括。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宁夏青铜峡市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高一上·佛山期中)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农民心中“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君父”等说法,可知这里讲的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C项正确;
材料中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A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没有分析中央对地方管理,B项错误;
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乡土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史料“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2.(2016高二下·唐山期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3.(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据《雅典政制》一书记载:公民大会经常对执政官和将军进行审核(一年十次),在每一主席团任期中都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们是否称职,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也必须经公民大会讨论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材料体现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B.对官员极度不信任
C.执政官权力非常大 D.重视对官员的监督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公民大会经常对执政官和将军进行审核“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也必须经公民大会讨论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之下十分重视对执政官及相关官员的监督,故D正确;材料主旨与弊端无关,排除A;
监督并不代表极度不信任,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权力极力大还是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公民大会经常对执政官和将军进行审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2021高一下·乐山开学考)德国虽然设有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帝国议会还是由普选产生的,而事实上这个貌似民主的议会并无太多的民主权力,帝国的重大决策几乎全部由行政首脑决定。这反映了( )
A.德国议会的两院相互制约 B.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德国君主受帝国议会制约 D.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D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 从材料来看,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并无实权,德国君主有最终决策权,所以D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未体现军国主义,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德国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C项不符合题意;
A项德国议会两院并不相互制约,联邦议会可以限制帝国议会,A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据史料记载,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达200万,在1912~1919年,工人共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五个月就高达19次。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治氛围宽松
B.具备无产阶级政党成立阶级条件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解析材料可知.1912~ 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B项;
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政治氛围并不宽松,故排除A项;
材料也未反映民主观念的深入,故排除C项;
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党成立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为中共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6.(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 )
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
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
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列强不为孙中山提供贷款,但是为袁世凯提供贷款,这说明列强想要通过袁世凯控制中国,说明其并不想中国走向独立富强,D正确;
列强侵华方针坚持了以华制华,排除A;
B不符合史实,排除;
C与借款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有学者指出:(欧洲):“工人阶级为争取议会改革而斗争的过程中,有少数工人在斗争的实际锻炼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观念,这表现在: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这些“新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 )
A.欧洲工人运动逐渐走向成熟 B.工人阶级深受圣西门思想影响
C.巴黎公社革命触动工人阶级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
【答案】A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根据“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可知工人阶级中已经有人意识到要开展阶级斗争,说明欧洲工人运动逐渐走向成熟,故A正确;
根据“有少数工人在斗争的实际锻炼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观念”可知与圣西门思想无关,排除B;
根据“工人阶级为争取议会改革而斗争的过程”等信息判断可知此时尚未出现巴黎公社运动,排除C;
“已经走向衰落”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的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从而提出不要与资产阶级建立联盟,而要开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8.(2021·肥城模拟)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
选项A,当时的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不是计划体制,排除A;
选项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排除C项;
选项D,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作机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9.(2021·菏泽模拟)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 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 )
A. 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 A项据材料“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可知,强调对香港的管治权,A符合题意;
B项题干“那就非干预不可”表明了邓小平强调中央对香港具有管制权,并非是为了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B不符合题意;
C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本题的主旨是中央对香港的管辖和干预,故选项错误,C不符合题意;
D项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自治权但是此话并非在维护香港的自治权而是强调管制权,故选项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需要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解题的关键是对“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的理解,结合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解答即可。
10.(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1946年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过一年后毛泽东转而认同“两大阵营”理论,并进而在1949年提出“一边倒”政策。1954年毛泽东又重申“中间地带”理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A.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946年,二战已经结束,但中国还没有解放,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有利于团结团结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国际关系紧张,毛泽东转而认同“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1954年毛泽东又重申“中间地带“理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利于拓展中国的外交,摆脱美苏的控制和威胁;因此,材料体现了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外交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信息,排除B;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不仅仅依据中苏关系的变化,排除C;
材料反映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两大阵营”“一边倒”“中间地带”。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1971年10月,经过联合国成员国投票,新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这反映了( )
A.中国大力推行不结盟外交 B.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C.中国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D.中苏关系恢复了正常化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是在80年代,排除A;
中国属于哪个类型的国家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系,排除B;
根据“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可以看出,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成,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影响力的扩大,C项正确;
中苏关系并没有正常,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准确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
12.(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
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 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由各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与中美关系的发展不难看出,美国国内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
B.据题干“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因此在美国电影中中国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到了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因此,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
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的说法不全面,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相符,与2009年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不符,故C选项错误;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题干中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不符,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是“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结合中美关系发展演变史实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20·新高考I)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答案】D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196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选D;
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
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因此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4.(2020·浙江模拟)在这个时代里,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而共同准则是在冷战对抗,特别是在危机中将此置于最优先地位。它们先是作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表明冷战( )
A.引起国际关系领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B.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C.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D.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题干中“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美苏之间心照不宣避免战争,与A项意旨相悖,排除A项;
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且题干未提及,排除C项;
美苏冷战不利于其他力量的发展,其他各种力量是在反抗美苏控制下发展起来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结合所学冷战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5.(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
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一超多强下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面
【答案】A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东战争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上来看,都是对欧洲的领导权的重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中法国与德国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选项不能凸显出事件的本质;
D选项无法概括材料的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看法上来看,都是对欧洲的领导权的重视。
16.(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承诺向日本开放本国市场并允许日本限制进口和投资。朝鲜战争后,失去特需订单支撑的日本经济一落千丈且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此时美国又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加人关贸总协定。美国这些做法旨在( )
A.增强控制世界经济的实力 B.为日本商品打开国际市场
C.缓解日本面临的国防压力 D.扶植日本成为冷战桥头堡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极力扶植日本的做法,根据二战后的世界局势及美国的全球霸权致策,可知美国这些做法的本质意图是将日本扶植为反苏反共的桥头堡,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扶植日本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崛起,自然不利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日本商品打开国际市场属于直接目的,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未涉及日本面临的国防压力,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承诺向日本开放本国市场并允许日本限制进口和投资”“此时美国又不遗余力地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美苏争霸的历史影响。
17.(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1960年,美国政府警告日本政府在进口苏联廉价石油时不能损害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要求限制缔结对苏出口油轮的新约。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此事反映出( )
A.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 B.“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日本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 D.国家利益与集团安全的矛盾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政府得知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均消极对待美国政府的提议后,决定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可以看出日本在应对美国提出的要求时,首先考虑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而并不是对美国唯命是从,故D项正确;
日本并不是北约成员国,且材料也不能得出美国失去了对北约的控制,排除A;
冷战格局并没有变化,排除B;
C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冷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冷战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8.(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B.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要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不做大国的附庸,这说明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是反对霸权主义,不是反对殖民主义,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大没有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没有彻底打破日的国际政治格局,故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及历史影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
19.(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在国内爆发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种族平等运动不断高涨之时,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这反映出( )
A.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现象日益严重
B.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
C.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了逆转态势
D.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材料涉及的是美国对其他国家,而不是只是强调国内,排除A;
“中心”说法错误,排除B;
“逆转”说法太绝对,排除C;
根据“美国政府仍发布几乎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人权报告,对许多国家点名抨击,甚至动用经济制裁等手段要求对方按照本国的意愿调整内外政策”可得出在当前的形势之下,仍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所构建的的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反映出当前的世界政治秩序亟待深度调整,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美国霸权主义的做法和当今世界格局,准确解读材料关键信息。
20.(2021·河南二模)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
A.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
B.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
C.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
D.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说明的是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B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冷战思维的淡化,C不符合题意;
D项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正式的格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22.(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每年“二月二”清朝皇帝都要沿袭从周朝传下来的礼制,在先农坛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众臣围观,仪式庄严隆重;同时,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材料表明( )
A.清朝皇室依靠劳动自食其力 B.清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 D.自周至清经济政策丝毫未变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A,清朝皇室依靠赋税收入生活,不是自食其力。故A错误。
B,材料未涉及清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
C,根据材料“清朝皇帝......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反映了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说明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故C正确。
D,“周朝至清朝的经济政策丝毫未变”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周朝至清朝的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3.(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从用于播种的耧车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世界领先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C正确:
“自给自足”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所以B错误;
材料未体现“男耕女织”,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的特点,解答本题根据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从用于播种的耧车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结合古代农业特点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明代万历皇帝后期,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皇权达到顶峰 B.豪强地主把控政权
C.土地兼并盛行 D.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和“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可知,王府庄田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盛行,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盛行,没有反映“豪强地主把控政权”,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许多王府庄田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和“四川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土地兼并的表现。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5.(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为了应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隋唐政府在西北驻戍庞大的军队。为解决粮食问题,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隋唐屯田制的推行( )
A.稳定了社会秩序 B.减轻了人民负担
C.加剧了土地兼并 D.破坏了边疆经济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实行屯田制,利用士兵垦种荒地,缓解了军队粮食需求的压力,减轻了人民负担,所以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稳定了社会秩序”,所以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所以C错误;
隋唐屯田制的推行,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为了应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隋唐政府在西北驻戍庞大的军队。为解决粮食问题,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所体现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三道材料题,共50分)
26.(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积极应对,外交成就显著,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意图:称霸世界;影响;形成两极格局;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或一边倒;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史实: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3)标志:苏联解体;
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形成了两极格局。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结合所学书本知识可知:力量有,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具体史实有: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标志:苏联解体;具体史实有: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
【点评】(1)第一问: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 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来回答。
(2)第一问: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 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合所学书本知识作答。
(3)第一问: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试举-例加以说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重点考查分析和概况材料的能力和对课本基本知识再现的能力。
27.(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答案】(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去精神。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一处可以得出特点: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该问在回答的时候可以结合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自耕农地位和政府的各种政策等方面加以概括,例如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在回答该设问时可紧扣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等基本特点加以分析,例如: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去精神。
故答案为:(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3)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之积极进去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第一小问要结合小农经济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小农经济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和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8.(2021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井田制或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影响: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及徭役、兵役的征派;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3)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及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或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措施: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得的出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影响:根据材料“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所学知识可得出,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增加量政府的财政收入。
(3)生产方式: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此其分事也”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经济。特点: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及所学可得出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故答案为:(1) 分封制;井田制或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影响: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基础,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及徭役、兵役的征派;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3)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商鞅变法的内容。第一问结合“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信息概括;第三问结合“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此其分事也”等信息概括。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