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溶液的形成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生理盐水 B.液氧 C.消毒酒精 D.盐酸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参考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软水是纯净物,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变为软水
B.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产生 Na+,OH-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工业上制氧气和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不同
D.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和用洗涤剂洗衣服上的油污原理相同
4.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将汽油与水充分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C.将10%的某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某饱和溶液降温到t℃析出晶体后,得到的溶液是t℃时的不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6.下列有关氯化钠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氯化钠溶液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各部分组成完全相同的混合物
B.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溶解过程中没有热量转化
D.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可继续溶解少量的硝酸钾固体
7.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混合,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和水 B.酒精和水 C.植物油和汽油 D.碘和酒精
8.小明周六去郊游,出发前到超市买了4种饮品,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永和”豆浆 B.“古田山”矿泉水
C.“美汁源”果粒橙 D.“伊利”纯牛奶
9.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溶剂 D.加入溶质
10.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硝酸钾 B.硫酸铜 C.粉笔灰 D.食用油
11.疫情期间我们常用75%酒精消毒,75%酒精属于( )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以上三者均不是
1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氯化钠
二、填空题
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个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加入 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经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填对应烧杯下的编号);
A. B. C. D.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记录如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填“是”或“否”或“无法判断”);
14.生产生活中,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水等物质里的现象十分常见。
(1)碘酒是固体碘单质分散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合格的碘酒是澄清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碘酒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2)通常状况下,下列物质分散于水或空气中所形成的三种体系为:①黄泥水 ②蔗糖水 ③含有直径为2-10μm颗粒物的空气,在这些体系中,物质被分散成的粒子或颗粒最小的是______(填序号)。
(3)某同学欲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发生的某种变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及操作 结论
1、取一只烧杯,注入约50mL水。 /
2、向烧杯中加入约5g硝酸铵固体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______。
②该实验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______。
15.食用油不易溶于水,但可以溶于汽油,利用汽油去油污时是因为汽油能______油污,而用洗洁精去油污时是利用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16.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你有什么办法清除掉油污,使衣服依旧亮丽如新?_________。
三、实验题
17.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人类的生产、科研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厨房中有下列物质:①食盐、②料酒、③面粉、④豆油、⑤白糖、⑥面酱,将它们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m克蔗糖放入n克水中,得到蔗糖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m+n)克
B.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表明溶液越浓,溶液中所含溶质一定越多
C.将100g20%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20%
D.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3)根据图示回答:
①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两者相比,较浓的溶液是_____。
②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的俗称,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向烧杯中加入试剂A观察到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试剂A可能是________。
③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_____
(4)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20 4 24
② 20 6 m
③ 20 8 27.2
④ 20 10 n
①表中m=26,n=______
②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
18.“配制70g20%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⑴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g,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填序号)。
①左边的平衡螺丝向左调;②右边的平衡螺丝向右调;
③右盘中减少砝码;④左盘中增加食盐。
⑵量取水时,如果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⑶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
⑷D中所贴标签,请在方框中写出你认为适合的内容______。
19.M和N分别是硝酸钾和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含义是 ______ 。
(2)物质N的化学式 ______ 。
(3)t2℃时,配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所需要的溶剂质量:硝酸钾 ______ 氯化铵(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
B t2℃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浓度一定比氯化铵溶液大
C t1℃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10
D 图2的①②③中,②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B
6.C
7.A
8.B
9.D
10.A
11.C
12.D
13.
(1)AB
(2)无法判断
14.
(1)不会
(2)②
(3) 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没有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15.溶解 乳化
16.使用少量汽油清洗油污(或把沾上油污的衣服放入溶有洗涤剂的水中清洗)
17.
(1)A
(2)C
(3) A B Ca(OH)2 浓硫酸或氧化钙或氢氧化钠 变小
(4) 26 9:25
18.14g ④ 偏小 加速溶解
19.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 NH4C1 小于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