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美术下册4别开生面的现代雕塑课件+教案+素材打包5套 冀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美术下册4别开生面的现代雕塑课件+教案+素材打包5套 冀美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1-24 19:09:57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1949-至今
摘要
中国雕塑的历史分期
新中国社会背景
新中国雕塑
新中国雕塑概述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架上雕塑
新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以及与传统雕塑的比较
几点遗憾:
参考文献:
新中国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改革从农村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新中国雕塑概述
中国辛亥革命(1911)以来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雕塑创作又有巨大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派留学生、研究生到苏联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1958年 4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并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领导全国城市雕塑创作活动,雕塑创作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塑工作者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不顾艺术质量,滥造大型雕塑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造领袖像的两次教训,提出积极稳步的方针;制定规划,进行试点,陆续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包括纪念碑雕塑、园林装饰雕塑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创作的,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雕塑分三个部分: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架上雕塑
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缅怀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各地先后建造了不少纪念碑,如1949年在山东临沂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1955年在辽宁大连建立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50年代规模最宏伟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活动。该碑是根据1949年 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兴建的。1952年 8月1日动土,1958年5月1日揭幕。
  纪念碑按照民族形式设计,形式崇高、肃穆,碑高37.94米,碑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10块反映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迹的大型浮雕,为雕塑家、画家共同设计,由优秀民间艺人雕刻而成。内容为:《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见彩图)、《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参加创作的雕刻家有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张松鹤、萧传玖、傅天仇、王丙召等(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其他重要的烈士纪念碑还有:《英勇就义──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歌乐山烈士纪念碑》。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始于1953年,由多位著名雕塑家、画家参加。每件浮雕都表现了一定的历史事件:东边第一块是《虎门销毁鸦片》,表现19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领导群众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的鸦片,作者曾竹韶;第二块《金田起义》,描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的史实,作者王丙召;南边第一块是《武昌起义》,表现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作者傅天仉;第二块是《五四运动》,表现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运动,体现人民「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热情,作者滑田友;第三块《五卅运动》,描写1925年上海日本纱厂因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枪杀,而爆发的示威运动,作者王临乙;西面第一块《南昌起义》,表现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开展武装斗争,作者萧传玖;第二块《游击战》,表现人民战争中的游击战,作者张松鹤;正面浮雕是《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表现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体现中国全民共同斗争的精神,作者刘开渠等。十幅浮雕概括的表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建国后美术家重要的集体创作。总体风格写实,既有近现代国际美术的影响,又具有本国特色,对以后雕塑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明显影响。
《销毁鸦片烟 》曾祖韶
《武昌起义 》傅天仇
《五四运动》滑田友
《五·卅运动》 王临乙
《八一南昌起义》萧传玖
《抗日游击战》张松鹤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刘开渠
《欢迎解放军 》刘开渠
《支援前线 》刘开渠
烈士就义群雕,建于就义烈士最多的北殉难处,背靠主峰,群雕由九位烈士塑像组成,气宇轩昂,凛然正气,再现烈士英雄形象。群雕高10.03米,宽14.2米,厚5.6米,由179块花岗石组装成,总重量1374吨。群雕两侧植鸡爪枫、枫香、红枫,群雕背靠的主峰植常绿松柏,以示烈士鲜血染红大地和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建成于1979年,座落在雨花台北殉难处。这里原是国共对峙十年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主要刑场。
这座巨大的石雕由179块花岗岩拼装而成,高10.3米,总重1300多吨。整座雕塑线条简练、粗犷,人物形象的垂直线与象墙体一样的石块接缝线相垂相交,视觉效果悲壮激越。雕像塑造了九位先烈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用“9”这个阿拉伯单数之最,极言牺牲烈士众多。
雕像由穗、沪、京、苏、浙等省市的艺术家共同设计,刘开渠、王朝闻、张松鹤亲临指导,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审定。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江碧波 叶毓山
《大丰收》鲁美雕塑系集体创作
在城市环境雕塑方面,较早的成功作品是北京农业展览馆两座群像雕塑,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完成于1959年。作品融汇了西方雕塑和民族雕塑技法的长处,以群像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自强精神。
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  
近代各类民间雕塑艺术相当繁荣,出现一些杰出的民间艺术家。比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张艺术的代表作家张明山作的《蒋门神》、张玉亭作的《钟馗嫁妹》、张景祜作的《惜春作画》,江西南昌范振华的木雕人像,广东石湾刘传的人物陶塑、区乾的动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头像,以及北京汤子博(见面人汤)、郎绍安等人的面塑等。
在60~70年代,部分专业雕塑家学习、汲取民间泥塑经验,和民间艺人一起创作了一些以阶级教育为题材的泥塑群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四川大邑的《收租院》, 共有与真人等大的泥塑人像114个,真实地表现了土改前农民向地主缴租时受到的敲骨吸髓的剥削情景。此外,在一些工厂、矿山也有过一些类似性质的作品。
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创作于1965年6~10月,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作者是当时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学生李绍瑞、龙绪理、廖德虎等及民间艺人姜全贵参与创作。
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欣赏
《农奴忿》组雕
■《农奴忿》组雕是在1957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赴藏雕塑组和鲁迅美术学院赴藏教师一起创作的,由圆雕、浮雕、绘景结合组成。共分四个部分,是塑有真人大小的106个人物、6只动物、四面浮雕和一部分景物的模型。整个作品通过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了农奴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英雄形象。作品写实,同时具有当地民间艺术特色。
《农奴忿》组雕
《青稞压断腰》
■ 作者:中央美 术学院赴藏雕塑组和鲁迅美术学院赴藏教师1957年。
《农奴忿》局部
■ 这组泥塑群像是《收租院》之后的又一力作,以叙事性手法,展示了旧时代西藏农奴的艰辛生活,和反抗压迫的斗争。图中是一个“人换驴”的场面,相当真实而生动。
《农奴忿》组雕
《砸碎镣铐》
■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赴藏雕塑组和鲁迅美术学院赴藏教师于1957年。
《苦役》局部
■ 制作手法使用了传统的泥塑工艺,用黑玻璃珠增强人物神态的真实性。这组雕塑是沈阳鲁迅学院的师生们集体创作的,曾深入到西藏当地搜集创作素材的人物形象资料。
“文革”期间的艺术创作都是政治任务,所以在制作上都及其严谨,这组雕塑中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全都是由写生而来。人物组合和动态全是舞台化处理。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人物造型完全是写实主义的,其动态和情节受到《东方红》的影响。这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的雕塑群也被使用。
大型纪念性雕塑群的每一个局部都反映了一个革命的历史时期,而且要体现出男女老少各种人物形象。“集体创作”的一个好处是给艺术家相互之间交流创造机会。
《小红军》
《地雷战》
 
架上雕塑
20~40年代,在各种展览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肖像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与少量的浮雕。最早有留学美国、英国攻雕塑与油画的李铁夫,他与梁竹亭、陈锡钧都作过孙中山像。较早的肖像作品有:李金发的《蔡元培像》,江小鹣的《马相伯像》、《谭延闓像》,王朝闻的浮雕《毛泽东像》等。抒情性作品有张充仁的《春》雕塑,滑田友的《沉思》、《轰炸》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架上雕塑创作有了新的发展。70年代以后,木、石、青铜等硬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代表性作品有:、潘鹤的《艰苦岁月》、龙德辉的《觉醒》、田金铎的《稻香千里》、孙纪元的《草原民兵》、刘焕章的《少女》、唐大禧的《海的女儿》、张德蒂的《小达娃》等。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贺中令的《白山魂》、邢永川的《杨虎城将军》、钱绍武的《江丰》等。此外,还有周轻鼎、王合内、滕文金、郑于鹤等人创作的各类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广泛的影响。
王朝闻 《毛主席像浮雕》
此作品创作于1950年,被用于《毛泽东选集》的封面,广泛流传,知名度极高。
《5.4青年》滑天友
《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1956 刘开渠
《列宁浮雕像》1956 刘开渠
《藏族姑娘》郭允贤
《妮》司徒兆光
《浮雕头像》郑可
潘鹤《艰苦岁月》
《艰苦岁月》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偎依在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战争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向往胜利的信念。在三角形的构图中,体积起伏波澜,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感人,为50年代经典之作。
《杨虎城将军》邢永川
《日日夜夜》张得蒂
《走向世界》田金铎
《鉴湖三杰》曾成钢
《永恒的运转》李向群
《和平少女》潘鹤
《走向胜利》
《黄河母亲》何鄂(共70张PPT)
七、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
(一)立体构成的起源
(1)原始主义(Primitivism) 单纯简洁的形象符号,
弹性拓朴同胚异象,
神秘感,野趣。
布朗库西
对传统的革新朝逆向转化, 简化表面的凹凸,力求平整, 规整到一个基本的长方形中。具有原始艺术隔世之感。
《吻》
(2) 立体主义 (cubism)
来自于方块风格几何学模式,
追求体积、量感,
抽象的空间,拼凑形式。
立体主义的雕塑构成形式受原始艺术的影响。
毕加索(Picasso,1881—1973)
为寻求立体造型语言,他试图从非洲木雕原始艺术中吸取养料,用几何形体的表现方式。采用木、铁、 纸片、绳子以及拾来的废品材料自由组合,拼凑装配对象。
《乐器》
阿基本科(Archipenko,1887—1964)
运用几何结构的手法,并在人物的造型上打开透空
《行走的女人》
(3)未来主义(futurism)
赞美机械世界,在革命和战争中看到社会的理性,
探索机械化、现代工业技术以及速度的运动美。
波丘尼(Boccioni,1882—1916)
《空间中一个瓶子的发展 》
(4)构成主义(construction)
从立体主义拼贴样式转化成点、线、面三度空间的抽象构成形式。
塔特林(Tatlin,1895—1956)
《第三国际纪念碑》
是一个金属的螺旋式框架,成一个角度倾斜,环绕着一个圆柱。以工业材料为造型媒体,探索新的雕塑空间。追求机械美学。
罗德琴科(Rodchekd,1891—1956)
《悬吊的构成》
是一个鸟窝式的圆环交叉构成,在流动的空气中,圆环可以缓缓活动。
《构成头像》
罗德琴科(Rodchekd,1891—1956)
用一片片纸板或薄金属片把头部的体粱转变成线条和平面的轮廓,框起一个几何型 的空虚部分。
(5)达达主义(Dadaism)
达达的精神是对极端受限制的文化的反抗和呐喊,对司空见惯的物体异常并置排列,重新组织形态。
两项重要的革新: 1、使用现成品 2、活动雕塑
挑战传统艺术观念,挑战艺术家自我意识,挑战艺术自身的状态和批评的标准以及观众对于艺术的心理期待。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
《泉》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
《车轮》
启示:
观念与意义优先于造型的形式。
(6)风格主义(Distil)
强调几何形抽象和简化,以数学式结构直线,横线与斜线去追求纯粹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凡·杜斯堡
(Van Doesburg,1883—1931)
(二)现代雕塑概况
1.超现实主义(Superrealism)
毕加索
《公牛头》
是欧洲最早的 “ 废物回收运动 ” 的一 件作品。用自行车座 和车把组合而成。表现出一种原始的粗犷之美和一种幽默的情趣。
大致是没有五官表情,朦胧状态和骨架式的构成。
《花园中的妇女》
用废铁、铜片和铁丝焊接而成。植物的形体和女人体交融一起使冰冷的金属材料变成了生命的旋律。
毕加索
冈查列兹(Gonzalezi,1876—1942)
《仙人掌人》
通过幻想表现出美妙的人情味的作品,具有一种粗犷的原始美。
贾戈梅蒂(Giacometti,1901—1966)
《两口子》
《站立的人》
(二)现代雕塑概况
2.集合艺术(Assemblage)
将日常物体现成品或是机器零件组合在一起,表现形式的美感,情绪的联想。
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1906—1965)
《立方》
用集合构成形式将正方、长方、圆柱等形体焊接在一起,构成具有建筑形式趣味,在气势上追求的是体量感。
鲁本·奈基尔(Reuben Naki)
《洗劫卢克瑞斯》
用了大块的斜板和弯板,把这些安装在排列复杂的金属管架上,产生一种抽象形状的强烈穿插效果。
路易斯·内维尔森(Louise Nevelson,1900—1988)
《神圣的潮流》
以废弃的栏杆模具、旧家具连接叠加在一起组成新的形象,展示的是过去时代的回音,难以忘怀的记忆。
3.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
(二)现代雕塑概况
塞扎尔·巴尔契尼(Cesar Baldaccini,1921—1998)
《挤压》
使用巨大的油压机将两部金属汽车挤压成彩色的团块物体,通过点、线、面的基本形态,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情绪。
取用战后废弃的金属材料雕塑造型
4. 动态艺术(Kinetie Art)
(二)现代雕塑概况
反映新的机械运动形式。工业的文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同时也创造出新的速度、空间和运动方式。再次掀起机器化构成。 动态雕塑不仅使用风力、电力,还使用光线变化和磁力的变化。
让·坦盖利(Jean Tinguely,1925—1991)
《纺》
通过大小齿轮转动节奏试图将工业混乱状况和机器的疯狂提炼出来。
5.波普艺术(Pop Art)
(二)现代雕塑概况
反叛抽象艺术中自我概念,提倡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波普艺术的核心是复制,将日常生活中的产品放大。波普艺术的复制概念让人想起了现成品的使用。以及所造成的联想作用。 由于波普艺术和达达艺术的这种关系,也有人称之为 “ 新达达艺术 ” 。
阿伦·琼斯(Allen Jones)
《舞蹈者》
通过面的转折,形成实体与空间的构成来作为家具台子的结构,研讨的是人的物化问题。
6.极少主义(Minimalism)
(二)现代雕塑概况
极少主义对于形式和哲理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它们之间的作品大部分是各种体积的排列和组合。从视觉上看,充满着直线线条和曲线线条的趣味。极少主义是美术上的又一次革命。
托尼 史密斯(Tony Smith)
《香烟》
是将一根掐灭的香烟放大,并用集合风格处理。
7. 大地艺术(Earth Art)
(二)现代雕塑概况
后极少主义艺术的另一个流派是大地艺术。他们将艺术搬出画廊和社会,安放在空旷的大自然中,使之成为巨大的、固定的地景。把艺术搬到荒野去的目的意义,首先是改变了以往艺术行为只是在博物馆室内封闭的空间里的观念,其次目的是由现代世俗的社会,联想到原始宗教行为的神秘领域,意义在于呼吁挽救环境和挽救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7. 大地艺术(Earth Art)
(二)现代雕塑概况
罗伯特 史密森
(Robert Smithson,
1938—1973)
《螺旋形防波堤》
展示的是纯粹的形式美构成,点、线、面的符号,优美的曲线和粉红、蓝、棕黑的离奇色彩,给观众带来无限的审美愉悦。
克里斯托(Chisto Javacheff)
《海岸》
20世纪7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沿海,用大量的尼龙布包裹而成。从草原奔向大海,大有翻山越岭,移动山脉之势。
克里斯托(Chisto Javacheff)
20世纪7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沿海,用大量的尼龙布包裹而成。从草原奔向大海,大有翻山越岭,移动山脉之势。
《流动栅栏》
《被包围的岛屿》
克里斯托(Chisto Javacheff)
在美国东海岸比斯坎湾用800万平方英尺的闪光粉红色的尼龙织物围住了11个小岛,体现出纯形式构成,符号排列的秩序美。在蓝天的衬托之下,就像是浮动的大睡莲。
(三)现代雕塑构成
1.几何抽象构成
点线面体在几何元素中,是方、圆、三角的外轮廓直、拱、斜、弧曲的基础,用它们去造就各种形态。形与形的组合产生透叠、复叠、差叠、联合、错位等。
去理解几何形体对造型的作用,对解构重组,很有帮助。重组后外形轮廓可以减缺、刻挖、添加、点缀、压折等处理,内部结构通过强化膨胀、收缩、下垂、自裂等不同的处理方式。重新组成新的几何形象,使之达到形式、内容和情感的完美统一。
(三)现代雕塑构成
2.仿生构成
1)直接仿生构成
《拉弓人》
用金属件及螺丝焊接而成,点线结合,直接模仿拉弓人物的造型,形态逼真。
它是对自然界、生物界的一种模仿形式,经过夸张、简化、变形和秩序组合等创作手段,可以构成各种装饰美的人工形态。
(三)现代雕塑构成
2.仿生构成
1)直接仿生构成
《呐喊》
模仿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画中的呐喊人物,用拆卸的自行车零件构成。
(三)现代雕塑构成
2.仿生构成
1)直接仿生构成
2)间接仿生构成
《二师兄》
是对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神态的间接模仿。
《画家》
表现的是画家在画布前审视的举止表情。简单的结构,采用的也是间接构成的手法。
《牛头》
是受毕加索“公牛头”的启发,用树枝草绳扎成。
是件怀旧思乡的作品,表现了一种虚怀若谷、吟诗作画和风花雪月的情调。通过物件去间接仿生。
《流年》
(三)现代雕塑构成
3.动态构成
a. 支撑力臂式
以长伸的吊杆和风帆组合构成,制作模型可用塑料面板和细条棍,做成各种造型。
是根据物理学中的动力因素构成。
(三)现代雕塑构成
3.动态构成
a. 支撑力臂式
b. 盘旋滚动式
以中心杠杆为转轴,制作模型可用铁丝、竹筷等材质构成。
(三)现代雕塑构成
3.动态构成
a. 支撑力臂式
b. 盘旋滚动式
c. 悬挂风动式
以金属铁丝和球体等材质,构成多种悬挂风动式
(三)现代雕塑构成
4.力学构成
它以各种稳定、平衡的模式体现,通过各种重心力、支撑力、拉力、压力、夹力来使物体稳定的,同时也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惊险”的视觉美感。
(三)现代雕塑构成
4.力学构成
1) 重力下坠
(三)现代雕塑构成
4.力学构成
1) 重力下坠
2) 拉力破坏
(三)现代雕塑构成
4.力学构成
1) 重力下坠
2) 拉力破坏
3) 不稳定接点
(三)现代雕塑构成
5.空洞构成
空洞的类型有三种结构:
1)封闭的空洞构成它具有触发知觉的投射功能。
(三)现代雕塑构成
5.空洞构成
空洞的类型有三种结构:
1)封闭的空洞构成它具有触发知觉的投射功能。
2)半封闭空洞构成是实体占领空间视知觉的虚拟补充。
(三)现代雕塑构成
5.空洞构成
空洞的类型有三种结构:
1)封闭的空洞构成它具有触发知觉的投射功能。
2)半封闭空洞构成是实体占领空间视知觉的虚拟补充。
3)多形态空洞构成是单一形象的反复,形成视觉的引力作用,具有独特的通透空间作用。
(三)现代雕塑构成
6.空间构成
1)界定性空间
以实体结构为坐标,与周围空间的视觉形成界定范围,造型与周围环境融合一起。
空间在立体构成的形式表现上,向外伸延拓展的部分称外空间。外空间的构成表现有三种类型:
(三)现代雕塑构成
6.空间构成
2)指向性空间
通过造型实体向空间伸展,它的构成方位可以是全方位的指向。
(三)现代雕塑构成
6.空间构成
3)增殖性空间
是一种空间不断扩展、增大的心理,一种量感的增加繁殖。
(三)现代雕塑构成
7.软雕塑构成(纤维构成)
“软雕塑”的形态是室内理想的装饰。它可以作为立体雕塑立放中间或是悬挂空中,也可以作为壁饰挂在墙面,还可以装饰布置整体空间。选用的硬性材料有:铁丝、钢丝、竹条、藤条、柳条等。软性材料有:毛线、布条、麻绳、线绳、塑料等。
1)硬性软材构成
(三)现代雕塑构成
7.软雕塑构成(纤维构成)
用软材料包裹在硬性材料外面或是将软材料贴在墙上和板上。
2)弹性软材构成
(三)现代雕塑构成
7.软雕塑构成(纤维构成)
是利用软材料的悬垂性和弹性拉力进行造型。
3)复合软材构成
(三)现代雕塑构成
7.软雕塑构成(纤维构成)
既有硬质材料又有软性材料综合使用。课题 现代雕塑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走进雕塑欣赏现代雕塑,多角度认识雕塑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善于发现,巧于利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熟悉当地的自然资源;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呼吁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重点 现代雕塑的功能及表现方法和材料;
难点 现代雕塑的魅力,如何赏析认识现代雕塑的抽象和喻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作雕塑 拧矿泉水瓶子然后进行装饰 给这个艺术品起名字 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本节内容。
2、五分钟创意 指导大家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一件雕塑作品 简单制作并表达创作意图及方法 现代雕塑方法自由,材料丰富
3.走进现代雕塑,展示学生作品 1、图片欣赏(传统的、幽默的、抽象的、特殊材料的、身边的)2、雕塑知识大比拼(1)提问:现代雕塑的方法——可以是抽象的,而且还可以既不雕也不塑,可以焊接,可以集合,可以废物利用,可以用现成品……(2)提问:现代雕塑的特点——以反叛的形式,以残缺、破碎来颠覆这个传统,还将幽默和调侃引入到雕塑中(3)提问:现代雕塑的材料——多种多样,几乎世上一切材料都可以成为雕塑的材料(4)提问:现代雕塑的功能——私人空间和公共场合无所不在,在美化和丰富我们的环境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生活中真切感受了美 找方法,说材料,明确意图学生在图片中寻找答案学生总结学生总结根据对现代雕塑的了解抢答 了解雕塑深入雕塑为创作打基础激发创作的欲望
4、“环保杯”现代雕塑作品大赛 以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为主线巡回指导学生创作 小组合作创作雕塑作品 享受创作的快乐合作的喜悦
5、雕塑家的快乐生活 播放背景音乐聆听同学们的动人故事 个性展示发表意见 再次感受现代雕塑的魅力
小结 赏析了大量现代雕塑作品,实践了现代雕塑,感受现代雕塑的美,呼唤了现代的环保和低碳生活。《别开生面的现代雕塑》探讨
抽象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至今不过20余年,今天,在很多大中型城市都能见到一些标志性的抽象雕塑矗立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但说句实话,绝大多数作品的艺术水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对抽象雕塑的理解存在偏差,这既包括创作者也包括接受者。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存在着抽象、表现主义和幻想三种主要的倾向或趋势。其中,抽象的倾向最为突出,它不仅在绘画中有着充分体现,在雕塑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抽象雕塑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们体现的是雕塑家在创作中对雕塑语言的回归。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对雕塑语言的探索明显滞后于绘画。由于受到自身材质的限制,传统雕塑家的创作主要依赖于政府、宗教和民间团体以及富有的赞助者的委托,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更多地受制于委托者的意愿,难以自由地发挥。因此,自意大利巴洛克雕塑大师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以降,雕塑逐渐沦为在绘画之下的次等艺术门类。直到19世纪末,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出现才使雕塑重又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经过20世纪艺术家的共同努力,雕塑终于得以与绘画并列成为主流艺术门类。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画家对现代雕塑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雕塑家。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被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而西方现代雕塑则是从罗丹开始的。但是,罗丹不像塞尚那样是位新风格的开创者,他所致力的是要复兴中世纪的教堂艺术,渴望创作出米开朗基罗般的具有雄浑力度的作品。因此,他和他的追随者,如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等人,虽然都是伟大的雕塑家,但是他们对现代雕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倒是继承了塞尚艺术理念的立体主义者为现代雕塑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英国美术史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指出,在现代雕塑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继承罗丹提出的“以深度造型”为主导的传统,比如亨利·摩尔(Henry Moore)雕塑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仍然停留在与米开朗基罗同样的形式传统之中;另一种则是对完全不同的“纯粹形式”的绝对价值的追求,也就是走向抽象的追求,如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嘉博(Naum Gabo)等人就与摩尔的理想完全不同 [1] [1]。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后一种倾向。
1890年8月,年仅19岁的法国画家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在《艺术与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传统主义解说》的文章,提出了几乎所有人在试图解释现代艺术时都要采用的著名定义:“记住,一幅画在成为一匹战马,一个裸女,或某些轶事之前,实质上是用各种色彩按一定的秩序覆盖的一个平面。” [2] [2]在这段话里,德尼指出了绘画的基本要素即色彩和平面性,当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秩序”加以组合的时候就成为绘画,而这是比绘画的叙事性更为重要的。事实上,现代绘画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渐排除其中的文学性和叙事性的过程,通过对自身语言的纯化最终走向抽象。雕塑的语言或者说基本的要素就是体积、空间以及三维特性,如果套用德尼的定义,雕塑就是空间中各种体积按照一定秩序组合而成的三维作品,至于它所表现的主题则退居其次。
在毕加索之前,也很多画家都在曾尝试过雕塑创作,比如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马蒂斯是将雕塑作为一种整理自己思想的辅助手段来进行的。他认为罗丹过于专注对逼真细节的表现而忽略了整体,因为整体并不是各个细节相加之和。他在1909至1929年创作了四件女人体背部浮雕,从最初的关注人体关节的动态和肌肉起伏的表现,逐渐简化细节,最终女人体完成了向抽象构成的转换,成为几个概括的几何形的组合(图1)。这种简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雕塑语言逐渐走向纯化的探索。
相比之下,毕加索对抽象雕塑的贡献是决定性的。毕加索第一件真正的立体主义雕刻是1909年至1910年创作的青铜《女子头像》(图2)。这件作品可以看作是其分析的立体主义绘画的三维表现。他将对象的结构打散之后加以重新组合,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传统雕塑无法获得的动态效果。而雅克·利普希茨(Jacques Lipchitz)的作品就是在毕加索开创的风格上的努力,他用更加概括的几何形组成人体,与其说是塑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堆砌构造而成。
毕加索在1912至1913年间创作的雕塑已经非常接近抽象了。而且,从这个时期起,他开始关注表面的肌理效果,并将一些随手找到的废物,如油毡、木块、绳子等用到自己的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创作的《吉他》(1912)和《苦艾酒杯》(1914)等,它们成为后来现成品雕塑的源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毕加索完成《吉他》的第二年,创作了《自行车轮》(1913),他将一个自行车的前轮倒插在一张画室的凳子上,并将其作为艺术品展出。杜尚的做法改变了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但是他对现代雕塑的影响应该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他对艺术所采取的反讽态度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找到了共鸣,但是这种以机锋为噱头的“艺术”只能让艺术加速走向终结。毕加索的艺术从未走那么远。他的作品永远带有某种神秘、机智或幽默的特点,让人看了不禁莞尔,比如他创作的《牛头》(1943)和《狒狒母子》(1951)。在20世纪30年代,毕加索着迷于铁片和铁丝的结构,这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他的创造预示了后来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趋势,即以“构成”而非塑造的方法进行雕塑创作。棍状雕塑也是毕加索在这个时期的发明,15年后,贾赫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也采用了表面相似的手法。
当然,毕加索对现代雕塑的贡献在于他为后人推开了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毕竟他还是以绘画创作为主。在雕塑领域的更大成就最终还是由雕塑家们完成的。罗马尼亚出生的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的早期作品如《沉睡的缪斯》(1908),带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痕迹,但是他非常重视作品整体的和谐和材料的真实。正是通过布朗库西形成了现代雕塑的重要特色,即尊重材料的特性,《空间中的鸟》就是这种特征的代表。1926年,这件作品赴美国展出时被美国海关人员当作工业制品而课税(图3)。约勒尔·基诺(Ionel Jianou)评价他的雕塑时这样写道:“材料的选择决定于内容。大理石适宜让人们去思索生命的起源,而木材易于表现喧闹的生活矛盾。布朗库西对材料规律性和结构的熟悉了解,使他能够取得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和谐。” [3] [3]而材料的特性与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材料的重视,使雕塑家更加关注工业文明的产品,很多新材料逐渐被雕塑家所采用。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艺术家是最早开始歌颂工业文明的,但他们感兴趣的是机械带来的速度与力量。深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的俄罗斯构成主义者则对机械的产品充满了热情,他们试图将工程技术应用到雕塑构成上。1931年,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见到了毕加索,并深受毕加索发明的铁片、木头等构成雕塑的影响。但塔特林的作品里没有任何可见物体的痕迹,完全是抽象的构成。《第三国际纪念碑》(1920)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瑙姆·嘉博在艺术理念上与塔特林不同,他并不主张艺术要为某种社会理想服务。他的抽象作品《立柱》(1923)则采用了玻璃、木材和金属等多种材料,完全成为一种几何形体的组合(图4)。在他和佩夫斯纳(Anton Pevsner)、罗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等人眼里,雕塑就是要研究空间、体积和色彩等基本要素,目的是为了发现“这些材料的美学的、物质的和功能的能量”。随着20世纪20年代大部分构成主义者纷纷离开苏联,他们也将构成主义的理想传到了欧洲各国,使抽象雕塑逐渐成为现代雕塑的主要形态。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人的苦难,使当时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着忧虑和幻灭的情绪,对自然界自鸣得意的表现已经无法表达理智的公众的情绪了。这也成为欧洲抽象艺术得以发展的精神基础。
抽象雕塑在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一些前卫雕塑家来到那里执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和约翰尼斯·伊藤(Johannes Itten)等人。莫霍利-纳吉最关注的是对形式与空间之间关系的探索,并最终将他引向了活动雕塑。《光与空间调节器》(1922-23)由玻璃、金属、木头和电动马达构成,当马达启动后,转动的结构将光线打乱成支离破碎的闪光,融入周围的空间,这是一件典型的反映工业时代文明的艺术作品(图5)。伊藤的作品则更接近立体构成,碎散的块面和线条使雕塑与周围的空间相互穿插,不再是一个三维的实体。这些抽象的形式已经完全抛开了与自然对象的联系,成为艺术家探索雕塑语言和想象力的完美体现。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也进行了活动雕塑的尝试。在形式上,他继承了从毕加索开始的对铁片和铁丝的运用。他的《罗慕路斯和罗姆斯》(1928)就是用铁丝制成,整个作品很类似于一幅线描。随后,他开始创作出不靠马达驱动,完全借助空气流动而产生动感的雕塑。《捕虾网和鱼尾》(1939)是悬挂在建筑物之上的动态雕塑,当气流流动时,雕塑会缓缓地转动。在中世纪,欧洲曾经出现过一些肢体能够活动的木雕,可以根据仪式的需要摆成不同的姿势,但是与活动雕塑的整体动态并非一个概念。因此,活动雕塑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传统雕塑观念和形态的一个重要突破,极大地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语言。
两次大战期间,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就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者沉迷于对梦境和魔幻效果的表达,这使他们的雕塑从未完全摆脱形象,比如贾赫梅蒂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让·阿尔普(Jean Arp)在超现实主义时期创作的被他称为“凝结物”的有机形态则走到了抽象的边缘。他是通过那些使人联想到真实生命体的形体来暗示梦幻效果的,《云牧人》(1953)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让·阿尔普参加了一个活动于巴黎的抽象团体——抽象-创造(Abstraction-Creation),这是一个国际画家和雕塑家团体,成立于1931年2月,一直活动到1936年。其宗旨就是要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抽象-创造的全称是“抽象-创造:非具象艺术”。尽管这个团体是向所有抽象艺术家开放的,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乔治·万同格洛(Georges Vantongerloo)为首的与荷兰风格派有关的艺术家,总体风格以几何抽象为主。奥古斯特·埃尔班(Auguste Herbin)担任主任,万同格洛担任副主任。成员包括让·阿尔普、亚历山大·考尔德、罗伯特·德劳内、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瑙姆·嘉博、彼得·蒙德里安、提奥·凡·杜斯伯格等。后来加入的还有约瑟夫·阿尔伯斯、芭芭拉·海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康定斯基和本·尼克尔森(Ben Nicholson)等。抽象-创造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于抽象艺术在欧美各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探索在二战后的美国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那就是美国本土流派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成功地综合了欧洲前卫艺术家在抽象语言探索方面的成就,而美国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形式主义理论对绘画语言纯粹性的强调成为该派最有力的理论支撑。相比绘画,抽象表现主义雕塑的成就并不突出。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雕塑家包括: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西奥多·罗斯扎克(Theodore Roszak)和西摩尔·利普顿(Seymour Lipton)等。其中大卫·史密斯的《立体17、18和19号》是完全抽象的作品,由不锈钢的长方体和立方体组合而成,但是这些形体的堆砌给人感觉缺少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完整性(图6)。在欧洲,抽象表现主义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西班牙雕塑家艾德瓦尔多·奇立达(Eduardo Chillida)的《地平线的颂词》(1989)以恢宏的体量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他非常强调雕塑与大自然的结合,《风的梳子》直接安放在海边的礁石上,锈迹斑斑的工业化造型与周围的岩石原生态感觉具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和谐(图)。意大利雕塑家阿纳尔多和奇奥·波莫多罗(Arnaldo and Gio Pomodoro)兄弟也是抽象雕塑的代表,特别是阿纳尔多的不锈钢球体系列作品,因其强烈的宗教情感而为梵蒂冈博物馆所收藏。

抽象表现主义对语言纯粹性的极端发展就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极少主义。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j)和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他们的雕塑完全抛弃了个性化的塑造痕迹,大量运用工业材料、玻璃等,崇尚机械加工的过程,强调作品表面的光滑平整,传统雕塑的基座在这里彻底消失了。评论家约翰 佩劳(John Perrault)在1967 年的一篇文章中,比较精确地概括了极少主义艺术:“极少(minimal)一词好象暗示极少主义中缺少艺术,其实不然。……与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相比,极少主义艺术中最少或似乎最少的是手段,而不是作品中的艺术。” [4] [4]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抽象雕塑在西方艺术中是艺术家们对雕塑的形式语言进行深入探索的逻辑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探索精神的画家们对现代雕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探索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揭示了回归语言的创作能走多远。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我之所以说国内雕塑家对抽象雕塑缺少理解,是因为很多人在创作时将抽象雕塑视为一种简便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大量在形式语言上未经推敲的作品完全可以视同对公共环境的污染。最后,本文要指出的是,抽象雕塑不过是现代艺术诸多探索中的一种,并非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像亨利·摩尔、贾赫梅蒂和曼祖(Giacomo Manzu)这样的雕塑家,他们的创作从未离开形象,却同样丰富着人类的视觉感受。采用何种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对这种语言理解的程度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
7
^1
^2
^3
^4多姿多彩的现代雕塑
课题 多姿多彩的现代雕塑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教案序号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雕塑的相关知识(即材质、表现手法的创新),提高对现代雕塑的欣赏能力。 对本地区现代雕塑进行调查,能用相应的知识进行简单评价。 感受多元的现代雕塑表现的多样性和材料上的多样性。体验雕塑与环境、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 能利用相关知识,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现代雕塑的感受。
难点 理解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雕塑。
教学程序 集 体 备 课 内 容 个 案 补 充
雕塑发展到近现代,与古代雕塑相比较,在内容、观念、风格、形式以及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新型材料的诞生,没有新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意识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这样名目繁多的各类雕塑艺术。 1.现代雕塑流派。 20世纪,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雕塑外,又相继产生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同时还出现了抽象派雕塑、装配雕塑。 另外,活动雕塑、软雕塑以及植物雕塑等等也随之产生。因此,用“缤纷缭乱”来形容现代雕塑艺术流派是再恰当不过了。
教学程序 集 体 备 课 部 分 个 案 补 充
2.作品欣赏。(投影) 中外现代雕塑的图片若干。 3.谈谈自已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哪些作品看懂了或没有看懂,欣赏或不欣赏哪些作品,为什么 4.对家乡、学校的雕塑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 5.用纸或黏土仿制或创作一件现代雕塑,来美化家乡、社区或者学校。 6.作业评价。
小结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