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38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单选题
1.(2021·北京)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古象牙,通过将象牙中残存的DNA与现有象群DNA进行比较,可以推测两者的亲缘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
B.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C.古象牙中残存的DNA携带了遗传信息
D.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2.(2020·北京)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由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3.(2018·北京)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17·海淀)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 B.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
C.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5.(2021·延庆模拟)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与该趋势相适应的是( )
A.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B.无卵壳→有卵壳
C.鳃呼吸→肺呼吸 D.单细胞→多细胞
6.(2021·通州模拟)研究者调查发现,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某鸟类种群,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7.(2020·北京模拟)调查显示,受到持续偷猎的影响,成年非洲象象牙的平均长度明显减小,并有一些个体及它们的后代不再长出象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躲避捕杀,非洲象产生了变异
B.不长象牙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短象牙或没有象牙的非洲象为适者生存
D.对于非洲象来说象牙没有使用价值所以退化
8.(2020·门头沟模拟)下面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之一是由低等到高等
C.达尔文认为,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生活资源进行生存斗争
D.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9.(2020·顺义模拟)如图表示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雀为了取食较硬的种子产生了喙长的变异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缘长会迅速变短
10.(2020·北京模拟)蜂鸟下图约90%的食物来自花蜜,其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蜂鸟还有一套特殊的飞行结构,可在觅食时悬停于花前;另外,蜂鸟有特殊的分叉长舌可伸入花中,然后利用毛细作用将花蜜沿舌头吸出来,蜂鸟的这种适应现象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与遗传和变异无关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过度繁殖的结果
11.(2020·北京模拟)由直接证据得出的进化观点是( )
A.化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陆生
B.比较鱼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C.人与黑猩猩的DNA的相似程度高达98.4%,说明亲缘关系很近
D.鲸鱼骨盆中仍保留有退化的后肢,推测它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
12.(2020·通州模拟)三叶草主要用于多年生的放牧草地和绿化,三叶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13.(2020·大兴模拟)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生物所属类群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地钱 B.海带 C.铁线蕨 D.侧柏
14.(2020·北京模拟)《马铃薯传奇》中写到: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C.由文章推测,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D.现代马铃薯是野生马铃薯为了人类食用而产生的有利变异
15.(2020·房山模拟)表为某科学家研究某地区污染前后桦尺蛾体色与环境关系的实验结果。桦尺蛾体色数量的变化是( )
观察时间 项目 浅色桦尺蛾数 深色桦尺蛾数
环境污染前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126 28
环境污染后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32 112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环境污染把桦尺蛾熏黑了 D.为适应环境产生了定向变异
16.(2019九下·海淀模拟)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2018·海淀模拟)分布在芬兰地区的灰林鸮有灰色和棕色两种体色,灰色占多数。近30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灰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生殖发育的结果 B.主动适应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18.(2018·北京模拟)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如图),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 B.长期自然选择
C.定向变异 D.食物获得有多有少
19.(2018·北京模拟)参加自然博物馆后,同学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地球上原核生物的出现早于真核生物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D.在进化过程中既有物种产生也有物种灭绝
20.(2018·北京模拟)“超级细菌”是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合理利用抗生素的关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通细菌都能变异成超级细菌
B.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C.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可以遗传
D.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医嘱使用
21.(2018·门头沟模拟)右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丁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C.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D.戊的结构比甲的复杂
二、实验探究题
22.(2021·海淀模拟)纹翅蝇因翅上有条纹而得名,它的主要天敌是跳蛛。跳蛛足上也有相似的条纹,而且跳蛛可以挥舞带条纹的足驱赶入侵自己领域的同种跳蛛。奇特的是,当纹翅蝇高频振动带条纹的翅时,也能吓退跳蛛。
(1)为研究纹翅蝇吓退跳蛛与翅的高频振动及翅上条纹是否有关,研究者选择纹翅蝇、家蝇及跳蛛进行实验。家蝇的翅既无条纹又不能高频振动,且大小、形态与纹翅蝇相似。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
①实验前对跳蛛进行 处理,以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
②B组与 组比较发现,将纹翅蝇原来的翅切下再重接(自翅重接)以后,仍具有吓退跳蛛的能力,这可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
③B组与C组比较,可说明翅 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
④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 。
⑤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2)研究者认为,纹翅蝇吓退跳蛛的过程是一种拟态。在跳蛛多的环境中,纹翅蝇具有上述特征的变异类型属于 (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这种类型的纹翅蝇在生存斗争中,更容易吓退跳蛛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子代。经过许多代以后,纹翅蝇多具有上述特征。可见,纹翅蝇的拟态是 的结果。
23.(2018·大兴模拟)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 两组实验:水温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放置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定向/不定向)。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定向/不定向)。
(3)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 ℃。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三、综合题
24.(2017·海淀)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ERRORIMAGE:http://tikupic.21cnjy.com/40/2e/402e3d4ae21bf024ca137a0ea95e0c7d.png]
(注: [ERRORIMAGE:http://tikupic.21cnjy.com/0f/d9/0fd9b010386c49c3cc9f723bb68b0b8c.png] 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 [ERRORIMAGE:http://tikupic.21cnjy.com/a0/c3/a0c3c0d122168308eb29c1716cceac22.png]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A.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25.(2020·西城模拟)蛇类所捕食的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分布广泛。红纹滞卵蛇是我国湿地环境中常见的蛇类,野生环境中体表具有“纵纹”和“斑块”两种花纹。“纵纹”类似于荷叶叶柄的 纹路,而“斑块”则容易藏在芦苇、香蒲等植物叶丛的投影中。
(1)蛇是爬行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蛇类唾液中缺乏人唾液中含有的 酶,却含有蛋白酶。有人在试管中加入 2mL 蛇的唾 液和 5mL 淀粉溶液,一定温度下处理 10 分钟,加入碘液后试管中溶液 (变/不变)
蓝色,蛇的消化酶种类适应于它们肉食性取食类型。蛇的消化系统组成与人类似,食物也主要在 中被消化吸收。
(3)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的湿地环境中,分布的红纹滞卵蛇可能以 花纹类型为主, 因为另一花纹类型的幼蛇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被捕食而遭到淘汰。这说明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起了选择作用,决定进化的方向。
26.(2020·海淀模拟)阅读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一种叫做银木果灯草的植物,它结出的种子很有特色﹣﹣一个黑不溜秋的圆球,还散发出一种辛臭刺鼻的气味。这样奇怪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呢?
银木果灯草属于帚灯草科,该科大部分植物通过蚂蚁传播种子。这些植物种子往往小而光滑,表面附有油质体,能吸引蚂蚁取食,狭长的外形有利于蚂蚁钳运。然而银木果灯草的种子太大,也不含油质体,显然不适合蚂蚁传播。
为了寻找答案,研究人员在地上留下多颗种子,发现很多小型啮齿类动物如纹鼠来骚扰这些种子,但是并没有把它们吃掉。纹鼠会是种子的传播者吗?研究人员在观测点同时放置当地一种木百合种子(胚乳含蛋白质45%)和银木果灯草种子(胚乳更重,含蛋白质58%),却发现纹鼠只取食木百合的种子,而对银木果灯草种子完全无视。第二次实验,研究人员放了5个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和5个去掉种皮的银木果灯草种子,结果纹鼠把5个去皮种子全部吃掉了,5个完整的种子则没有被吃。看来,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而且,这些纹鼠没有分散储藏种子的习惯,一般都是当场吃完,恐怕也不适合成为种子传播者。
研究人员发现蜣螂(俗称屎壳郎)会滚种子,在66颗被滚走的种子中,有53个被掩埋。这些种子外皮没有破损,也未被产上卵,说明蜣螂在准备用餐或产卵前已发现这是个骗局。为什么蜣螂会被骗?研究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散发出的气味和当地一种羚羊的粪便气味很像,且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和羚羊粪便相似。
银木果灯草把种子伪装成便便让蜣螂滚走,还有一个巨大获益:在它生长的灌丛区经常会发生火灾,被蜣螂细心埋藏起来的种子能有效抵御火灾,并在灾后萌发新苗。
(1)银木果灯草种子中的 ,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蜣螂帮助银木果灯草传播种子,扩大了其分布范围。银木果灯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研究者搜集证据,寻找银木果灯草种子的传播者。
①发现蚂蚁不适合传播银木果灯草种子。
②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的 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排除纹鼠是传播者的可能性。
③找到了银木果灯草种子能吸引蜣螂传播的适应性特征是 。
(3)银木果灯草种子独特的传播方式,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①当地的纹鼠具有 的特点,因此即使存在能被纹鼠取食的种子,也不利于种子传播,最终会被淘汰。
②蜣螂传播的银木果灯草种子被埋藏到土壤中,从土壤中获得水分、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并能躲过 对种子的影响,因而得以更好地生存下来。
27.(2020·房山模拟)滇池是云南省滇中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滇池中有藻类、水草、浮游动物、螺蛳、鱼、红嘴鸥等生物,图 为滇池中食物网简图,表 为滇池受到某种重金属物质污染后,重金属物质在部分生物体内的分布数值。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重金属物质的含量(单位m g /g)
藻类、水草 0.04
浮游动物、螺蛳 1.24
食肉的鱼类 3.42
红嘴鸥 75.5
(1)螺蛳体外有坚固的螺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 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在上述食物网中请写出一条含有螺蛳的食物链 ,其中螺蛳和浮游动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3)从表 1 的数据分析可知,重金属物质在各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呈现 特点。
(4)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 20~25℃左右,水温达 15℃以下和 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说明螺蛳的摄食与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同时也是螺蛳对水温变化的一种 。从进化而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8.(2019·朝阳模拟)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点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地雀数量(只) 地雀种类 1977年 1980年
大地雀 300 225
中地雀 雄 600 150
雌 600 30
小地雀 12 1
(1)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现象。
(2)比较1977年-1980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发现三种地雀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 (“增大”或“减少”)。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是 。
(3)1985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鸟喙的平均值逐渐 。
(4)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中地雀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 有关。若要揭示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需要从遗传物质的研究着手进行。
29.(2018·门头沟模拟)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有 130 科,1100 种,如金莲花、胭脂花、有斑百合、丁香、芍药等。动物种类有 47 科 169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褐马鸡、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斑羚、勺鸡。
(1)在百花山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阳光
(2)树林里生长着蘑菇。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看,蘑菇属于 。一些大树的基部长着绿色绒毯状的东西,最有可能是 植物。
根据双名法判断,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山丹(Lilium pumilum
DC)、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 L)三种植物中与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r. pulchellum)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3)金钱豹身上有许多环状斑纹,很像古钱币,利于其隐藏。它的体色和形态是经过长期的 形成的。
(4)你认为建立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
A.促进生态旅游 B.把濒危动植物迁到保护区
C.加强依法管理 D.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30.(2018·顺义模拟)杜鹃(俗称布谷鸟)这类鸟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而是依赖其他鸟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务。杜鹃会抓住机会叼走苇莺、画眉、伯劳等其他鸟巢中的蛋,并在巢内产下一枚自己的蛋,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化。孵出之后,不知情的亲鸟妈妈出于育雏的本能,还会不辞辛劳地给杜鹃雏鸟喂食,直到雏鸟长得比自己身体还大。那 么,杜鹃为什么要把蛋下到别的鸟的巢里呢?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抚育,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至于巢寄生是怎么进化来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杜鹃显然从巢寄生中获得了不少好处。首先自己不用筑巢、孵化和育雏,节省了很多能量,可以有能力产更多的蛋。
有研究显示,杜鹃雌鸟每年 3 月至 7 月要在不同的鸟巢中陆续寄生 10 多枚蛋。其次,寄生在其他鸟巢中的蛋繁殖成功率更高。杜鹃一般在一个鸟巢中只寄生一枚自己的蛋,由于杜鹃的蛋孵化期很短,往往最先孵出。出于本能,杜鹃雏鸟会将同巢的亲鸟生下的鸟卵和幼雏推出巢外,留下亲鸟独自抚养自己,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食 物,有更高的成活率。另一方面,在多个巢中寄生,也避免了常言所说的“将所有的蛋
5 月份的田野,回荡着进入繁殖季节的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布谷、布谷,种豆播谷.”这句古老的农谚将杜鹃鸟跟豆、谷联系到了一起。下面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完成下列各题。
(1)杜鹃鸟的繁殖与豆、谷的播种在同一时节进行,这不是偶然事件,影响这两者共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2)杜鹃鸟这种巢寄生的繁殖行为是经过长期 不断进化形成的适应性行为。豆、谷种子中的胚由 发育而来,这说明杜鹃鸟与豆、谷的生殖方式都是 生殖。
(3)在豆子、谷子田中,杜鹃鸟以蝗虫等昆虫为食,是害虫的天敌,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杜鹃鸟春季在北京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北京地区。这种行为属于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B不符合题意。
C.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C不符合题意。
D.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B正确。
C.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C正确。
D.环境既会对生物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环境通过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基因进行选择,影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造成损伤诱发基因突变等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生物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3.【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据图可见: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可见:鳃的进化有利于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鳃进化,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没有高等的.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故选:D.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内受精使生物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A不符合题意。
B.无卵壳→有卵壳,卵壳的出现,可以避免生物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更适应陆地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鳃呼吸→肺呼吸 ,用肺呼吸,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使生物适应陆地生活,C不符合题意。
D.单细胞→多细胞,不能体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如:多细胞生物鱼类,仍然在水中生活,单细胞生物细菌也可以在陆地生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6.【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而鸟类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导致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能遗传的。已知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则嘴型细长鸟类由于能更好的摄取昆虫,从而能获取到足够的食物,所以容易存活并能大量繁殖后代,而嘴型厚短的鸟类由于不能获取到足够的食物,则更容易死亡,经过一段时间后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由此说明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偷猎者为了获取象牙,大量捕杀非洲象。象牙长的非洲象被杀死,象牙短的非洲象存活下来。非洲象在持续偷猎之前就产生了短象牙和无象牙的变异,人的偷猎行为对其进行了选择,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象牙的平均长度明显减小,并有一些个体及它们的后代不再长出象牙,因此短象牙或没有象牙的非洲象为适者生存。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符合题意。
B.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思考解答。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由题干信息可知,地雀既有喙长的也有喙短的,故“地雀为了取食较硬的种子产生了喙长的变异”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在此期间,由于种子的平均硬度增加,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而食物短雀遭到淘汰,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而得以生存并繁殖更多的后代,B不符合题意。
C.由上述分析可知,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在1978年时种子虽然硬度很低,但因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此时低硬度的种子对喙长的地雀无选择淘汰作用,喙长的地雀与喙短的地雀生存机会均等,因此地雀的平均缘长不会迅速变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蜂鸟其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蜂鸟还有一套特殊的飞行结构,可在觅食时悬停于花前;另外,蜂鸟有特殊的分叉长舌可伸入花中,然后利用毛细作用将花蜜沿舌头吸出来,蜂鸟的这种适应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个体的生存。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故A符合题意。
B.比较鱼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属于胚胎学证据,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与黑猩猩的DNA的相似程度高达98.4%,说明亲缘关系很近,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故C不符合题意。
D.鲸鱼骨盆中仍保留有退化的后肢,推测它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属于解剖学证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12.【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并能繁殖后代。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遗传特性逐代积累。因此,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地钱属于苔藓植物,只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A错误。
B.海带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植物,是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植物,B正确。
C.铁线蕨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属于蕨类植物,不属于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植物,C错误。
D.侧柏的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因此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之一,D错误。
故答案为:B 。
【分析】(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1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生物进化的学说;人工选择
【解析】【解答】A.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A正确。
B.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B正确。
C.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因此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C正确。
D.马铃薯个体中具有变异现象,有体积小的和体积大的个体,人类定向选择了体积大的个体生活下来,并且通过遗传把有利变异传给后代,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体积大的有利变异,D错误。
【分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6.【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A、根据图中的进化过程可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选择,相互进化,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甲虫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会因为马铃薯而产生相应的变异,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根据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无毒素马铃薯会被吃光、不耐受毒素的甲虫会因为没有实物而死去,都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可以减少甲虫对自己的伤害,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的原因,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含义,明确: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灰林鸮个体之间存在灰色和棕色的变异,灰色占多数。近30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灰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具有棕色变异的个体由于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并能繁殖后代,这样一代代的选择下去,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可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翅膀异常发达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翅膀异常发达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或飞翔能力极强,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9.【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A、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然后是真核生物,B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但不是唯一证据,C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现代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的灭绝;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宜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间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据此答题。
20.【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解:A、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可见并不是普通细菌都能变异成超级细菌,A符合题意;
B、据分析可见: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原有耐药性的细菌得以积累,就出现了耐药性细菌.B不符合题意;
C、超级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须凭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使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据此答题。
21.【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由进化的图可看出,戊是几种植物最高等的,所以生活在陆地上,甲是最低等的,可能是水生的,因为生物进化是由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据此答题。
22.【答案】(1)饥饿;A;无条纹;家蝇重接纹翅蝇翅;纹翅蝇驱赶跳蛛必须依赖翅有条纹和翅振动同时存在
(2)有利;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①为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使实验显现更明显,实验前对跳蛛进行饥饿处理。
②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比较B组与A组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发现,两者的实验结果相同,可以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
③通过“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可知此问的变量为翅有无条纹,B组和C组的变量是翅有(纹翅蝇自翅)无(家蝇翅)条纹,根据结果C组(家蝇翅)的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明显比B组(纹翅蝇自翅)少,可以说明翅无条纹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
④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变量为翅膀是否高频振动,所以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家蝇重接纹翅蝇翅(翅膀不高频振动),与B组形成对照。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D组翅膀不高频振动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少于B组翅膀高频振动的次数,说明高频振动有助于纹翅蝇驱赶跳蛛。
⑤根据③和④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说明:纹翅蝇驱赶跳蛛必须依赖翅有条纹和翅振动同时存在。
(2)纹翅蝇的拟态能吓退跳蛛,对其生存有利,是有利变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3.【答案】(1)差异;不定向
(2)选择;定向
(3)25;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2)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例如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但是温度作为选择者,却是定向的,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能生存,不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被淘汰。(3)从A、B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例如: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
【分析】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4.【答案】(1)B
(2)繁殖;变异;遗传
(3)选择;适应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可见B符合题意.(2)①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②生物的亲代与 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③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些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被保留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最终害虫适应药物环境.
故答案为:(1)B; (2)①繁殖; ②变异; ③遗传;(3)选择; 适应性
【分析】达尔文人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25.【答案】(1)消费者
(2)淀粉;变;小肠
(3)纵纹;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的消化;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蛇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2)有人在试管中加入2mL蛇的唾液和5mL 淀粉溶液,由于蛇类唾液中缺乏人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淀粉不能被分解,所以一定温度下处理 10 分钟,加入碘液后试管中溶液会变蓝。蛇的消化系统组成与人类相似,食物也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着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野生环境中的红纹滞卵蛇体表具有“纵纹”和“斑块”两种花纹。“纵纹”类似于荷叶叶柄的纹路,而“斑块”则容易藏在芦苇、香蒲等植物叶丛的投影中。因此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的湿地环境中,分布的红纹滞卵蛇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以纵纹花纹类型为主。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6.【答案】(1)胚;生产者
(2)种皮;种子的气味、形状、颜色和大小和羚羊粪便很像
(3)当场吃完种子、不分散储藏;火灾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所以银木果灯草种子中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银木果灯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2)②题干中说明,纹鼠吃掉了去掉果皮的种子,不吃没去掉种皮的种子,推断种皮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因此,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的种皮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排除纹鼠是传播者的可能性。
③蜣螂会滚羚羊的粪,而银木果灯草种子的气味和当地一种羚羊的粪便气味很像,且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和羚羊粪便相似,所以找到了银木果灯草种子能吸引蜣螂传播的适应性特征是种子的气味、形状、颜色和大小和羚羊粪便很像。(3)①题干中说明,纹鼠没有分散储藏种子的习惯,一般都是当场吃完,也不适合成为种子传播者。
②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分析材料可知,银木果灯草生长的灌丛区经常会发生火灾,被蜣螂细心埋藏起来的种子能有效抵御火灾,并在灾后萌发新苗。因此,蜣螂传播的银木果灯草种子被埋藏到土壤中,从土壤中获得水分、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并能躲过火灾对种子的影响,因而得以更好地生存下来。
【分析】种子的结构由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组成,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7.【答案】(1)软体;消费者
(2)捕食;藻类→螺蛳→鱼→红嘴鸥
(3)上升趋势
(4)适应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软体动物;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一般生有贝壳。螺蛳体外有坚固的螺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因此螺蛳身体消费者。(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在上述食物网中一条含有螺蛳的食物链是:藻类→螺蛳→鱼→红嘴鸥。螺蛳和浮游动物都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属于竞争关系。(3)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会增加。从表 1 的数据分析可知,重金属物质在各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呈现上升趋势。(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 20~25℃左右,水温达 15℃以下和 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说明螺蛳的摄食与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同时也是螺蛳对水温变化的一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等。
28.【答案】(1)变异
(2)增大;喙长增加许多
(3)减小
(4)环境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2)1977~1980年,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增大,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3)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后,降雨量增大,鸟喙的平均长度变化为负数,即鸟喙的平均值减小。(4)中地雀的喙产生了变异不是为了适应环境,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此题的关键是在于通过图形的信息来解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问题。
29.【答案】(1)B
(2)分解者;苔藓;山丹
(3)自然选择
(4)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在百花山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造成植被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故选B。
(2)蘑菇是真菌靠分解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蘑菇属于分解者;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只起到固着作用,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矮小,苔藓植物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和树干上,常密集的生长着苔藓植物,它们就像毛茸茸的绿毯,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墙藓、葫芦藓等。双名法是指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斑百合和山丹的属名都是Lilium,是同属,因此与斑百合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山丹。
(3)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形成许多环状光斑,很像古钱币。古代金钱豹的体色、形态不同,体色、形态与环境一致的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容易捕获猎物,体色、形态与环境不一致的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不易捕获食物而被淘汰,这样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金钱豹。
(4)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分析】1、在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习题时,首先要了解一些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然后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蘑菇为大型真菌,属于分解者。
3、生物命名——林奈的双名法。
第一个词:首字母大写,表示属类;第二个词:首字母小写,表示种类;第三个词:命名人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如L表示由林奈命名。
4、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适应现象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下: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0.【答案】(1)温度
(2)自然选择;受精卵;有性
(3)谷子→蝗虫→杜鹃鸟
(4)先天性行为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植物的有性生殖;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1)非生物因素中的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布谷鸟的繁殖与豆、谷的播种在同一时节进行,这不是偶然事件,影响这两者共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不同造成的。(2)杜鹃鸟这种巢寄生的繁殖行为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形成的适应性行为。豆、谷种子中的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杜鹃鸟与豆、谷的生殖方式都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根据豆、谷田中,布谷鸟以蝗虫等昆虫为食,是害虫的天敌,写出的食物链为:豆→蝗虫→布谷鸟、谷→蝗虫→布谷鸟。(4)杜鹃鸟春季在北京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北京地区。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分析】1、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先了解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然后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2、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3、从行为的获得过程来分,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又叫做学习行为。
4、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1 / 1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38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单选题
1.(2021·北京)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古象牙,通过将象牙中残存的DNA与现有象群DNA进行比较,可以推测两者的亲缘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
B.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C.古象牙中残存的DNA携带了遗传信息
D.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B不符合题意。
C.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C不符合题意。
D.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2.(2020·北京)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由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B正确。
C.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C正确。
D.环境既会对生物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环境通过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基因进行选择,影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造成损伤诱发基因突变等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生物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3.(2018·北京)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据图可见: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可见:鳃的进化有利于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鳃进化,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4.(2017·海淀)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 B.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
C.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没有高等的.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故选:D.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5.(2021·延庆模拟)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与该趋势相适应的是( )
A.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B.无卵壳→有卵壳
C.鳃呼吸→肺呼吸 D.单细胞→多细胞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内受精使生物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A不符合题意。
B.无卵壳→有卵壳,卵壳的出现,可以避免生物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更适应陆地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鳃呼吸→肺呼吸 ,用肺呼吸,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使生物适应陆地生活,C不符合题意。
D.单细胞→多细胞,不能体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如:多细胞生物鱼类,仍然在水中生活,单细胞生物细菌也可以在陆地生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6.(2021·通州模拟)研究者调查发现,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某鸟类种群,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而鸟类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导致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能遗传的。已知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则嘴型细长鸟类由于能更好的摄取昆虫,从而能获取到足够的食物,所以容易存活并能大量繁殖后代,而嘴型厚短的鸟类由于不能获取到足够的食物,则更容易死亡,经过一段时间后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由此说明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7.(2020·北京模拟)调查显示,受到持续偷猎的影响,成年非洲象象牙的平均长度明显减小,并有一些个体及它们的后代不再长出象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躲避捕杀,非洲象产生了变异
B.不长象牙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短象牙或没有象牙的非洲象为适者生存
D.对于非洲象来说象牙没有使用价值所以退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偷猎者为了获取象牙,大量捕杀非洲象。象牙长的非洲象被杀死,象牙短的非洲象存活下来。非洲象在持续偷猎之前就产生了短象牙和无象牙的变异,人的偷猎行为对其进行了选择,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象牙的平均长度明显减小,并有一些个体及它们的后代不再长出象牙,因此短象牙或没有象牙的非洲象为适者生存。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8.(2020·门头沟模拟)下面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之一是由低等到高等
C.达尔文认为,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生活资源进行生存斗争
D.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符合题意。
B.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思考解答。
9.(2020·顺义模拟)如图表示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雀为了取食较硬的种子产生了喙长的变异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缘长会迅速变短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由题干信息可知,地雀既有喙长的也有喙短的,故“地雀为了取食较硬的种子产生了喙长的变异”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在此期间,由于种子的平均硬度增加,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而食物短雀遭到淘汰,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而得以生存并繁殖更多的后代,B不符合题意。
C.由上述分析可知,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在1978年时种子虽然硬度很低,但因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此时低硬度的种子对喙长的地雀无选择淘汰作用,喙长的地雀与喙短的地雀生存机会均等,因此地雀的平均缘长不会迅速变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0.(2020·北京模拟)蜂鸟下图约90%的食物来自花蜜,其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蜂鸟还有一套特殊的飞行结构,可在觅食时悬停于花前;另外,蜂鸟有特殊的分叉长舌可伸入花中,然后利用毛细作用将花蜜沿舌头吸出来,蜂鸟的这种适应现象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与遗传和变异无关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过度繁殖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蜂鸟其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蜂鸟还有一套特殊的飞行结构,可在觅食时悬停于花前;另外,蜂鸟有特殊的分叉长舌可伸入花中,然后利用毛细作用将花蜜沿舌头吸出来,蜂鸟的这种适应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个体的生存。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1.(2020·北京模拟)由直接证据得出的进化观点是( )
A.化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陆生
B.比较鱼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C.人与黑猩猩的DNA的相似程度高达98.4%,说明亲缘关系很近
D.鲸鱼骨盆中仍保留有退化的后肢,推测它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故A符合题意。
B.比较鱼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属于胚胎学证据,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与黑猩猩的DNA的相似程度高达98.4%,说明亲缘关系很近,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故C不符合题意。
D.鲸鱼骨盆中仍保留有退化的后肢,推测它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属于解剖学证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12.(2020·通州模拟)三叶草主要用于多年生的放牧草地和绿化,三叶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并能繁殖后代。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遗传特性逐代积累。因此,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3.(2020·大兴模拟)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生物所属类群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地钱 B.海带 C.铁线蕨 D.侧柏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地钱属于苔藓植物,只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A错误。
B.海带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植物,是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植物,B正确。
C.铁线蕨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属于蕨类植物,不属于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植物,C错误。
D.侧柏的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因此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之一,D错误。
故答案为:B 。
【分析】(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14.(2020·北京模拟)《马铃薯传奇》中写到: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C.由文章推测,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D.现代马铃薯是野生马铃薯为了人类食用而产生的有利变异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生物进化的学说;人工选择
【解析】【解答】A.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A正确。
B.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B正确。
C.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因此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C正确。
D.马铃薯个体中具有变异现象,有体积小的和体积大的个体,人类定向选择了体积大的个体生活下来,并且通过遗传把有利变异传给后代,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体积大的有利变异,D错误。
【分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15.(2020·房山模拟)表为某科学家研究某地区污染前后桦尺蛾体色与环境关系的实验结果。桦尺蛾体色数量的变化是( )
观察时间 项目 浅色桦尺蛾数 深色桦尺蛾数
环境污染前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126 28
环境污染后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32 112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环境污染把桦尺蛾熏黑了 D.为适应环境产生了定向变异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6.(2019九下·海淀模拟)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A、根据图中的进化过程可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选择,相互进化,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甲虫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会因为马铃薯而产生相应的变异,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根据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无毒素马铃薯会被吃光、不耐受毒素的甲虫会因为没有实物而死去,都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可以减少甲虫对自己的伤害,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的原因,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含义,明确: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
17.(2018·海淀模拟)分布在芬兰地区的灰林鸮有灰色和棕色两种体色,灰色占多数。近30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灰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生殖发育的结果 B.主动适应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灰林鸮个体之间存在灰色和棕色的变异,灰色占多数。近30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灰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具有棕色变异的个体由于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并能繁殖后代,这样一代代的选择下去,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可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8.(2018·北京模拟)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如图),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 B.长期自然选择
C.定向变异 D.食物获得有多有少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翅膀异常发达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翅膀异常发达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或飞翔能力极强,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9.(2018·北京模拟)参加自然博物馆后,同学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地球上原核生物的出现早于真核生物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D.在进化过程中既有物种产生也有物种灭绝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A、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然后是真核生物,B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但不是唯一证据,C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现代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的灭绝;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宜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间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据此答题。
20.(2018·北京模拟)“超级细菌”是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合理利用抗生素的关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通细菌都能变异成超级细菌
B.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C.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可以遗传
D.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医嘱使用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解:A、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可见并不是普通细菌都能变异成超级细菌,A符合题意;
B、据分析可见: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原有耐药性的细菌得以积累,就出现了耐药性细菌.B不符合题意;
C、超级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须凭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使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据此答题。
21.(2018·门头沟模拟)右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丁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C.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D.戊的结构比甲的复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由进化的图可看出,戊是几种植物最高等的,所以生活在陆地上,甲是最低等的,可能是水生的,因为生物进化是由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据此答题。
二、实验探究题
22.(2021·海淀模拟)纹翅蝇因翅上有条纹而得名,它的主要天敌是跳蛛。跳蛛足上也有相似的条纹,而且跳蛛可以挥舞带条纹的足驱赶入侵自己领域的同种跳蛛。奇特的是,当纹翅蝇高频振动带条纹的翅时,也能吓退跳蛛。
(1)为研究纹翅蝇吓退跳蛛与翅的高频振动及翅上条纹是否有关,研究者选择纹翅蝇、家蝇及跳蛛进行实验。家蝇的翅既无条纹又不能高频振动,且大小、形态与纹翅蝇相似。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
①实验前对跳蛛进行 处理,以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
②B组与 组比较发现,将纹翅蝇原来的翅切下再重接(自翅重接)以后,仍具有吓退跳蛛的能力,这可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
③B组与C组比较,可说明翅 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
④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 。
⑤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2)研究者认为,纹翅蝇吓退跳蛛的过程是一种拟态。在跳蛛多的环境中,纹翅蝇具有上述特征的变异类型属于 (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这种类型的纹翅蝇在生存斗争中,更容易吓退跳蛛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子代。经过许多代以后,纹翅蝇多具有上述特征。可见,纹翅蝇的拟态是 的结果。
【答案】(1)饥饿;A;无条纹;家蝇重接纹翅蝇翅;纹翅蝇驱赶跳蛛必须依赖翅有条纹和翅振动同时存在
(2)有利;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①为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使实验显现更明显,实验前对跳蛛进行饥饿处理。
②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比较B组与A组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发现,两者的实验结果相同,可以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
③通过“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可知此问的变量为翅有无条纹,B组和C组的变量是翅有(纹翅蝇自翅)无(家蝇翅)条纹,根据结果C组(家蝇翅)的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明显比B组(纹翅蝇自翅)少,可以说明翅无条纹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
④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变量为翅膀是否高频振动,所以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家蝇重接纹翅蝇翅(翅膀不高频振动),与B组形成对照。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D组翅膀不高频振动5分钟内跳蛛撤退次数少于B组翅膀高频振动的次数,说明高频振动有助于纹翅蝇驱赶跳蛛。
⑤根据③和④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说明:纹翅蝇驱赶跳蛛必须依赖翅有条纹和翅振动同时存在。
(2)纹翅蝇的拟态能吓退跳蛛,对其生存有利,是有利变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3.(2018·大兴模拟)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 两组实验:水温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放置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定向/不定向)。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定向/不定向)。
(3)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 ℃。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答案】(1)差异;不定向
(2)选择;定向
(3)25;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2)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例如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但是温度作为选择者,却是定向的,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能生存,不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被淘汰。(3)从A、B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例如: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
【分析】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综合题
24.(2017·海淀)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ERRORIMAGE:http://tikupic.21cnjy.com/40/2e/402e3d4ae21bf024ca137a0ea95e0c7d.png]
(注: [ERRORIMAGE:http://tikupic.21cnjy.com/0f/d9/0fd9b010386c49c3cc9f723bb68b0b8c.png] 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 [ERRORIMAGE:http://tikupic.21cnjy.com/a0/c3/a0c3c0d122168308eb29c1716cceac22.png]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A.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答案】(1)B
(2)繁殖;变异;遗传
(3)选择;适应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可见B符合题意.(2)①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②生物的亲代与 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③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些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被保留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最终害虫适应药物环境.
故答案为:(1)B; (2)①繁殖; ②变异; ③遗传;(3)选择; 适应性
【分析】达尔文人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25.(2020·西城模拟)蛇类所捕食的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分布广泛。红纹滞卵蛇是我国湿地环境中常见的蛇类,野生环境中体表具有“纵纹”和“斑块”两种花纹。“纵纹”类似于荷叶叶柄的 纹路,而“斑块”则容易藏在芦苇、香蒲等植物叶丛的投影中。
(1)蛇是爬行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蛇类唾液中缺乏人唾液中含有的 酶,却含有蛋白酶。有人在试管中加入 2mL 蛇的唾 液和 5mL 淀粉溶液,一定温度下处理 10 分钟,加入碘液后试管中溶液 (变/不变)
蓝色,蛇的消化酶种类适应于它们肉食性取食类型。蛇的消化系统组成与人类似,食物也主要在 中被消化吸收。
(3)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的湿地环境中,分布的红纹滞卵蛇可能以 花纹类型为主, 因为另一花纹类型的幼蛇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被捕食而遭到淘汰。这说明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起了选择作用,决定进化的方向。
【答案】(1)消费者
(2)淀粉;变;小肠
(3)纵纹;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的消化;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蛇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2)有人在试管中加入2mL蛇的唾液和5mL 淀粉溶液,由于蛇类唾液中缺乏人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淀粉不能被分解,所以一定温度下处理 10 分钟,加入碘液后试管中溶液会变蓝。蛇的消化系统组成与人类相似,食物也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着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野生环境中的红纹滞卵蛇体表具有“纵纹”和“斑块”两种花纹。“纵纹”类似于荷叶叶柄的纹路,而“斑块”则容易藏在芦苇、香蒲等植物叶丛的投影中。因此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的湿地环境中,分布的红纹滞卵蛇为了适应环境可能以纵纹花纹类型为主。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6.(2020·海淀模拟)阅读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一种叫做银木果灯草的植物,它结出的种子很有特色﹣﹣一个黑不溜秋的圆球,还散发出一种辛臭刺鼻的气味。这样奇怪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呢?
银木果灯草属于帚灯草科,该科大部分植物通过蚂蚁传播种子。这些植物种子往往小而光滑,表面附有油质体,能吸引蚂蚁取食,狭长的外形有利于蚂蚁钳运。然而银木果灯草的种子太大,也不含油质体,显然不适合蚂蚁传播。
为了寻找答案,研究人员在地上留下多颗种子,发现很多小型啮齿类动物如纹鼠来骚扰这些种子,但是并没有把它们吃掉。纹鼠会是种子的传播者吗?研究人员在观测点同时放置当地一种木百合种子(胚乳含蛋白质45%)和银木果灯草种子(胚乳更重,含蛋白质58%),却发现纹鼠只取食木百合的种子,而对银木果灯草种子完全无视。第二次实验,研究人员放了5个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和5个去掉种皮的银木果灯草种子,结果纹鼠把5个去皮种子全部吃掉了,5个完整的种子则没有被吃。看来,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而且,这些纹鼠没有分散储藏种子的习惯,一般都是当场吃完,恐怕也不适合成为种子传播者。
研究人员发现蜣螂(俗称屎壳郎)会滚种子,在66颗被滚走的种子中,有53个被掩埋。这些种子外皮没有破损,也未被产上卵,说明蜣螂在准备用餐或产卵前已发现这是个骗局。为什么蜣螂会被骗?研究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散发出的气味和当地一种羚羊的粪便气味很像,且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和羚羊粪便相似。
银木果灯草把种子伪装成便便让蜣螂滚走,还有一个巨大获益:在它生长的灌丛区经常会发生火灾,被蜣螂细心埋藏起来的种子能有效抵御火灾,并在灾后萌发新苗。
(1)银木果灯草种子中的 ,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蜣螂帮助银木果灯草传播种子,扩大了其分布范围。银木果灯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研究者搜集证据,寻找银木果灯草种子的传播者。
①发现蚂蚁不适合传播银木果灯草种子。
②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的 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排除纹鼠是传播者的可能性。
③找到了银木果灯草种子能吸引蜣螂传播的适应性特征是 。
(3)银木果灯草种子独特的传播方式,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①当地的纹鼠具有 的特点,因此即使存在能被纹鼠取食的种子,也不利于种子传播,最终会被淘汰。
②蜣螂传播的银木果灯草种子被埋藏到土壤中,从土壤中获得水分、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并能躲过 对种子的影响,因而得以更好地生存下来。
【答案】(1)胚;生产者
(2)种皮;种子的气味、形状、颜色和大小和羚羊粪便很像
(3)当场吃完种子、不分散储藏;火灾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所以银木果灯草种子中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银木果灯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2)②题干中说明,纹鼠吃掉了去掉果皮的种子,不吃没去掉种皮的种子,推断种皮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因此,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的种皮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排除纹鼠是传播者的可能性。
③蜣螂会滚羚羊的粪,而银木果灯草种子的气味和当地一种羚羊的粪便气味很像,且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和羚羊粪便相似,所以找到了银木果灯草种子能吸引蜣螂传播的适应性特征是种子的气味、形状、颜色和大小和羚羊粪便很像。(3)①题干中说明,纹鼠没有分散储藏种子的习惯,一般都是当场吃完,也不适合成为种子传播者。
②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分析材料可知,银木果灯草生长的灌丛区经常会发生火灾,被蜣螂细心埋藏起来的种子能有效抵御火灾,并在灾后萌发新苗。因此,蜣螂传播的银木果灯草种子被埋藏到土壤中,从土壤中获得水分、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并能躲过火灾对种子的影响,因而得以更好地生存下来。
【分析】种子的结构由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组成,胚是新生植物的幼体。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7.(2020·房山模拟)滇池是云南省滇中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滇池中有藻类、水草、浮游动物、螺蛳、鱼、红嘴鸥等生物,图 为滇池中食物网简图,表 为滇池受到某种重金属物质污染后,重金属物质在部分生物体内的分布数值。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重金属物质的含量(单位m g /g)
藻类、水草 0.04
浮游动物、螺蛳 1.24
食肉的鱼类 3.42
红嘴鸥 75.5
(1)螺蛳体外有坚固的螺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 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在上述食物网中请写出一条含有螺蛳的食物链 ,其中螺蛳和浮游动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3)从表 1 的数据分析可知,重金属物质在各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呈现 特点。
(4)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 20~25℃左右,水温达 15℃以下和 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说明螺蛳的摄食与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同时也是螺蛳对水温变化的一种 。从进化而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软体;消费者
(2)捕食;藻类→螺蛳→鱼→红嘴鸥
(3)上升趋势
(4)适应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软体动物;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一般生有贝壳。螺蛳体外有坚固的螺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因此螺蛳身体消费者。(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在上述食物网中一条含有螺蛳的食物链是:藻类→螺蛳→鱼→红嘴鸥。螺蛳和浮游动物都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属于竞争关系。(3)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会增加。从表 1 的数据分析可知,重金属物质在各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呈现上升趋势。(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 20~25℃左右,水温达 15℃以下和 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说明螺蛳的摄食与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同时也是螺蛳对水温变化的一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等。
28.(2019·朝阳模拟)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点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地雀数量(只) 地雀种类 1977年 1980年
大地雀 300 225
中地雀 雄 600 150
雌 600 30
小地雀 12 1
(1)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现象。
(2)比较1977年-1980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发现三种地雀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 (“增大”或“减少”)。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是 。
(3)1985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鸟喙的平均值逐渐 。
(4)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中地雀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 有关。若要揭示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需要从遗传物质的研究着手进行。
【答案】(1)变异
(2)增大;喙长增加许多
(3)减小
(4)环境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2)1977~1980年,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增大,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3)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后,降雨量增大,鸟喙的平均长度变化为负数,即鸟喙的平均值减小。(4)中地雀的喙产生了变异不是为了适应环境,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此题的关键是在于通过图形的信息来解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问题。
29.(2018·门头沟模拟)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有 130 科,1100 种,如金莲花、胭脂花、有斑百合、丁香、芍药等。动物种类有 47 科 169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褐马鸡、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斑羚、勺鸡。
(1)在百花山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阳光
(2)树林里生长着蘑菇。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看,蘑菇属于 。一些大树的基部长着绿色绒毯状的东西,最有可能是 植物。
根据双名法判断,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山丹(Lilium pumilum
DC)、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 L)三种植物中与有斑百合(Lilium concolor var. pulchellum)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3)金钱豹身上有许多环状斑纹,很像古钱币,利于其隐藏。它的体色和形态是经过长期的 形成的。
(4)你认为建立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
A.促进生态旅游 B.把濒危动植物迁到保护区
C.加强依法管理 D.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1)B
(2)分解者;苔藓;山丹
(3)自然选择
(4)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在百花山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造成植被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故选B。
(2)蘑菇是真菌靠分解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蘑菇属于分解者;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只起到固着作用,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矮小,苔藓植物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和树干上,常密集的生长着苔藓植物,它们就像毛茸茸的绿毯,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墙藓、葫芦藓等。双名法是指物种的正式名称必须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斑百合和山丹的属名都是Lilium,是同属,因此与斑百合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山丹。
(3)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形成许多环状光斑,很像古钱币。古代金钱豹的体色、形态不同,体色、形态与环境一致的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容易捕获猎物,体色、形态与环境不一致的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不易捕获食物而被淘汰,这样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金钱豹。
(4)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分析】1、在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习题时,首先要了解一些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然后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蘑菇为大型真菌,属于分解者。
3、生物命名——林奈的双名法。
第一个词:首字母大写,表示属类;第二个词:首字母小写,表示种类;第三个词:命名人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如L表示由林奈命名。
4、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适应现象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下: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0.(2018·顺义模拟)杜鹃(俗称布谷鸟)这类鸟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而是依赖其他鸟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务。杜鹃会抓住机会叼走苇莺、画眉、伯劳等其他鸟巢中的蛋,并在巢内产下一枚自己的蛋,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化。孵出之后,不知情的亲鸟妈妈出于育雏的本能,还会不辞辛劳地给杜鹃雏鸟喂食,直到雏鸟长得比自己身体还大。那 么,杜鹃为什么要把蛋下到别的鸟的巢里呢?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抚育,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至于巢寄生是怎么进化来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杜鹃显然从巢寄生中获得了不少好处。首先自己不用筑巢、孵化和育雏,节省了很多能量,可以有能力产更多的蛋。
有研究显示,杜鹃雌鸟每年 3 月至 7 月要在不同的鸟巢中陆续寄生 10 多枚蛋。其次,寄生在其他鸟巢中的蛋繁殖成功率更高。杜鹃一般在一个鸟巢中只寄生一枚自己的蛋,由于杜鹃的蛋孵化期很短,往往最先孵出。出于本能,杜鹃雏鸟会将同巢的亲鸟生下的鸟卵和幼雏推出巢外,留下亲鸟独自抚养自己,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食 物,有更高的成活率。另一方面,在多个巢中寄生,也避免了常言所说的“将所有的蛋
5 月份的田野,回荡着进入繁殖季节的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布谷、布谷,种豆播谷.”这句古老的农谚将杜鹃鸟跟豆、谷联系到了一起。下面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完成下列各题。
(1)杜鹃鸟的繁殖与豆、谷的播种在同一时节进行,这不是偶然事件,影响这两者共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2)杜鹃鸟这种巢寄生的繁殖行为是经过长期 不断进化形成的适应性行为。豆、谷种子中的胚由 发育而来,这说明杜鹃鸟与豆、谷的生殖方式都是 生殖。
(3)在豆子、谷子田中,杜鹃鸟以蝗虫等昆虫为食,是害虫的天敌,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杜鹃鸟春季在北京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北京地区。这种行为属于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答案】(1)温度
(2)自然选择;受精卵;有性
(3)谷子→蝗虫→杜鹃鸟
(4)先天性行为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植物的有性生殖;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1)非生物因素中的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布谷鸟的繁殖与豆、谷的播种在同一时节进行,这不是偶然事件,影响这两者共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不同造成的。(2)杜鹃鸟这种巢寄生的繁殖行为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形成的适应性行为。豆、谷种子中的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杜鹃鸟与豆、谷的生殖方式都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根据豆、谷田中,布谷鸟以蝗虫等昆虫为食,是害虫的天敌,写出的食物链为:豆→蝗虫→布谷鸟、谷→蝗虫→布谷鸟。(4)杜鹃鸟春季在北京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北京地区。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分析】1、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先了解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然后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2、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3、从行为的获得过程来分,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又叫做学习行为。
4、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