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年级地理(商务星球版)上册 第一章 地球
地球的自转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延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同时,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需要老师的多方面引导以及演示。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也是很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区域认识:在活动中渗透北京、伦敦等城市的区位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综合思维:静态与动态地球的对比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不迷信,不盲目,能更好的认识地球,热爱家园。
【重难点】
重点: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获得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以及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认识。
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不同视角的转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认知困扰。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畅言教学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给出“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的情景,通过宇航员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 开动脑筋,回顾前面所学,回答问题。 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回顾旧知识,并导入新课。
传授 由太阳东升西落,推到出地球的自转。由旋转木马的转动推到相对运动的概念。 学习相对运动原理,并推断地球的运动方向。 地球运动方向的推断。
活动一看一看演示、观察、体验与记录 1、指导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提醒步骤:第一,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第三,从不同角度(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演示,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从侧面及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时,方向有何不同。(强调两极上空的视角观察和家里钟表表盘的时针运动轨迹做对比,分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教师与学生一同使用地球仪演示从侧面及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异,并引导学生验证自己观察记录情况。4、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使用畅言教学机将部分学生作业投影至大屏幕,评判并讲解。 根据要求,分小组演示地球的自转。(2-3人为一组,用一个小地球仪)在演示的同时做好记录。根据演示和观察,共同完成P12“活动”—观察地球自转方向(1)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在甲图上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2)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方向。在乙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3)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方向。在丙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请两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从不同角度观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明确自转方向。 通过正确摆放地球仪和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体会并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疑问的思维方式体现智慧课堂的以生为本和交互性
过渡 请学生观察旋转木马的旋转周期 类比旋转木马思考地球自转的周期 类比启发
讲授 地球自转的周期 学习并记忆 基础知识的传授
过渡 问学生在一天内都做些什么,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引发学生对昼夜现象的思考 回答问题,并思考昼夜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过渡,引发学生对昼夜现象的思考。
活动二-1照一照 带领学生模拟地球上的昼夜现象。 如课本图1-3-4所示,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观察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步骤一:以手电筒照亮透明的水杯,学生观察水杯的明暗;步骤二:假设地球自身是发光体,如手机屏幕,则没有被照亮的一侧也为明亮。步骤三: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步骤四: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
活动二-2转一转 带领学生模拟地球上的昼夜更替。教师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后,深入各小组之间巡视指导。在学生观察发现后,教师选部分小组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在学生展示后,结合课件,进行释疑解惑。 步骤一:根据老师的要求,2个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伦敦朝向手电筒的,看看此事北京是白天还是黑夜。步骤二: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伦敦两地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步骤三:师生共同总结,地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昼夜现象+地球自转 共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总结 教会学生区分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地球不停地自转,不断地改变着被照亮的部分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 。再分别解释晨昏线和昼夜半球的概念。 注意听讲,做好笔记。 在演示实验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阶段总结及作业安排 作业:学习了以上知识,你还可以告诉宇航员叔叔哪些有关地球的小知识呢? 学生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回家做作业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景展示 展示11月18日“神州十一号”安全着陆当天,老师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聊天,发现处在不同的地区存在时间差异的情景,引发学生对时差问起的思考。 由情景感悟地球自转带来的时间差异。 线索贯穿始终,使得课堂更具有整体性;同时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地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总结升华 朗诵一首地理小诗结束全课 听老师深情朗读诗歌,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 通过朗诵,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温故知新 布置课后任务 复习并完成学案 巩固练习
【作业安排】
作业: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出还可以告诉宇航员叔叔哪些有关地球的小知识,写下来。
复习并完成学案。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节微课,巩固学习。
【板书设计】
1.3地球的自转
方向与周期
1.概念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二.昼夜更替
时差
【教学反思】
1、此节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活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易分散,需要老师积极引导;
3、由于手电筒光线不是平行光,所以对昼夜半球的分布范围有一定误差,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这次授课,使我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将会采取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并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北N——逆n
地球自转日夜忙,
北逆南顺是方向。
南S——顺s
——
地球自转
昼夜现象: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扫一扫 观看Google Earth地球昼夜更替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