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件(共3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件(共3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5 10:24:23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
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
第二课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把握中心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论点是由开头举的“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比喻论证
舍 取
舍 取
舍生取义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请根据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举例论证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
勿失其本心
梳理论证思路
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本心”就是羞恶之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资料链接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5.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在结构上,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照应,收束有力;在内容上,强调“不辩礼义”就失去了“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
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
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考点
补写事实论据
[答题思路]①所选论据一定要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分论点);②注意补充的事实论据叙述要简洁、完整。
链接中考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考点
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例如:《鱼我所欲也》中就是通过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的。
答题技法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运用了道理论证。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作用就是突出和强调。如《鱼我所欲也》中“乡”和“今”的对比,就是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义”比“生”更珍贵。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用鱼与熊掌分别比喻生与义,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突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列举事例
运用排比
运用对比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守城方得“地利”却“__________”的事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把“______________”与“______”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委而去之
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
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串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写作借鉴
2.比喻对比,深入浅出。
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生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反面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举例论证
正面:嗟来之食
反面:万钟之禄
勿失本心
舍生取义
保持本心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行道之人
乞人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结构梳理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归纳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拓展延伸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鉴赏方法,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测作者的用意。在解读、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拓展延伸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读者的切身体会

接纳、揣测
考证、探究
追溯、反求

作者与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①思张俭②,忍死须臾③待杜根④。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注释】①望门投止:见有人家即去投宿。极言处境的窘迫。②张俭:东汉末人。曾因弹劾残害百姓的宦官而被迫逃亡。③须臾:片刻。④杜根:东汉人。曾因外戚专权,上书要求归政于皇帝,结果触怒太后。太后命人处死杜根,他装死三天得以活命。
【赏析】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出走避难,愿作为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从容就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遒劲。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
舍生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参考答案:
1.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2.做 为了 3.给予 同“欤”,语气词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参考答案:
【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
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参考答案:
【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如果他们将自己的书交换阅读,那么,书虽然没有增加,但两个人却各自看了两本书。这说明了分享的好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
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1.把握中心论点。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2.梳理论证思路。
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课后习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预设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师补充: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5.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在结构上,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照应,收束有力;在内容上,强调“不辩礼义”就失去了“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
四、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五、链接中考
1.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答题思路]①所选论据一定要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分论点);②注意补充的事实论据叙述要简洁、完整。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
【答题技巧】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例如:《鱼我所欲也》中就是通过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的。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运用了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作用就是突出和强调。如《鱼我所欲也》中“乡”和“今”的对比,就是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义”比“生”更珍贵。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用鱼与熊掌分别比喻生与义,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突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六、课堂总结
(一)写作借鉴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串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2.比喻对比,深入浅出。
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结构梳理
(三)主题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七、拓展延伸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2.“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鉴赏方法,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测作者的用意。在解读、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①思张俭②,忍死须臾③待杜根④。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望门投止:见有人家即去投宿。极言处境的窘迫。②张俭:东汉末人。曾因弹劾残害百姓的宦官而被迫逃亡。③须臾:片刻。④杜根:东汉人。曾因外戚专权,上书要求归政于皇帝,结果触怒太后。太后命人处死杜根,他装死三天得以活命。
【赏析】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出走避难,愿作为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从容就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遒劲。
八、布置作业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