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
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课时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品简介
出处
背景
意图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背景链接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三个阶段的发展。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思想观点,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文体知识
不为( )苟得也 为( )宫室之美为( )之
苟得( ) 一箪食( )
所恶( ) 一豆羹( )
蹴( ) 不屑( )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ɡǒu
wù
ɡēnɡ
dān
cù
xiè
wèi
wéi
wéi
(1)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2)听范读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整体感知
诵读技巧:读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4)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即“兼得”,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舍弃,放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凡是。
可以用来。可,可以、能。以,用来。
什么(手段)不用呢?
按照这种方法。由,表示凭借。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因此,所以。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丧失。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叫作。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读“yú”。
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类作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
3.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醉翁亭记》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动词,领会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介词,为了
动词,做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同“举”,推举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至于负者歌于途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醉翁亭记》
介词,比
介词,对、对于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如果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
5.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背诵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
舍生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参考答案:
1.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2.做 为了 3.给予 同“欤”,语气词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参考答案:
【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
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参考答案:
【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如果他们将自己的书交换阅读,那么,书虽然没有增加,但两个人却各自看了两本书。这说明了分享的好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
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2.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4.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三个阶段的发展。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思想观点,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 死亦我所恶(wù) 一箪食(dān)
一豆羹(ɡēnɡ) 蹴尔(cù) 不屑(xiè)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范读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诵读技巧:读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例句:一豆羹
今义:豆科植物
古义:代词,这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3)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得之则生(连词,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豆
是
加
可以
为
得
与
则
之
而
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