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课件(两课时 共1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习作: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课件(两课时 共1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20:02:31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2022年春统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1课时
同学们,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使用着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我们中华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汉字。汉字的形体已经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演变过程,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你一定想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汉字世界,遨游汉字王国,了解汉字文化,并学会选择一个话题,来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1
文题点睛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下面的内容中选择一项开展活动,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阅读材料”供参考。
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
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
习作要素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习作内容
1.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展开调查研究。
2.能按“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这四个部分有条理地撰写研究报告。
2
习作思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要掌握研究报告的格式要求,它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问题的提出,简要写出研究话题和研究目的;二是研究方法;三是资料整理,呈现经过筛选、梳理后的资料;四是最后一步,也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也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研究成果!
路路的导图写出了研究报告中要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最后的结论,思路非常清晰。以汉字的谐音现象为研究对象,可研究的内容非常多,一起看看路路列的提纲吧!
关于汉字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
阐述研究的目的
汉字的谐音很有趣,它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为了进一步了解汉字的谐音现象,决定对其进行一次调查。
分条列出调查方法
请教老师。
上网查阅。
查询书籍、报刊。
运用表格的方式呈现调查情况和梳理后的资料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请教老师 汉字谐音现象的本质 谐音就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上网查询 现代广告语中的谐音现象 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等
查阅书籍、报刊 歇后语、古诗、对联中的谐音现象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等
汉字谐音是常见现象。
谐音在歇后语、古诗、对联和广告中都有广泛运用。
谐音的使用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丰富了生活。
分条叙述主要研究结论
哇,路路这篇关于汉字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构思真不错!按照提纲写,一篇内容完整的文章就新鲜出炉了。但是,要想文章出彩、拿高分,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恰当的写作手法。一起去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锦囊妙招吧!
写研究报告,在语言表达上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要做到简明达意,这也是应用文共有的语言特点。
学会表达,语言简明达意。
3
锦囊妙招
“简明”就是简洁明了,“达意”就是把主要意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比如在问题的提出部分,可简要表达出研究话题和研究目的;在研究方法部分,写出方法就行;在资料整理中的具体内容部分,高度
概括即可,不需要过多过细的语言表达; 研究结论部分,虽然是研究报告的主体内容,但也要分条表述,每一条先用一句话概括结论,再稍微表述即可。
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的。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
——选自《汉字字体的演变》
文字第一句介绍小篆的历史起源,第二句介绍小篆的字体特征。用语精简,意思明确。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研究报告,不同于我们平时写人、记事、状物的作文,更不同于想象作文,它要求我们在充分
多种渠道,搜集整理材料。
调查的基础上,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前提下,以事实为依据,再来进行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也就是说,写研究报告的根本是调查和研究。同学们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上网查询、查阅书籍报刊、到实地调查、到有关部门咨询、求助身边的人等方法,广泛搜集与研究话题有密切关系
的材料,然后再来整理材料,积极思考,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你调查得越充分,搜集的材料越多,写起来也就越轻松,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实效性也就越高。同学们要敢于走出家门,走出教室,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勇于实践,自主探究,培养自己实践探索和研究思考的能力。
传说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罚的官职),其子孙以官名“理”为姓氏。后来的“李”姓大多来源于此。唐代时,“李”为国姓。一些姓徐、安、杜、郭、麻、鲜于的武将,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这可能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选自《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上面的片段,总结说明“李”姓的起源。可以看出,作者得出这一研究结论,是先广泛搜集材料,然后整理材料,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结论的。
从课本例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结构可以看出研究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内容分条表述。例如:全文结构是
注意方法,表述条理清晰。
“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方法……三、资料整理……四、研究结论……”“一二三四”呈现出条理化结构形式;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部分,运用了“1.……2.……3.……”的形式,分条列述;在资料整理部分,运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搜集到的资料,直观明了。同学们可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使用这两种方法。
二、研究方法
查阅书籍和报刊。
询问身边的人。
其他方法。
——选自《关于“李”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这份研究报告条理分明。先用“二、研究方法”表明这是研究报告全文的第二个部分,再用“1.…… 2.…… 3.……”分条列述研究方法。
4
升格提优
关于汉字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
第①部分: “为了增强趣味性”,研究目的表述不准确。
原文
提升点
一、问题的提出①
汉字的谐音很有趣味,那么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了增强趣味性,我决定对汉字谐音进行一次调查。
原文
提升点
请教老师。
查阅书籍、报刊。
上网查询。
二、研究方法②
第②部分:研究方法还需要与研究内容相对应,注意分条表述。
原文
提升点
请教老师得知,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查阅书籍、报刊可以了解到,汉字歇后语中谐音很多,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古诗和现代广告中也存在谐音现象。
三、资料整理③
第③部分:资料整理最好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同时古诗和现代广告中的谐音要举例。
原文
提升点
1.汉字谐音现象是常见现象。在字谜、歇后语、古诗、对联、口头语、现代广告中,谐音运用得比较广泛。
2.在古代,歇后语、古诗、对联中的谐音现象较为广泛。例如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等。
四、研究结论④
第④部分:研究结论中,第1点表达虽简明,但得出结论后也需稍加表述,作具体的解释。第2点结论对古诗中的谐音现象也可列举实例。
原文
提升点
3.现代广告语中的谐音现象也比较多。例如:“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品牌服装广告语)。
4.汉字谐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更加丰富多彩。
升格文
关于汉字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的谐音很有趣味,那么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了进一步了解汉字谐音现象,我决定进行一次调查。
1.请教老师,了解汉字谐音现象指的是什么。
2.查阅书籍、报刊,了解歇后语、古诗、对联中的汉字谐音现象。
3.上网查询,了解现代广告语中的汉字谐音现象。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请教老师 汉字谐音现象的实质 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本字引发联想或想象
查阅书籍、
报刊 歇后语、古诗、对联中的谐音现象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等
上网查询 现代广告语中的谐音现象 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等
1.汉字谐音是常见现象,就是指利用文字上同音或近音的关系引发联想或想象。在字谜、歇后语、古诗、对联、现代广告中,谐音运用得比较广泛。
2.在古代,歇后语、古诗、对联中的谐音现象较为广泛。例如: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取“晴”与“情”谐音,可以称得上是古诗中谐音的代表。
四、研究结论
3.现代广告语中的谐音现象也比较多。例如:“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品牌服装广告语)。
4.汉字谐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更加丰富多彩。
5
描写汉字的词语
语言积累
源远流长 仓颉造字 古老文字 古老艺术
博大精深 历经千年 发展演变
描写书法的词语
行书流畅 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 入木三分
龙飞凤舞 矫若游龙 笔饱墨酣
描写研究的词语
查阅资料 搜集资料 整理资料 筛选信息
合并归类 实地调查 自主探究
描写研究目的的句子
·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可是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街头巷尾,一些招牌、广告牌上经常出现不规范的汉字。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为此,我和班上的三位同学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开展了这次调查研究活动。
描写研究结论的句子
·从早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形体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的方块字,并流传下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优美字体。
精彩开篇(提出问题法)
·汉字不仅是我国使用至今的文字,也是一门艺术。可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许多错别字,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在日常学习中尽量避免写错别字?我们决定对此开展一次专项调查研究。
开篇围绕汉字的某一个方面,列举相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出研究的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受益匪浅。我倡议,我们广大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尽量使用规范汉字,不能写错别字,让我们为使用规范汉字做出自己的努力吧!
精彩结尾(发出倡议法)
结尾处针对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发出有力的倡议,突显研究报告的实用价值。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69张PPT)
2022年春统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2课时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①
我姓王,但我们的“王”姓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姓王的人?历史上又有多少“王”姓的名人呢?我对这些一无所知。于是,我今天特意对“王”姓的历史与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与研究。
作者/王一帆 指导老师/蔡凤燕
6
例文引路
①开头部分,写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不太了解,引出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②
1.上网查询,了解“王”姓的来源和“王”姓的历史名人。
2.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
3.搜集“王”姓名人的故事。
②分条列述研究方法,语言简明达意。
三、资料整理③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王”姓的来源 传说“王”姓的始祖是先秦时期的太子晋,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
书籍 历史上“王”姓名人 王昭君、王羲之、王献之、王之涣、王维、王勃、王安石……
网络 “王”姓人
口数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8890万人。
③运用表格的形式,从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三个方面完整展现这次研究活动的资料整理情况,清楚明白。
四、研究结论④
1.我国的“王”姓源远流长。“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传说先秦时期东周灵王太子晋聪明早慧,后因洪水泛滥成灾,向灵王献计不成,被废为庶人。为了显示太子晋是王族的身份,他的家人都更为“王”姓,之后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大量别的姓氏改为“王”姓。
2.在历史的长河中,“王”姓人才辈出,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诗人王维、王勃、王之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3.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8890万人,排名全国第二。
④分条列述这次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的三点结论,条理清晰。
这篇研究报告,作者参照课文例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格式来写,作者对“王”姓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搜集、整理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全文格式规范,内容充实,语言简明,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是一篇优秀习作。
①文体符合研究报告的格式要求
整个研究报告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标题,点明了研究主题和文体;二是问题的提出,交代了研究目的;三是研究方法,方法实用,可操作性强;四是资料整理,内容详尽、明了;五是研究得出的三点结论。
②语言符合应用文简明达意的要求
报告内容充实,语言平实,以客观叙述为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方向,语言简洁明了,意思表达得清楚。
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小作者进行了广泛调查,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小作者调查途径多,范围广;二从研究内容来看,有“王”姓来源、历史名人、人口数量等,内容全面。
④运用了图表法和分条列述法
小作者运用图表法和分条列述法呈现报告内容,全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关于汉字书法的研究报告
作者/吴庭 指导老师/桂国强
一、问题的提出①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作为小学生,我们大多对其知之甚少。比如:书法有哪些分类?
各有什么特点?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他们身上有哪些故事?练习书法,要注意些什么?为此,我对汉字书法作了一次研究。
①开头写出研究的目的——了解汉字的书法文化。
二、研究方法②
1.查阅有关书法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书法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2.参加书法展览,现场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书法家的经典作品。
②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③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书体分类 从形式上大致可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初学书法常以“欧颜柳赵”四大家字体入门。
网络 书法名人 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 等。
参加书法展览、书籍、报刊、网络 著名的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赤壁赋》《祭侄文稿》《蜀素帖》等
③用表格形式展现出所整理的资料的具体内容。
四、研究结论④
1.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书体众多,如“欧颜柳赵”。
欧体(欧阳询)的主要特点
是:笔画刚劲清秀,结构疏朗,字形方正。颜体(颜真卿)的主要特点是:用笔上方圆
兼施,收笔多用方笔;转折处多数是转锋顿笔,笔画秀劲丰腴,苍劲雄伟。柳体(柳公权)的主要特点是:下笔干净利落,笔画瘦挺、遒(qiú)劲有力,结构劲紧,字形修长。赵体(赵孟)的主要特点是:行笔流利,笔画圆润清秀,结构紧凑匀称,点画呼应。
2.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书法家,如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
等。现代著名书法家有启功先生等。
3.中国古代书法家留下了许多经典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米芾的《蜀素帖》、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等。
④具体陈述三点研究结论,每一点的第一句话总括观点。结论与前文中的研究内容一一对应。
这篇研究报告中,小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选题为汉字书法。通过具体调查和研究,小作者对中国书法的书体分类、代表性的书法家及其作品有了初步认识,并最终形成了三点研究结论。本报告格式规范,条理清晰,语言简明,在一定程度上科普了汉字的书法知识。
关于“樊”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作者/李家新
一、问题的提出①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姓“樊”,他也人如其名很“烦”,所以我对“樊”这个姓氏产生了兴趣。“樊”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姓“樊”的名人有哪些?现在在姓“樊”的人有多少?排在百家姓多少位?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樊”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调查。
①写出研究的原因和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②
1.询问师长、同学。
2.网络搜索。
②制定相关的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③
类别 内容
起源 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人到四川的东部巴水上河的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孩子,分为五个姓,于是就有了巴郡的樊姓起源。
历史名人 1.战国时秦国大将樊於期,避罪于燕,得燕
太子之庇护,后荆轲刺秦时,荆轲请求以
樊於期首级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
刺,樊於期于是自刎而死。
类别 内容
历史名人 2.汉初名将樊哙从沛公攻秦,屡立战功,更
是在鸿门宴中助刘邦脱险而归。
现状 据现有统计数据显示,“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2位,西北地区姓“樊”人口较多,“樊”姓占全国人口的0.44%,总人口约有170多万。
③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整理的资料。
(续表)
四、研究结论④
1.传说“樊”姓发源于四川东部,可能为后来“樊”姓在西部地区发展打下了基础。
2.历史上的姓“樊”的名人有的能文能武,有的赤胆忠勇,都是值得尊敬佩服的人。
3.目前“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02位,在西北地区姓“樊”的人口较多。
④得出研究结论,解答开篇的疑惑。
小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够为此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通过询问身边人和网上搜索的方法获取了相关的资料,然后用表格清楚地展现出来,最后得出研究结论,解答了自己的疑惑。报告的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作者/邓瑾瑄 指导老师/张滴翠
一、问题的提出①
在街头巷尾,我常常发现一些商店的招牌或广告牌上有错别字出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此,我和五位同学分别对街头的错别字作了一次调查研究。
①写出研究的目的:想了解街头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②
1.查阅字典,了解汉字的正确使用方法。
2.与商店的老板交流,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
3.实地调查,在街头寻找一些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
②根据研究需要,确定三条比较实用的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③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字典 汉字的正确使用方法 不是“衣衣不舍”,而是“依依不舍”;不是“家俱”,而是“家具”等。
与商店老板交流 写错别字的原因 1.取其谐音,有意错写,如“衣衣不舍”
“爱不湿手”,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眼球。
2.不知道是错别字,文化水平有限。
③运用表格形式,把这次研究活动的资料整理情况直观地展现出来,内容清晰,语言简明。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招牌、
广告牌 错别字现象 1.我们调查的24家商店招牌中,有10家
出现了错别字。
2.调查的34张街头广告中,有6张出现了
错别字。
3.调查的5处观赏景区中,有1处出现了
错别字。
错误率约达27%。
(续表)
四、研究结论④
1.有些商家故意滥改词语。
商家搞所谓的广告“创新”,目
的是想达到“一鸣惊人”的宣传
效果。例如:一家大药店将“刻不容缓”改成了“咳不容缓”,一家卖灯器的厂家将“一鸣惊人”改成了“一明惊人”,一家理发店取店名为“顶头尚丝”……这些错误的词语很容易误导学生。
2.有些商家或管理部门因文化水平低或粗心大意误写错别字。例如: “俱乐部”写成“具乐部”,“防火栓”写成“放火栓”,“罚十元”竟然写成了“发十元”等。
3.写错别字的原因:一是文化水平低;二是故意写错别字,吸引注意力;三是形近字混淆;四是字义分析错误;五是多笔少画;六是同音字混淆;七是习惯性用错别字。
④具体陈述研究结论。分三条陈述,有条理,思路清晰。第三条写错别字的原因分七点来讲,言简意明。
这篇研究报告中,小作者紧贴社会现实,调查街头错别字的现象,在充分掌握素材的基础上,基于现实,进行思考和研究,认真分析产生错别字的不同原因,体现出小作者的认识与思考。报告中选择的例子很有典型性,而且充满趣味;分析原因时,表现了小作者极强的归纳能力。
7
惟楚有才
关于乳制品对人体作用的研究报告
作者/钟无醍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家中,妈妈经常叮嘱我不要忘了喝牛奶;在学校里,我也经常看到同学们喝着不同包装的牛奶。看来,我们的成长和健康都离不开乳
制品。那么,乳制品究竟有什么营养?这些营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乳制品都有哪些种类?不同的乳制品适用于哪些人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决定对这些问题一一展开调查和研究。
由日常生活提出自己的疑问,把要研究的问题有条理地罗列出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乳制品知识的各种文章和书籍。
2.上网了解乳制品的营养成分和对人体的作用。
3.观察乳制品包装上的信息。
4.生活调查,询问周围的人。
根据不同的需要,确定了合理的、有效的研究方法。针对第4条研究方法,设计的调查问卷合理。
乳制品饮用调查问卷
1.您的年龄:
0~18岁( ) 19~45岁( ) 45岁以上( )
2.多长时间喝一次乳制品?
天天喝( ) 2~3天喝一次( ) 偶尔喝( )
3.选择饮用哪种乳制品?
各种配方奶粉( ) 酸奶( ) 羊奶( )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内容的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三、资料整理
类别 获得途径 内容
乳制品的营养 包装信息上网了解 乳制品不仅味道好,营养也很丰富。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能量,提供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如钙的摄入,可促进骨骼的发育。
乳制品的种类 查阅书籍 种类丰富:市面上的乳制品有纯牛奶、酸奶、奶酪、常温奶、脱脂奶等。羊奶、奶油、奶片等,也较受欢迎。
不同乳制品的适用人群 生活调查 幼小的孩子肠胃较娇嫩,经过特殊处理的婴儿奶粉便于吸收;纯牛奶适合所有健康人群;酸奶有益于消化不好的人和乳糖不耐受的人。
四、研究结论
1.人们对乳制品的认可度很高,认为食用乳制品有利于健康。乳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多食用乳制品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增强体质。青少年食用乳制品可以让生长发育速度变得更快,中年人和老年人食用乳制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有助于睡眠。
2.乳制品的种类很多,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幼小的孩子适合婴儿配方奶粉;成年人可以选择喝纯牛奶;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和消化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酸奶。
3.乳制品虽好,但也有一些饮用禁忌:(1)饮用牛奶后不要马上吃水果,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2)牛奶不能和药一起吃,会降低药效。
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提出的问题相呼应,不仅有概括性的总起句,还列举了具体的事情,让结论有说服力。最后的饮用禁忌,使研究报告具有实用性。
小作者这篇关于乳制品对人体作用的研究报告由“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四部分构成,内容完备,叙述有条理,结论有说服力。小作者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生发疑问,并且根据问题的特点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法;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分析材料,简明直观;得出的结论与提问前后呼应,并且列举了部分事例,使其结论更加有说服力。
8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名篇欣赏
蒋 勋
本文是知名画家、作家蒋勋为自己的图书《汉字书法之美》所作的序言。这本书以身心灵感知的
美文简说
视角切入书法这个古老话题,将书法之道与现代人身心灵调适相结合,寻找逐渐遗忘的汉字记忆。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点明汉字书法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讲述自己初写毛笔字的经历,传递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是亲情的温暖。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世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书写的过程是学习“规矩”的过程。
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勳”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笔画少、笔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cuàn)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书写的过程更是了解汉字意义,传承中华文化,甚至是东方亚洲文化核心价值的过程。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文有删改)
汉字书法之美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在自序中,作者虽是回忆童年学书法、写自己名字的经历,但字字、处处都传递着汉字的形式美、内在美,传递着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传递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读书有感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