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蔡县四校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蔡县四校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5 10:49:5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调研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联邦治理模式”指的是内外服制、分封制,“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指的是郡县制,出现这样转型的客观条件最主要的是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出现,故选A项;宗法制与父系血缘有关,但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管理地方的措施,排除C项;台鉴制度宋代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中朝和明代的内阁均是皇权专制的产物,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中朝构成并非都是文臣,排除A项;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罗马共和国在司法领域采取了--些灵活和与时俱进的改革措施,故选D项;这一时期的罗马尚处于共和国时期而非帝国时期,排除A项;罗马法正式形成以民法为核心的体系是在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司法现象体现的恰恰是罗马法的丰富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不是公法理论上的缺陷,与公法体系完善与否无关,且民事纠纷属于私法而非公法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4.B【详解】英国能够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确实有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起来与旧势力妥协的因素,但这种妥协实际上折射出英国政策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由此看出最本质的原因是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英国历史上有限制王权的政治传统,但这不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偏激,故错误。
5.C【详解】材料中“永远摇摆于暴政与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之间连续不断的革命,没有恐怖和厌恶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避免暴敢,美国完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为了避免无政府状态,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C项正确;当时的美国尚未形成两党制,排除B项;当时美国人民的权利尚未在宪法中明确,排除D项。故选C项。
6.B【详解】“皇帝”“宰相”表明是德意志帝国,从图中可知,皇帝起决定作用,掌控议会,表明议会粉饰君主专制,B项正确;帝国议会处于权力中心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百姓真正成为国家主人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皇帝拥有实权,排除D项。故选B项。
7.A【详解】由题干“《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江宁是南京的旧称”可知,该条约是《南京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由此“国门洞开”,故A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是英国,故漫画中的外国人应为英国人,排除C项;《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故选A项。
8.B【详解】“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体现了反侵略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对的是清政府,因此是该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平等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资政新篇》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D【详解】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法律平等,故选D项;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用词不当,排除C项。
10.B【详解】根据“这份比较表并非是毛泽东自己调查所得,而是湖南省农民协会统计的,另外毛泽东还使用了湖北农民协会的材料。”可得出在大革命期间,农民运动有所发展,因此才会有此报告的诞生,B项正确;A项太夸大了,不是指导性文件,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失去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全部转移到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在井冈山建立的不是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最终确立”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南昌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13.B【详解】根据左图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左图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右图中的战场地理位置和图例可得出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两幅图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5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C【详解】材料中解放军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为目的,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国民党处于优势地位,排除;国民党重点进攻是1947年3月才展开的,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处于防御阶段,排除。
15.B【详解】由材料信息“铲除了工人夜工制度”“废除了带有剥削性质的职业介绍所”“封闭了私人用工的剥削当铺”“取缔了雇主无故对工人罚款以减低无产阶级劳动者工资的不良现象”可知,巴黎公社关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切身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巴黎公社工作人员的工作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以及政府工作效能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16.A【详解】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恢复发展经济和实现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因此这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参加国际会议的国家数量,没有涉及与会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我国“一边倒”外交方针强调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并不一定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C项;中国积极参加材料所述一系列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并非都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7.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外交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C正确,D排除;1979年以后不符合敌对与合作的循环状态,合作始终进行,敌对还没有正式形成,A排除;中美关系不是由中国单方面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是同一种社会制度,中美关系既有敌对,也有合作,B排除。故选C项。
18.B【详解】根据“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等信息可知,材料现象反映的是地区性势力的崛起和调整,这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说明是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B项正确;各个地区的国际势力都在不断的调整,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并不明朗,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构建的是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解体说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并不是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9.C【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的提法,说明可能出现了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可以对《齐民要术》的观点形成质疑,C项正确;黄牛家养,未必用于牛耕,排除A项;B选项的牛,用于商业贸易,不能证明出现牛耕,排除B项;D选项的说法本身就不确定,不符合史学研究的严谨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A项正确;官营作坊产品不投入市场,排除B项;工人增加只是劳动力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1.A【详解】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汴京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时空界限被打破,商业竞争、商业广告因此得到发展,A项正确;汴京是都城,政治功能居于首位,排除B项;夏商周出现的“招幌”与“市声”奠定了中国广告的基本形式,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记广告,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22.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土地私有制主要包含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商业城市内局部出现的新的以工场生产和雇佣劳动方式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其目的是追求利润。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三、各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3.B
2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创新,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与商业信息交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新殖民主义的扩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C【详解】本题以时政热点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是通过和平崛起实现的,有别于西方国家以武力实现的方式,故①正确;冷战时期苏联是采取对内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外与美国争霸的方式实现的,中国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故②错误;中国梦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④正确。故本题选C。
26.
(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市镇兴盛,出现四大名镇;部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
原因: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压迫;买田置地等行为使商业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未发生资本原始积累;安土重迁、重视科举仕途等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6分)
27.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6分,答出三点即可)
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6分,答出三点即可)
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2分),(6分,答出二点即可)
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现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28.示例:1949-1978年生存是中国外交的主线(或1949-1978年中国外交是生存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是屈辱的不平等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堵,一方面,新中国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构建新型的平等外交。另一方面,通过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开展外交国际统一战线,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例如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面对外来威胁进行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以实力求生存。在自身实力并不强大时支持亚非拉国家,在亚非拉国家支持下,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利用美苏争霸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成功打破了欧美列强的外交封锁,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中顶住了压力,站稳了脚跟,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1949—1978年的中国外交,核心问题是中国如何在世界舞台中“站起来”,在世界舞台上赢得生存,是典型的生存外交。
答案第2页,共3页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
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
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丨|卷(非选择题)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
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
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
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
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
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
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
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
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高三历史第6页共8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
革命产生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8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
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
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
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
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
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
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过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过先祖名)生都菴山,徒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
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
方设路、州
府、县。
《金史·百官志》
高三历史第7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