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习作 家乡的风俗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习作 家乡的风俗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7 20: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2022年春统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习作要点
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从腊八的粥和蒜写到元宵的花炮和灯,热闹又充满趣味。沈从文先生写八儿等待腊八粥的过程,真是让人垂涎欲滴!藏戏鼻祖唐东杰布和藏戏诞生的故事让人惊叹,充满了传奇色彩。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参加过家乡的风俗活动吗?给我们讲一讲你家乡的风俗吧。
习作目标
习作思路
午节那天,我的家乡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奶奶还会煮粽子和咸鸭蛋给我吃。
爱老师
真真
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家乡算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了,家乡有哪些风俗?你们留意过吗?请你们说说家乡的风俗吧!关于节日、饮食、建筑、服饰、音乐以及生活习俗等都可以说一说哟!
很有过节的氛围!你提到了端午节的三种风俗,如果让你详细讲一讲,你会详细讲哪一种风俗呢?
爱老师
划龙舟吧,划龙舟比赛可激烈了!每个龙舟上靠近龙头的位置,都有一个击鼓的人,划桨的队员们应和着鼓声的节奏划动船桨,激起了大片的水花。龙舟快速向前,像水面上射出的一支箭。那场面可壮观了!
真真
端午节划龙舟有什么来历吗?
真真
爱老师
我爷爷跟我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投江而死的。据说屈原死后,人们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还往江中投粽子喂鱼虾,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这些传说流传演变下来,就形成了我们家乡划龙舟、包粽子的风俗。
你详细讲了划龙舟的风俗,还谈到了这种风俗的来历,突出了端午节的主要特点。
爱老师
聪聪
元宵节的时候,我的家乡举办了花灯展,我们全家都去看了。
你这是讲述了自己参加过的一次风俗活动。那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花灯呢?
爱老师
是哪吒花灯和猴子捞月花灯,都特别大。哪吒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栩栩如生,在夜空中漂亮极了!这个大花灯被立在湖面上,远远望去,真像哪吒从莲花中重生一样。猴子捞月的花灯也很形象!猴子们一个接一个勾住尾巴,从一棵树上往下探,要去捞水中的月亮。好多人围在这个花灯前观看呢!
聪聪
我的眼前都浮现出灯光璀璨、人山人海看花灯的场景了!
爱老师
每年三月三,我外婆都会采那种长在野外的新鲜地菜加水煮鸡蛋给全家人吃。她说“三月三,吃鸡蛋”是我们家乡的风俗,那天吃了地菜煮的鸡蛋就会身体健康,远离病痛。
明明
这个风俗虽然和吃有关,但却寄托了家乡的人对于家人的美好祝愿,寓意很好呢!
爱老师
习作提纲
题目:家乡的风俗
开头:我的家乡在哪里?有些什么风俗?
结尾:表达感受、看法。
中间: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
风俗活动的经历。
选材立意
见闻或经历
感受或想法
寓意或来历
节日风俗:端午节全家包粽子、看龙舟赛
饮食风俗:在家乡酿米酒、打年糕
生活风俗:参加寿宴,参加乔迁宴
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
中秋的月饼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春节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年兽
我爱我的家乡,我喜欢家乡的风俗
这次活动真壮观,下次我还要来参加
这个风俗很有意义,希望它一直流传下去
方法一
习作方法
介绍家乡的风俗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写。
“老舍先生写元宵节,选择了元宵节的灯来写,包括街上的灯和家中的灯。我们在介绍家乡的风俗时,要学会对素材进行筛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那些内容来写。比如写武汉的饮食风俗,写什么呢?我们可以筛选出武汉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食物:周黑鸭、热干面、豆皮、面窝……选择其中的几种来写,更能写出武汉的味道。


过年趣事(叶永烈)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爿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舐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温州话叫“镬灶佛”)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一年到头板着面孔,一派威严的神色。尤其是那双逼视前方的眼睛,无论你从厨房的哪个地方朝他一瞧,他仿佛正盯着你哩。
不分昼夜,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作者介绍温州老家的春节,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祭灶神”这个习俗来写,还融入了自己对灶神的心理体验——从小便生出敬畏之心。
方法二
介绍家乡的风俗时,详写主要部分,略写次要部分,突出主要特点。
老舍先生写腊八的风俗,简要介绍了腊八粥、腊八蒜,详写的却是从腊八那天开始增加的货摊子,及孩子们买杂拌儿、爆竹和玩意儿的事情,有详有略,并不是每种习俗都详细写了。一种风俗可能通过很多方面来体现,写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见闻和经历来确定主次,详略得当,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比如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的习俗,有的同学会详写奶奶做月饼的过程和一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的团圆景象,其他的只是简单提及。有的同学则会详写一家人去赏花灯的情景,突出中秋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其他的则略写。


炒米和焦屑(汪曾祺)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
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作者写家乡炒米的吃法,详写了泡炒米的吃法,略写了炒米配煎蛋的吃法,突出了炒米吃起来方便的特点。
方法三
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时,有顺序地叙述经过,有重点地描写活动现场,融入真实感受。
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和主人公八儿一起经历了整个等待的过程。我们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就要写出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怎么写呢?一是有条理,按照活动的顺序写。二是有重点地描写活动现场,烘托出活动的氛围。三是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写家乡舞狮子的
风俗,首先写锣鼓音乐响起,狮子出场,样子威武。(“我”眼前一亮。)然后重点写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合作舞一头狮子,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让人不断拍手叫好。(“我”陶醉其中。)最后写舞狮结束,围观的人们意犹未尽,不愿散去。(“我”被家乡的舞狮给震撼了。)


我爱家乡的民间艺术——踩高跷
啊,踩高跷的内容可真丰富!
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师徒四人,战胜了妖怪,走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应付自如,只见他身穿戏剧服装,脸上涂抹着油彩,头戴一顶僧帽,手拿金箍棒,不时地挥舞几下,有时还手搭凉棚向前张望;“唐僧”在后,身披袈裟,左手手指合拢竖在胸前,右手拿着一串佛珠,低垂眼皮,口中念念
(吕京钦)
有词;头戴面具的“八戒”和脖挂大佛珠的“沙僧”走在师父左右,“八戒”手挥马鞭赶着白龙马,“沙僧”肩挑重担。这师徒一行四人所过之处,无不引起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作者写了观看家乡踩高跷活动的经历,重点描写了高跷表演者扮演唐僧师徒四人时的热闹场面。
好开头
1.(开门见山)打糍粑是平常农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着要过年了。
2.(描写抒情式)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粽子的清香。哦,那是团聚的味道,那是幸福的味道。
3.(列举烘托式)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吃粽子;中秋猜灯谜、赏花灯……家乡的风俗很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春节守岁。
4.(问句引出式)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俗更是与众不同。你想知道吗?听我慢慢道来。
5.(引用诗句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虽然禁止燃放爆竹了,但是很多传统习俗依然保留着,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好结尾
1.(邀请式)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快来我的家乡看看吧!
2.(问句式)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妨也说来听听吧!
3.(感叹式)回家路上,我还兴奋不已。今晚不仅观赏了民间精湛的花灯艺术,还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啊!
4.(描写抒情式)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后,一群人簇拥着威武的草龙,向着下一户人家,也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了。
5.(议论式)这次活动中大家包的粽子、做的香包会被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这传统的风俗不仅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爱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单元的习作就到这里哟!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