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11:3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研读经典,问辩人生,感受理性光芒”读书会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核心观点,论述思路,感受思辨性、现实性。
2.探究辩证思维,体会严密、 准确的语言。
3.运用理论分析,增强理性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核心观点,论述思路,感受思辨性、现实性。
教学难点:运用理论分析,增强理性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文学漂流之旅,聆听经典的回响,今天我们因共同的爱好而聚集,是志同道合的读者。我和( )是今天读书会的主持人。
二、新课讲授:
第一课时
1.探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2.识作者
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和继续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与此同时,他又独立地进行大量的理论宣传工作。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按其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
3.文体知识
书信格式(一般包括六部分)
①称呼。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
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③正文。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
④祝颂语。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用学”“好友”“弟”“妹”等。
⑥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面另起一行。
初读感悟:
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研读探究:
赏析语句“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
将“经济关系”比喻成“红线”,指出经济状况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经济状况并不能自发地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作用,它是在既定的、制约着它的环境中对历史发展产生作用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关系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多元互动的结果。
第二课时
环节一:开场白
学生主持人:掠过历史的时空,经典著作如帆影点点。今天的读书会,我们期待各抒己见时的唇枪舌剑,期待一语道破时的醍醐灌顶,也珍视君子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我们开始读书分享吧!
环节二:
主持人:我们知道读书始于文本细读,从形式到内容,从局部的细节到整体的隐喻。那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那么进入第二环节——书友分享,思想起航。
下面请( 组发言人 )分享本文的论点、分论点和本文的辩证概念。本文的论证方法(要求,带例句),请投影大屏幕。
教师主持人总结:从上面书友的分享来看首先,阐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说明经济关系的含义以及经济关系对于阶级的划分和国家、政治、法律等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经济关系,是指包括全部技术在内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它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状况。其次,提出了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肯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再次,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举例说明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即时势造英雄。
学生主持人:各位书友,聆听完分享,相信你对本文有了更深的感悟,请将你在第一课时写的读后感用2分钟再进行深化提升,向大会分享。
好,现在哪位书友向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成果。请投影。
教师主持人:大家分享非常精彩,就像恩格斯在本文中文末所说的: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字,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抓住关键概念,把握本文的辩证关系,掌握其论证的艺术即是实现了我们阅读的目的。
环节三:课代表主持人:阅读经典在于深入文本后跳出文本,又对文本整体进行宏观的把握。提取内核,汲取精华。结合文章中强调的不可忽视的两点,请大家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知识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今年大家都亲身经历的新冠疫情,上述两个角度任选其一,下面两个文段任选其一。进入环节三:进行思维碰撞,谛听智者妙语。大家先自主思考2分钟,再进行5分钟小组讨论。
环节三:课代表主持人:请( )分享你的智慧。
参考答案:
第一种: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来看,今年的新冠疫情,从人类历史进程中看,疫情是一个偶然事件。比如有史料记载最早的一次瘟疫——古希腊“雅典大瘟疫”直接导致了近1/4的雅典公民死亡。导致古希腊文明由盛转衰。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近代科学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与疫情作斗争并战胜疫情又有必然性。
第二种, 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来看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这场疫情单从中国看,为什么会在武汉爆发,这是有原因的。从医学角度讲要形成冠状病毒疫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一定数量冠状病毒,二要有合适的冠状病毒滋生和传播的环境,三要有一定数量的易感人群。再从疫情整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已迅速扩散为全球性疫情了。为什么会在今年爆发,看似偶然,其实包含着必然因素。看似偶然的新冠病毒的传播,实际是人类不爱惜野生动物的必然结果,这次疫情在全球的大爆发,可以说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珍爱野生动物,就是珍爱人类自己!
第三种,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而我国的抗疫经历也促进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教师主持人: 刚才大家从内容和论证特点中分析很好,老师:这次疫情也显示我们上层建筑中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能自上而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这早在2003年,我国在抗击“非典”时就形成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一段。两个文段都是关于疫情首先体现了理论文章的现实性。
教师时文一: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善于从“变”中看出“常”、从“常”中看到“变”。这里所讲的“常”,是指发展趋势和规律;“变”,则指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对“常”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发展趋势来看,尽管我们现在遇到比较严重的困难,面临诸多难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只有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因势利导、推动发展。其次,对“变”要有合理的应对。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精准、灵活对待与处理。合理运用“常”与“变”的辩证思维,就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段先点出善于从“变”中看出“常”、从“常”中看到“变”观点。然后进行判断阐释,是指发展趋势和规律;“变”,则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界定,文章的逻辑性和思想的穿透力更强。接着用首先,对“常”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其次,对“变”要有合理的应对。从认识把握到应对,层层深入。富于思辨性、语言严密、 准确,和恩格斯不谋而合,所以读经典著作不仅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还对我们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师时文二:中国的成功归功于诸多因素,在中国,出现疫情的城市都实施了严格封锁,并在必要时重新实施。当地居民也尽量避免外出,直到疫情控制住。在低风险地区,尽管社交距离等没有今年早些时候严格,人们仍然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决不让病毒有机可趁。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为了复苏经济,普遍在没有严格控制好疫情的情况下放松疫情管控;当地一些民众为了所谓“自由”,不但不听从卫生专家建议,甚至举行反防疫措施游行,从而导致疫情不断反弹。
这就和恩格斯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
三、课堂练习: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此环节建议设计3-5题。
1.能否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
明确:片面化
能否理解为经济关系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明确:科学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2. “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
明确:经济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关系的特点取决于人种、创造性个人的影响?
明确:种族本身是经济因素;创造性个人对经济会有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经济关系。
或者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
明确:经济结构不是社会状况唯一的创造力量,是决定性基础。
3.微写作:
辩证思维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2020年是世界的新冠疫情年,而2020年后的若干年,将会是世界粮食安全年。因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后,一些粮食出口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因为大家都意识到,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再加上蝗灾和洪涝灾害,2020年乃至未来几年,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更显迫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请围绕“舌尖上的浪费”,结合疫情背景,粮食安全的国家政策,写一段富于思辨性的文字(80字左右)。
例文: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党和政府一边加快发展经济,一边注重节约、反对浪费,带头过“紧日子”,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我们还应当看到,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对守护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粮食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绝对不可小觑。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四、课堂小结: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概念——观点——思路——语言
抓整体 不拘泥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