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质量测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在试题总分120分的基础上,附加题10分作为补偿分加入总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基础(31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划线字注音。(4分)
qín( )住泪水 举世zh ( )目 狭隘( ) 娴熟( )
弄巧成zhuō( ) 以讹传讹 ( ) 烙印( ) 哈达( )
2.在下列空缺处填上与该句加线词语意思相对的词。(3分)
①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 ,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
②走进每个沟壑都给人以山重水复而终又 之感。
③(这种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 ,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会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
C、经过此事,这家企业应当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D、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4.古诗文默写。(10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 ,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4)绿树村边合, 。 ,把酒话桑麻。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表达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诗句是: , ,风雨不动安如山!
(6)《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
5.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两项是( )和( )(4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B.余弟宗玄/余益鼓勇上
C.但能钩衣刺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综合性学习(8分)
“5·12”大地震发生后,学校开展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请你完成6—8题。
6.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2分)
示例:①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②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7.面对灾情,你班同学踊跃捐款,共捐1390元,请你把这些捐款以大写方式填入汇款单的汇款栏上。(2分)
整
人民币(大写)
8.在募捐活动中,学校广播站小记者采访你,请你对在地震中失去校园的同龄人说几句安慰和鼓励的话。(用上“素不相识”“自强不息”两个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9—23题。
(一)(10分)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9.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2分)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 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选自《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有改动)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3.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3分)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
14.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画线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文中第段中画线句子,联系全文,说说郁孤台为什么“笑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一处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3分)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19.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 “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②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③表现游鱼静态是
20.作者通过借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1.为了发展旅游,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3分)
答:
(四)(5分)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 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
22.以上文字出自中国古典章回小说《___________》,作者是___ ______(2分)
23.这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三、写作(50分)
24.题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我们周围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我们身边的大小事情接连不断。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心灵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雨声?是身边的小事,还是国家的大事?或者……
请以“牵动心灵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3题。(6分)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fū 脚)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张无垢谪横浦 谪:
②如是者十四年 是: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每 日 昧 爽 辄 执 书 立 窗 下
3.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2分)
答:
4.成语接龙(4分)
得道多助→助 乐→乐 中→ 中 道→道 说→
说 短→短 接→ 接 三→ 三 意→
意 长→长 老→ 老 谈→ 谈 生→
生 虎→虎踞龙盘。
答案:1.噙,嘱,ài,xián,拙,é,hǎ 2.渺小,柳暗花明,满腔热忱 3.C 4.略 5.A,D 6.(2分)示例: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凝聚爱心,传递希望;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等。7.(2分)壹仟叁佰玖拾元(错一个字扣一分,错两个字不得分)
8.(4分)(称呼1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地震使你们的学校成了一片废墟,但有全国人民的支援,相信不久就会有更加美丽的校园出现在你们的面前。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和你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灾难并不可怕,你们要振奋精神,自强不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10.(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3分)不能删。 (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2分;语意相近即可)
12.(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3.(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4.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3分,l空1分。)
15.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2分,l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3分,答出承上启下l分;答出“引出所望之景”,l分;答出“引出历史回顾”或“点山背景”,l分。意思对即可。)
17.(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疚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分,答出“唏嘘、长叹”的原因,l分;答出“一样”的原因即“南宋王朝苟且偷安”,1分:意思对即可。)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2分,答出“记住辛弃疾或郁孤台”,或“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或“牢记历史”。意思对即可。)
18.本题系开放题,答山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可。(两句共6分。每句中,古建筑名,1分;古代名人及名篇,l分;名句,1分。)例:醉翁亭,欧阳修为他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
19.(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20.(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21.①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 ③清冽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分)22.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23.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附加题【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 被贬, 这样 2.每 日 昧 爽 /辄 执 书 /立 窗 下
得道多助 助人为乐 乐在其中 中庸之道 道听途说 说长道短 短兵相接 接二连三 三心二意 意味深长 长生不老 老生常谈 谈笑风生 生龙活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