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析意象 品词情
这句话在语言上和 情感表达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叠字的效果:
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心理
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苦无告沉痛凄厉
由外到内
人物形象:一个神情哀伤,迷惘失落,内心孤苦的孀居女子
2. 强调作用 ,营造悲凉、冷清的氛围,愁绪弥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是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
二是“愁”由动作转向环境,再转向内心,由外到内,逐渐深入,从而为这首词奠定了哀婉、愁苦的感情基调。
析意象 品词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析意象 品词情
何以是“淡酒”而非“浓酒”?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
而后作者用急之秋风渲染愁情。酒不能消愁,更何况这急之秋风又突然来袭如何抵挡呢?——“急风”写出愁势之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析意象 品词情
请结合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想一想“雁”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绪?
析意象 品词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登建康赏心亭》
1.雁声凄惨(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析意象 品词情
联系《醉花阴》中的“黄花”,品一品“黄花”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呢?
凋落的黄花,难免会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同时菊花也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作者相应。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析意象 品词情
这里借助“梧桐”、“细雨”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
心烦意乱,愁肠百转。
析意象 品词情
这里借助“梧桐”、“细雨”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析意象 品词情
愁之为何?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
愁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词眼)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上片:寻觅寄托不得
下片:愁情欲说还休
艺术特色鉴析
一、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三、借景抒情,我心戚戚
四、以声摹情,尽现乐美
叮咛的口吻,写自己抑郁寡欢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另外,以“冷清、盏淡、得黑、次第”等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将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课堂小结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