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案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下册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案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25 11:1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有条理地表述口算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与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在计算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知识储备,建立了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同时拥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再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对容易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操作中抽象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入
1.复习口算,激活旧知。
10-8= 48-5=
14-8= 59-3=
12-7= 37-2=
学生口算得数并指名说说37-2是怎么算的?(板书口算过程)
指出:这里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算个位上几减几,再把几十和减得的数合起来。
2.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谈话:星期天,小华、小丽、小军三个好朋友正在草地上玩画片,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小华:我有30张画片;小丽:我有8张画片;小军:我有34张画片)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呈现问题并板书算式:
小军比小华多多少张? 34-30
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 30-8
小军比小丽多多少张? 34-8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中,哪一道算式你已经会计算了?(34-30=4)
引导学生比一比:后两道算式和复习题第二组算式有什么不同?(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引入:这样的减法又该怎样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儿童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既复习已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实现再创造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指着30-8)提问:30减8该怎么减呢?老师相信小朋友通过摆一摆小棒,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难题的,如果有困难,还可以和同桌小朋友讨论讨论。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学生动手操作小棒,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30-8”操作过程(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摆3捆小棒,先拆开其中1捆变成10根,也就是3捆小棒分成两捆和10根,用10根减8根剩2根,2根与2捆合起来是22根)。提问:要不要把3捆小棒都拆开,为什么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在交流操作过程中,老师配合学生语言和动作板书算式,注意操作与算理紧密结合)。
30 - 8 = 22 把30分成20和10,
20 10 先算10-8=2,
2 再算20+2=22。
学生完整口述计算过程,并说一说单位名称,口答。
第二层次:尝试练习,阶段小结。
“试一试”:40-6=( ),学生边算边说口算过程,有困难的学生仍可用小棒摆一摆,做完后指名说口算过程。
观察:30-8=22、40-6=3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整十数减一位数)在计算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时,都是先拆开一捆变成10根,也就是从十位退一变成十后再减,然后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第三层次:再次探索,合作交流。
谈话:30-8我们会算了,那么34-8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像刚才一样自己动动脑、动动手来解决吗?
学生边摆小棒边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指名投影演示。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不同计算方法:
34 – 8= 26 把34分成20和14,
20 14 先算14-8=6,
6     再算20+6=26。
34 – 8 = 26 把34分成24和10,
24 10 先算10-8=2,
2 再算24+2=26。
34 – 8 = 26 把8分成4和4,
4 4 先算34-4=30,
30 再算30-4=26。
(对于第一种方法要重点引导,并结合学生演示板书口算过程;而对于第二、三种方法教师也要给予表扬,但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样的算法,则不必刻意追问是否还有不同算法。)
学生完整口述计算过程,并说一说单位名称,口答。
第四层次:尝试练习,及时巩固。
“试一试”:25 – 9 =( ),学生独立边算边说,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观察:34-8=26、25-9=16,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在计算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时,都是先拆开一捆变成10根,然后和单根的合在一起,也就是从十位退一变成十后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最后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第五层次:观察比较,小结方法。
观察:30-8=22 40-6=34
34-8=26 25-9=16
提问:这些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有什么不同 (个位上都不够减)
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要从被减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后再减的减法,叫“退位减”。计算时,要从十位上先分出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再把剩下的几十和减得的数合起来。(补充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作十后再减”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结合小棒的操作,那就化抽象为形象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小棒操作,自主进行探索,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这样学生就能非常好地掌握新知。而对于34-8,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但也要对算法进行优化,当然也不必为了追求算法多样化,而进行刻意的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算法”。】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我会想”(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
每做完一组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强调: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2. “我能算”(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每道题分别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选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 “我解决”(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列式时是怎样想的,计算时又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练习,激励性的语句,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虽然每一练习的侧重点不同:“我会想”沟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联系;“我会算”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的都是要强化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内化算法。】
四、全课总结,促进建构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时要怎样算呢?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30-8=22 34-8=26
先算10-8=2, 先算14-8=6,
再算20+2=22。 再算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