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综合问题解决策略》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工业综合类问题解决策略
学科 化 学 学段: 高 中 年级 高 三
教材 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综合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考查角度。 2.掌握单一变量单一要素的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答题策略。 3.掌握变量叠加和反应叠加的工业生产类问题的分析原则。 4.了解工业生产类问题中隐性因素的考察角度。 5.了解工业生产里物质的分离中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的区别。 6.理解和挖掘工业生产类题目中高频关键词的化学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基于数据和图像对工业生产问题的变量和反应叠加后体系的变化进行分析。 2.难点:对工业生产中给出数据结论的宏观现象进行具体的微观解释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 学 环节 主 要 教 学 活 动 设 置 意图
引 入 工业综合类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创新迁移的能力。对这类问题的分析能系统和完整地呈现一个的运用化学知识和学科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工业综合类问题的基本构成。 让学生体会工业综合问题的核心是物质制备。制备物质的过程中要从两个角度思考,物质的转化和物质的分离。
物质转化问题 分 析 实现物质转化要关注两个问题:利用物质的性质选择能实现物质转化的反应,这主要是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常见的出题形式是熟悉或陌生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在转化过程中对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对条件的选择主要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知识。 实现物质的分离要关注两个问题:物质分离原理,主要是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实现物质分离的原理;物质分离的操作,这主要是对具体实验操作的考查。 引导学生梳理分析物质转化问题的总体思路,基于相应应的考查目标寻找分析问题的策略。答题策略就是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控制的结果描述,阐述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关联依据。
首先要确定目标反应,然后确定题目考查的角度,是化学平衡问题还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是两个角度同时存在。然后从题目信息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后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根据这些信息看问题,指向单一因素,单一反应,还是反应叠加,因素叠加,反应之间的关联个竞争关系是怎样的,综合以上分析,最后判断是不是还存在隐性因素或者变量,没有直接体现在反应中。 通过具体例题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分析解决物质转化问题的策略。
物质分离问题 分 析 在酸碱性调节方面,化学方法通过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电化学方法通过电极控制氢离子或者氢氧根离子放电,调节酸碱性。在价态转化方面,化学方法是加氧化剂或者还原剂,电化学方法是通过需要转化的元素在电极放电。在实现分离和富集方面,化学方法是通过沉淀反应等方法,电化学是通过判断微粒的运动方向,利用阴阳离子膜对微粒选择“放行”或者“阻挡”将其留在某个区域。 体会电化学方法和化学方法在是对物质分离和富集的过程中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时多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操作手段,归纳出本质的联系。
工业流程问题 分 析 通过对工业流程问题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汇的梳理,体会解决工业流程问题的一般思路。 梳理关键词的关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推理路径。沿着推理路径进行分析,就可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释、推论、预测,甚至是复杂推理。(共49张PPT)
化学工业综合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转化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转化
物质
性质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条件
优化
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转化
物质
性质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条件
优化
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
分离
原理
基于化学反应的化学方法
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电化学方法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转化
物质
性质
基于实验操作
的考查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条件
优化
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
分离
操作
分离
原理
基于化学反应的化学方法
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电化学方法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转化
物质
性质
基于实验操作
的考查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条件
优化
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
分离
操作
分离
原理
基于化学反应的化学方法
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电化学方法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物质的转化
物质性质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陌生方程式考查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物质的转化
物质性质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陌生方程式考查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图像数据结果
物质的转化
物质性质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陌生方程式考查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隐性因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图像数据结果
关联分析解释
物质的转化
物质性质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陌生方程式考查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隐性因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答题要点
物质的转化
物质性质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陌生方程式考查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隐性因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确定自变量
确定因变量
变量控制及
结果描述
关联依据
的阐述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关联分析解释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图像数据结果
(2019海淀期中)
化工原料异丁烯(C4H8)可由异丁烷(C4H10)直接催化脱氢制备: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
(2)一定条件下,以异丁烷为原料生产异丁烯。
温度、压强改变对异丁烷平衡转化率的影
响如图所示。
① 判断p1、p2的大小关系:p1 (填“>”或
“<”)p2,理由是 。
② 若异丁烷的平衡转化率为40%,则平衡混合
气中异丁烯的物质的量分数最多为 %
(保留小数点后1位)。
C4H10(g) C4H8(g) + H2(g) ΔH=+139 kJ/mol
(2019海淀期中)
① 判断p1、p2的大小关系:p1 (填“>”或
“<”)p2,理由是 。
C4H10(g) C4H8(g) + H2(g) ΔH=+139 kJ/mol
确定自变量
确定因变量
变量控制
及结果描述
关联依据
的阐述
温度和压强
异丁烷转化率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由p1变为p2 ,异丁烷的转化率减小
该反应是气态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所以p1小于p2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关联分析解释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图像数据结果
氢能源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1)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 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蒸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 + 2H2O ═══ CO2 + 4H2
② 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ⅰ.CH4(g) + H2O(g) ═ CO(g ) + 3H2(g ) ΔH1
ⅱ.CO(g ) +H2O(g ) ═ CO2(g ) + H2(g ) ΔH2
ⅲ.CH4(g ) ═ C(s ) + 2H2(g ) ΔH3
ⅲ为积炭反应,利用ΔH1和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 反应的ΔH。
③ 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 ) ﹕n(CH4 ) =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可以减少积炭,请解释原因。
催化剂
③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n(CH4)=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目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促进CH4转化 b.促进CO转化为CO2 c.减少积炭生成
③ 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 ﹕n(CH4)=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
之比,可以减少积炭,请解释原因: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投料比增加,才能使甲烷和水的反应中甲烷的转化率提高,因为甲烷的总量是一定的,甲烷和水反应中甲烷转化的越多,反应iii中转化成积炭的就越少,可以减少积炭。
单一反应
单一要素
多个反应
要素关联
通过控制条件利用反应的竞争性实现选择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关联分析解释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图像数据结果
隐性因素
实验 序号 Na2S2O3溶液 H2SO4溶液 蒸馏水 温度/℃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体积/mL
I 0.1 1.5 0.1 1.5 10 20
II 0.1 2.5 0.1 1.5 9 a
III 0.1 b 0.1 1.5 9 30
(2019海淀期中)17.优化反应条件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方向。
(1)以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反应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 S↓ + H2O为例,
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① 表中,a为 ,b为 。
② 实验表明,实验III的反应速率最快,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现象为 。
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银的浸出率需要调节pH的范围为8.5~9.5,解释其
原因: 。
① 表中,a为 ,b为 。
② 实验表明,实验III的反应速率最快,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现象为 。
(2)硫代硫酸钠可用于从含氧化银的矿渣中浸出银,反应如下:
Ag2O + 4S2O3 + H2O 2[Ag(S2O3)2]3- + 2OH-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隐性因素
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 + S↓ + H2O
2-
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银的浸出率需要调节pH的范围为8.5~9.5,解释其
原因: 。
① 表中,a为 ,b为 。
② 实验表明,实验III的反应速率最快,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现象为 。
(2)硫代硫酸钠可用于从含氧化银的矿渣中浸出银,反应如下:
Ag2O + 4S2O3 + H2O 2[Ag(S2O3)2]3- + 2OH-
2-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隐性因素
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 + S↓ + H2O
若pH小于8.5,c(H+)增大,H+与S2O3 反应使c(S2O3 )减小,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浸出率下降;若pH大于9.5,c(OH-)增大,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浸出率下降。
2-
2-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关联分析解释
条件优化
化学反应速率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影响因素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化学平衡
图像数据结果
隐性因素
(3)目前,异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异丁烯的研究热点是催化活性组分以及载体的选择。下表
是以V-Fe-K-O为催化活性物质,反应时间相同时,测得的不同温度、不同载体条件下
的数据。
说明:收率=(生产目标产物的原料量/原料的进料量)×100%
① 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填字母序号)。
a. 载体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b. 载体会影响催化剂的选择性
c. 载体会影响化学平衡常数
② 分析以γ-Al2O3为载体时异丁烯收率随温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
温度/℃ 570 580 590 600 610
以γ-Al2O3为载体 异丁烷转化率/% 36.41 36.49 38.42 39.23 42.48
异丁烯收率/% 26.17 27.11 27.51 26.56 26.22
以TiO2为载体 异丁烷转化率/% 30.23 30.87 32.23 33.63 33.92
异丁烯收率/% 25.88 27.39 28.23 28.81 29.30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图像数据结果
关联分析解释
化学反应速率
是否单一反应
多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隐性因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异丁烷直接催化脱氢制备异丁烯
自变量催化剂
温度
因变量异丁烷转化率
异丁烯收率
② 分析以γ-Al2O3为载体时异丁烯收率随温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
温度/℃ 570 580 590 600 610
以γ-Al2O3为载体 异丁烷转化率/% 36.41 36.49 38.42 39.23 42.48
异丁烯收率/% 26.17 27.11 27.51 26.56 26.22
以TiO2为载体 异丁烷转化率/% 30.23 30.87 32.23 33.63 33.92
异丁烯收率/% 25.88 27.39 28.23 28.81 29.30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关联分析解释
以γ-Al2O3为载体
以γ-Al2O3为载体时
异丁烷转化率随温度升高持续升高
异丁烯收率随温度变化先升高后降低
图像数据结果
研究物质的转化
收 率
转化率
反应物
多个
反应
单一
反应
生成物
选择性
说明:收率=(生产目标产物的原料量/原料的进料量)×100%
多个反应竞争
找到隐性因素:除了主反应还存在其他副反应。催化剂和温度的改变对多个反应的促进作用不一样,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选择性。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分析解释要点
确定目标反应
寻找角度
确定自变量
与因变量
确定相互关联的因素或反应
图像数据结果
关联分析解释
化学反应速率
角度确定
化学平衡角度
不排除
是否单一反应
多变量
因素叠加
反应叠加
隐性因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异丁烷直接催化脱氢制备异丁烯
自变量催化剂
温度
因变量异丁烷转化率
异丁烯收率
温度升高时异丁烯的收率增加的可能原因:催化剂活性增加(催化剂活性增加的影响强于选择性降低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温度继续升高,异丁烯的收率下降的可能原因:催化剂的选择性下降,发生副反应的异丁烷的比例增加
④ 用CaO可以去除CO2。H2体积分数和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从t1时开始,H2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单位时间CaO消耗率降低 。此时CaO消耗率约为35%,但已失效,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
通过图像数据信息梳理多个反应关联的结果,寻找隐性影响因素。
CaO+ CO2 === CaCO3,CaCO3覆盖在CaO表面,减少了CO2与CaO的接触面积
(2020西城一模)17.页岩气中含有较多的乙烷,可将其转化为更有工业价值的乙烯。
(1)二氧化碳氧化乙烷制乙烯。
将C2H6和CO2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通入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ⅰ.C2H6(g)
C2H4(g) + H2(g) ΔH1=+136.4 kJ·mol 1
CO(g) + H2O(g) ΔH2=+41.2 kJ·mol 1
C2H4(g) +CO(g) +H2O(g) ΔH3
2C(s)+3H2(g)为积炭反应,生成的碳附着在催化剂表面
ⅱ.CO2 (g) + H2 (g)
ⅲ.C2H6(g) +CO2(g)
① 用ΔH1、ΔH2计算ΔH3=______ kJ·mol 1。
降低催化剂的活性,适当通入过量CO2可以有效缓解
② 反应ⅳ:C2H6(g)
积炭,结合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在缓解积炭的分析中,添加了一个隐性因素和角度
增大CO2的量,发生反应C+CO2 == 2CO,消耗C;增大CO2的量,反应ⅲ正向进行程度增加,降低了C2H6的浓度,反应ⅳ进行的程度减小。
实验 编号 T/℃ 催化剂 转化率/% 选择性/%
C2H6 CO2 C2H4 CO
Ⅰ 650 钴盐 19.0 37.6 17.6 78.1
Ⅱ 650 铬盐 32.1 23.0 77.3 10.4
Ⅲ 600 21.2 12.4 79.7 9.3
Ⅳ 550 12.0 8.6 85.2 5.4
③二氧化碳氧化乙烷制乙烯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选择催化剂,相同反应时间,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的数据如下表(均未达到平衡状态):
【注】C2H4选择性:转化的乙烷中生成乙烯的百分比。
CO选择性: 转化的CO2中生成CO的百分比。
对比Ⅰ和Ⅱ,该反应应该选择的催化剂为______,理由是______。
实验条件下,铬盐作催化剂时,随温度升高,C2H6的转化率升高,但C2H4的选择性降低,原因是______。
对分析解释的要求更具体和微观,要找到具体的反应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能够判断变量的控制对每一个具体反应的影响和综合的结果
③ 相同温度下,铬盐作催化剂时C2H6的转化率和C2H4的选择性均较高
温度升高,反应ⅰ、ⅲ、ⅳ的化学反应速率均增大,反应ⅳ增大的更多。
③ CO(g) + 0.5O2(g)
(2019海淀期末)18. 煤的洁净技术(包括固硫技术和脱硫技术两类)可有效降低燃煤废气中SO2的含量,已成为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
I. 固硫技术:通过加入固硫剂,将硫元素以固体形式留在煤燃烧的残渣中。石灰
石是常用的固硫剂,固硫过程中涉及的部分反应如下:
① CaCO3(s)
CaO(s) + CO2(g) ΔH1= +178.30 kJ/mol
CaSO4(s) ΔH2= -01.92 kJ/mol
CO2(g) ΔH3
(1)温度升高,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ΔH3=________ kJ/mol。
(3)在煤燃烧过程中常鼓入稍过量的空气以提高固硫率(燃烧残渣中硫元素的质量
占燃煤中硫元素总质量的百分比),结合反应②、③、④
分析其原因:________。
② CaO(s) + SO2(g) + 0.5O2(g)
④ CaSO4(s) + CO(g)
CaO(s) + SO2(g) + CO2(g) ΔH4= +218.92 kJ/mol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II. 电化学脱硫技术是一种温和的净化技术,其基本原理为利用阳极反应产生的羟基
自由基(·OH,氧元素为-1价)将燃煤中的含硫物质氧化除去,其装置示意图如下
图所示。
(4)将煤打成煤浆加入电解槽的目的是________。
(5)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6)补全用羟基自由基除去煤中二硫化亚铁(FeS2)
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S2 + ·OH ==== Fe3+ + SO4 + H2O + ________
2-
化学反应速率角度的确定
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
(7)利用上述装置对某含FeS2的煤样品进行电解脱硫,测得一定时间内随溶液起始
pH的改变脱硫率(溶于水中的硫元素质量占煤样中硫元素总质量的百分比)的
变化如下图所示。
pH大于1.5后脱硫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有:随着pH的升高,反应物的氧化性或还
原性降低;________。
单一反应单一变量
反应叠加
相互关联和竞争
隐性因素
pH升高,促进Fe3+水解生成Fe(OH)3,覆盖在煤浆(或电极)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基于工业实际问题
研究物质的制备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转化
物质
性质
基于实验操作
的考查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解决思路
条件
优化
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
分离
操作
分离
原理
基于化学反应的化学方法
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电化学方法
(2018年全国高考I卷)27. 焦亚硫酸钠(Na2S2O5)在医药、橡胶、印染、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Na2S2O5,通常是由NaHSO3过饱和溶液经结晶脱水制得。写出该过程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2)利用烟道气中的SO2生产Na2S2O5的工艺为:
① pH=4.1时,Ⅰ 中为__________溶液(写化学式)。
② 工艺中加入Na2CO3固体、并再次充入SO2的目的是_______。
(3)制备Na2S2O5也可采用三室膜电解技术,装置如图所示,其中SO2碱吸收液中含
有NaHSO3和Na2SO3。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电解后,_________
室的NaHSO3浓度增加。将该室溶液进行结晶脱水,可得到Na2S2O5。
阳极:2H2O-4e- =4H+ +O2↑
b室 阴极: 4H + + 4e- =2H2↑
HSO3 H + + SO3
-
2-
(3)制备Na2S2O5也可采用三室膜电解技术,装置如图所示,其中SO2碱吸收液中含
有NaHSO3和Na2SO3。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电解后,_________
室的NaHSO3浓度增加。将该室溶液进行结晶脱水,可得到Na2S2O5。
阳极:2H2O-4e- =4H+ +O2↑
b室 阴极: 4H + + 4e- =2H2↑
HSO3 H + + SO3
H+ 在电极的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可以通过阳离子交换
膜进入a室,使H+ + SO3 HSO3 平衡正向移动。
a室中Na +在电极作用下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
2-
-
-
2-
从宏观的结果观察在a室中得到浓度较高的NaHSO3,在b室会得到浓度较高的Na2SO3
电化学转化和化学转化的对比
对 比 化 学 转 化 电 化 学 转 化
调节体系酸碱性
元素的价态转化
富集提纯的方法
电化学转化和化学转化的对比
对 比 化 学 转 化 电 化 学 转 化
调节体系酸碱性 加酸性或碱性物质 通过电极让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放电
元素的价态转化
富集提纯的方法
电化学转化和化学转化的对比
对 比 化 学 转 化 电 化 学 转 化
调节体系酸碱性 加酸性或碱性物质 通过电极让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放电
元素的价态转化 加氧化剂或还原剂 通过电极反应让目标元素发生转化
富集提纯的方法
电化学转化和化学转化的对比
对 比 化 学 转 化 电 化 学 转 化
调节体系酸碱性 加酸性或碱性物质 通过电极让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放电
元素的价态转化 加氧化剂或还原剂 通过电极反应让目标元素发生转化
富集提纯的方法 通过沉淀反应等 通过判断微粒的运动方向,利用阴、阳离子膜对微粒选择“放行”或者“阻挡”将其留在某个区域
工业生产类综合问题的特点
切入:物质的制备、自然资源利用、废旧资源回收
涵盖: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操作原理、化学反应原理
信息:流程图、数据、关键词
溶剂 萃取 富集
灼烧 分解 转化 氧化
研磨 增大接触面积 充分反应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浸出 用酸或碱溶液使物质进入溶液体系 便于转化分离
搅拌 充分接触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高 频 词 汇 的 理 解
操作
灼烧
研磨
浸出
水
有机溶剂
物质性质
酸、碱
物质制备
物质分离、富集
被氧化的物质
反应原理
充分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
搅拌
操作
灼烧
研磨
浸出
水
有机溶剂
溶解
物质性质
酸、碱
物质制备
物质分离、富集
氧化性、还原性其他类别通性
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调控
增大接触面积
充分接触
对流搅拌
充分反应
操作
灼烧
研磨
浸出
水
有机溶剂
物质性质
分解
反应
酸、碱
转化
物质制备
物质分离、富集
氧化性、还原性其他类别通性
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调控
增大接触面积
充分接触
对流搅拌
操作
灼烧
研磨
浸出
水
有机溶剂
溶解
物质性质
分解
反应
酸、碱
转化
物质制备
物质分离、富集
氧化性、还原性其他类别通性
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调控
增大接触面积
充分接触
对流搅拌
谢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