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25 10: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
【知识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 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一、内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 壳现 运形 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 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 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 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分类 作用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 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 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 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1
)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 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 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举 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记好例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的变迁/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记好例子)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指点迷津】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 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在华北平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泥沙淤积以外,还有地壳不断下沉, 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外力作用
①风化作用
(
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
) (
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
)→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误区警示】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 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 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②侵蚀作用
③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④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 形成堆积地貌。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外力因素 堆积原因 堆积地貌
流 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洪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 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 (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 原
海水(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 滩
冰 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 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等
【注意】堆(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海水和风力的沉积物颗粒随速度的减慢而由大到小顺次排列,称为有分选性。而冰川的沉积物无分选性。
⑤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发行变成坚硬的岩石(沉积岩)。
【总结归纳】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原地形成岩石碎块或砂粒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对地貌的影响极其分布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记好例子)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 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 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 (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 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 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 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 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 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 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 (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 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需要记忆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相应地貌及分布地区,考察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文字考察,如: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题目以图片形式考察,根据图片判断它的地貌类型或受到的地质作用形式)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石 成因 举例★ 特点
岩浆岩 岩浆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喷出岩 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有气孔状构造;
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侵入岩 (花岗岩) 可作高级建筑材料
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环境一般为海洋或河湖。 石灰岩 (海洋环境) 砂岩、页岩、砾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 、 成大理石,大理岩主要用 作雕刻和建筑材料;
(
有用成分举例: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
能源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定义: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 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 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其他模式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判读的规律总结】:
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1)岩石类 两个箭头指向沉积岩和
(2)地质
指向岩浆岩的是上升冷凝作用
型判读
意义:
变质岩
三个箭头指向岩浆
作用判读 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 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