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件3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件30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5 15: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沪教版 化学(初中)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同步课堂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的有关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掌握微粒的相关性质;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内 容 导 航
◆ 微粒的性质
◆ 分 子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学习过程:
一、微 粒 的 性 质
根据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的经验,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怎样的认识?
想一想
观察与思考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1
实验步骤: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 ~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 ~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
现象
分析
实 验 结 论
溶液先为无色;
加浓氨水后,溶液变为红色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2
实验步骤: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 ~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与思考
现象
分析
实 验 结 论
烧杯C中的溶液变红
烧杯B中的微粒挥发出来进入烧杯C,
使酚酞试液变红
归纳与总结
上述实验说明: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人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当我们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当我们打开酒精瓶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particle)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微粒之间有空隙】
实验探究1——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
实验步骤:取小试管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试管容积的1/2,再加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橡皮塞塞紧,颠倒数次,观察。
现象
分析
混合均匀后液体的体积小于两者
的体积之和
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
之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归纳与总结
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方 法 提 示
比 较
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在化学研究中,常常要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事物的异同点,获得科学的结论。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molecule),原子(atom)和离子(ion)。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就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
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铜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二、分 子
【分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水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水变成水蒸气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在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 个氧分子。
化学变化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H
H
O
H
水分子
(H2O)
O
O
氧分子
(O2)
氢分子
(H2)
O
O
O
O
O
H
H
O
H
H
H
H
H
H
H
2H2O
2O2
2H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归纳与总结
【分子的概念】
【分子的性质】
( 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 ,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x10-26 kg ,1滴水(约0.05 g)中大约有1.7x1021个水分子。
( 2 )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如水受热蒸发速率加快。
( 3 )分子之间有空隙,一般情况下气体温度越高,空隙越大;压强越大,空隙越小。
( 4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典例精讲】
C
例1. (2021 湖南湘潭市 中考真题)湘潭又名“莲城”,初夏时节,荷花盛开,花香怡人,这主要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花香怡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使人们闻到花香,故体现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C。
【典例精讲】
例2.(2021 河北省卷)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答案】D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故选D
1.(2021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中学校二模)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
【达标测评】
2.(2021成都市通锦中学校一模)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A
【达标测评】
归纳与总结
用分子或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2.化学变化的本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而是重新构成新的分子。
3.运用分子的概念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1.完成配套练习册;
2.预习原子和离子。
【作业布置】
谢 谢!